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獨生子女離家後:父母生活小記

獨生子女離家後:父母生活小記

撰稿/陸宇婷

採訪/陸宇婷 仇辰 桂天舒 王沁怡 穆雨萱

劉汀溪 高遠欣 陳欣然 陳疏影 劉星雨

本文共3071字,閱讀約需7分鐘

2012年8月末,來自浙江的教師段新山和妻子邱麗慧一同將十八歲的女兒送到成都。在這裡,女兒將開啟人生的新階段——大學。

開學之前的幾天,這對夫妻幫著女兒採購、打掃宿舍衛生,還沒來得及和女兒在成都的街頭走一走,就到了分離的時刻。

母親送女兒上大學

回賓館拿行李之前,夫妻倆和女兒在學校的食堂吃了離別前的最後一餐晚飯。飯後,女兒一直將他們送到了校外的廣場上。

「送到這裡就好了。」他們對女兒說。

隨之而來的,是互相關照的話語,和止不住的眼淚。段伊和邱麗慧哭得停不下來,段新山安慰著她們,並且把仍然哭泣著的邱麗慧帶回了賓館。

與過去相比,由於計劃生育而形成的獨生子女家庭結構讓這樣的分別變得更加艱難。孩子出生伊始便成為父母生活的中心,從小便受到父母百分百的關愛。父母一直扮演著照顧者的角色,當子女離開,父母往往很難立刻適應,他們的生活也將隨之發生變化。

從小的心頭肉

「孩子小時候身體弱,而且膽小、認生,只能自己帶。記憶中最深刻的是她肺炎住院,當時為了要陪伴她沒辦法工作,所以辭職了。」段伊的媽媽邱麗慧回憶說。她曾經是一名會計,工作起來會無法投入更多精力照顧體弱多病的孩子。

從那時開始,段伊和媽媽相處的時間便非常充分。平時在家邱麗慧會和宅著的段伊一起刷各種電視劇,每個假期他們家都會出去旅遊。在段新山大學30周年同學會那一年,他們和幾家人一起約著自駕了大半個月。一路上,父母給段伊講述了許多當年他們在大學的趣事。

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2016級本科生朱可鈺和媽媽何蘭娟同樣近乎無話不說。高中的時候,住校的朱可鈺每天都會抽空和媽媽通話,告訴她學校內發生的事情,訴說一些內心的煩惱。

她們的親密關係可以回溯到朱可鈺更小的時候。當時作為金華市公務員的何蘭娟工作繁忙,但無論多忙都會抽空陪孩子:「小時候她睡得比較早,一般八點半左右就睡了,在她睡之前的話都會陪她玩一下。晚飯吃完作業做好之後,基本上我會陪她去公園裡散散步、活動一下。有些工作上的事情我可能會等她睡了以後或者第二天早上早一點起來做。」

四川大學2015級本科生王雅哲的媽媽楊莉是一名中學教師,作為班主任,平時教學壓力大、任務重。王雅哲出生那年,楊莉帶的學生正好是一屆初三,而王雅哲就降生在那屆初三休業式的後一天。

因為家裡沒人照看,王雅哲一歲半便開始上幼兒園。而她是一名十分懂事的孩子,平時不會抱怨沒有人接她。楊莉清晰地記得:「每次去接她的時候,她總是一個人站在窗戶邊看著幼兒園的大門,而且從來都不吃下午飯,午休起來就站到了窗戶邊。」

雖然因為工作原因不能每時每刻陪伴,楊莉還是會盡量擠出時間和女兒相處,在女兒上小學的時候會陪她去上興趣課,節假日也基本都會帶著孩子出去旅遊。

別後的牽掛

羽翼漸豐的孩子離開身邊之後,父母的生活發生了改變,他們也更加意識到自己對孩子的依戀。

新生註冊報道時父母送孩子

在王雅哲離開後,楊莉總是很想念她,每每想到孩子,她就莫名其妙地想哭。很多時候,她都默默地坐在沙發上不出聲地流淚。

「孩子上大學之後一下子空落落的,彷彿業餘時間多出來很多。做飯也不用像之前那樣絞盡腦汁換花樣了。」邱麗慧同樣提到了孩子離家後的不適應,而她用了半年才逐漸適應了孩子不在身邊的事實。

一般人眼中,父母是孩子堅強的依靠,卻很少人反觀子女對父母的重要性。我校社會與人口學院講師謝立黎認為:「從代際關係來看,這反映了費孝通先生所說的反哺的模式。老年學的很多研究也證明了子女對父母的情感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現在獨生子女一代離開老家讀書的工作比例提高,空巢家庭增加,老年人(獨生子女父母)對來自子女的情感支持的需求也越來越高。」

父母與孩子的雙向關係

而對於我校哲學院2017級本科生鍾遠(化名)的父母而言,由於孩子初中就到外地讀書,離別到來得分外早。和邱麗慧一樣,鍾遠的媽媽為了照顧孩子停止了工作,在她看來,「即使是接他上下學這麼瑣碎的事情也不枯燥。看到他慢慢長大、每天的變化就真的很開心了」。

在鍾遠離開以後,父母在家聊天出現頻率最高的話題就是孩子 。他們會回憶以前的事情,討論他現在的生活,有時候在一起研究孩子未來的發展。「我們會經常看家長群,看有什麼學校的信息。他打電話說的什麼事情我們也會繼續聊一聊。那時候就會想他吧。畢竟他是我們最關注的了。」

離別伊始,父母還是習慣於密切關注孩子的一舉一動,生怕遠在他方的孩子有什麼閃失。大三的時候,段伊有一次買了去重慶看演唱會的票。邱麗慧查了以後發現地點很偏僻,放心不下段伊,便乾脆和段伊的父親一起請了幾天假,「護送」段伊去重慶看演唱會。演唱會一直開到了直到近將近12點才結束,而楊莉和丈夫就一直在門外等著女兒,還幫她買了明信片。因為時間太晚,在回去的公交車上時,邱麗慧困得直接睡著了。

對於孩子離開後家長難以完全放心這個現象,謝立黎也提到:「這個階段的父母也許面臨著一種內在的衝突,一方面希望子女逐漸成長,獨立地面對自己未來的生活;另一方面又不希望子女完全脫離自己、對自己沒有任何的依賴。我覺得這是所有父母都必然要經歷的一個階段,主要就看他們如何自我調適以適應這種變化。」

開啟新篇章

朱可鈺的媽媽表示:「主要是感覺她在大學裡面過得挺好的,和寢室的舍友相處得也還好,然後回家的時候和高中同學也還能聯繫。這樣看到她自己能過得還不錯,我也就放心了。放心了以後我可能會更放手一點。」

謝立黎表示,家長要緩解這份離別帶來的消極情緒,更重要的還是轉變自己的觀念:「事實上,當子女離家以後,父母是否生活得開心、健康,是在外的子女們最擔心的問題。所以作為父母,能夠多關注自己的健康,發展一些延續終身的興趣愛好、多結交朋友、拓寬人際關係網路,我覺得是比較好的。」

隨著對孩子已經不在身邊的現實的逐步適應,父母們也開始規劃自己的生活。對於作為家庭主婦的鐘遠媽媽來說,孩子離開之後,自己就多了許多空閑時間,除了主要的在家裡忙家務和看書之外,和孩子爸爸在一起的時間更多了,兩個人會經常出去走一走,有時也會約朋友出去坐一坐。除此之外,她還參加了社區的管理工作。

夫妻爬山

和鍾遠的父母一樣,大多數的家長在有了更多時間後,除了維持原有的生活習慣,還會著重和自己的另一半進行「感情升溫」,朱可鈺的父母一般也會在周末或者平時的夜晚到周圍的公園遊玩、或者是去爬山。除此之外,培養自己的新愛好、拓展自己的視野也是家長們的一大選擇。

朱可鈺媽媽是一名非法律相關的公務員,孩子上大學後,她利用空閑時間自學法律知識,並在去年參加了司法考試。除此之外,她也開始練習瑜伽。工作日內,在一天忙碌的工作結束後,她便帶著瑜伽墊、換上舒適的瑜伽服,來到瑜伽館內,跟著教練練習瑜伽。

「現在對我來說可能是各方面壓力最輕的時候,上面的老人年紀也不是特別大,然後小孩也在大學裡,因此有更多時間精力來管理提升自己的體能。每次運動過後,人稍微會精神一點,也會更專註一點,狀態也會更好一點。而且自己有事情做的話對孩子的想念會更少一點。」

離家的孩子雖然受到新環境的吸引,但作為獨生子女,他們心裡也往往放不下養育自己多年的父母。

去年11月份時,王雅哲就曾自己偷偷買了一張機票回家。

當時她媽媽提到很想她,想去學校看望,王雅哲害怕兩人機票衝突,便瞞稱自己很忙。當天晚上王雅哲出現在家門口時,媽媽激動地說都快認不出女兒了。

除了這樣的驚喜之外,王雅哲每天都會和父母在固定的時間固定通話。而談到今後的打算時,她表示:「我的預期是把父母接到我身邊,因為咱們這不是一個很好的養老的地方吧,醫療條件各方面都不是很滿意,等到他們年紀大了以後,我必須得為他們考慮醫療條件和一些別的因素。 」

本報記者

圖片/來源於網路

編輯/陸宇婷

GI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青年人大 的精彩文章:

你是我的整個世界

TAG:青年人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