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宋朝時期的紙幣是怎麼樣防偽的呢

宋朝時期的紙幣是怎麼樣防偽的呢

神宗時發行的兩種小額交子,加強了小農小工同市場的聯繫, 促進了商品的流通和交換。「西州之楮幣,貿百金之貨,走千里之途,卷而懷之,皆曰鐵不如楮便」,對商品經濟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徽宗時進一步把紙幣推廣於四川以外諸路。南宋時銅錢不足,以印發紙幣為出路。紙幣的流通範圍進一步擴大,紙幣的種類也日益增多。最初發行的是「關子」。南宋的另一紙幣是會子,先在臨安行用,後推廣到其他地區。

至於如何進行防偽的呢,首先必須了解宋朝紙幣的防偽標誌分三種:紙、圖案、花押。當時印鈔,那紙是專用的,名叫「抄紙」(據猜想,很可能是「鈔紙」的訛誤),用楮樹的皮做主料加工而成(所以宋朝文人多把紙幣稱作「楮幣」,又稱紙幣為「楮先生」)。

北宋末年,四川成都有抄紙院,專門負責造紙,造出來的紙專門用來印鈔。這種紙是嚴禁外流的,那些造紙的工人也由國家包養和監控起來,防止他們跳槽到地下工廠為印假鈔者提供紙張。再就是圖案。宋朝紙幣單面套色印刷,長方形,四周有花紋,中間是一段紅頭文件或一幅歷史故事,面值一般印在中上部位,或五百文,或一貫,或十貫、百貫不等。最後是花押,也就是那種既像漢字但又不是漢字的簽名。不同的宋朝紙幣,花押的位置是不同的,有的印在紙幣的四角,有的印在紙幣的中心。特殊的紙張,複雜的圖案,再加上個性的花押,使得宋朝紙幣很難被印假鈔者迅速模仿。

除了在防偽標誌上下功夫,宋朝政府還有一些避免紙幣作偽的舉措。例如把印鈔工人也包養和監控起來,嚴刑懲罰那些印製假鈔和使用假鈔的人,並對舉報人予以重賞。還有就是實行定期更換:一套紙幣只發行一段時間,時間一到,再印一套新幣,把群眾手中的舊幣兌換過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宋朝 的精彩文章:

宋朝最牛宰相,當使臣面手焚皇帝詔書,死後皇帝卻下旨舉國哀悼
這些原因才是造成北宋滅亡的根本!

TAG: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