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台學者:大陸不「讓利」了,新路線制衡台灣「天然獨」

台學者:大陸不「讓利」了,新路線制衡台灣「天然獨」

【觀察者網綜合報道】今年2月28日,國台辦公布31項惠台措施,大幅放寬在大陸的台資企業和個人各種投資經營和工作限制,提供台商和台灣人准國民待遇。對此,台灣「風傳媒」4月3日發表署名為美國耶魯大學政治系博士、台灣第九屆「立法委員」郭正亮的評論文章。文章指出,這次公布的惠台政策,本質上是從「大陸到台灣讓利」轉向「磁吸台灣到大陸」,試圖通過「兩岸融合發展促成漸進統」,制衡台灣新世代的「天然獨」。

台灣校園徵才博覽會 圖自視覺中國

兩會開幕前夕,國台辦突然在2月28日公布了31項惠台政策,12項涉及加快給予台資企業的同等待遇,19項涉及逐步為台灣民眾提供同等待遇,開放力度之大、範圍之廣、涉及部門之多,遠超出各界預期。不管是對企業還是民眾,都開啟了大陸對台「經貿促統、融合發展」的新時代。

這次公布的惠台政策,本質上是從「大陸到台灣讓利」轉向「磁吸台灣到大陸」。相較於2008年至2016年,惠台政策主要表現為大陸來台採購、投資、交流;2018年啟動的新惠台政策,將轉向為大陸磁吸台灣人才、行業、資金。

首先就產業開放來說。這次最大亮點,無疑是大陸主動跳脫兩岸服貿障礙,單向對台灣開放服務業,尤其是攸關重大利益的金融業、政府採購、影視出版業等等,但大陸如今決定跳過服貿障礙,單向對台灣開放,這擺明「儘管台灣不讓我過去,我還是歡迎你來」,讓台灣相關行業和民眾可到大陸發展。

以金融業為例,大陸將允許台灣金融機構及商家與中國銀聯和大陸非銀行支付機構合作,提供便捷小額支付服務;台灣徵信機構將可與大陸徵信機構合作,為兩岸民眾和企業提供徵信服務;台資銀行將可與大陸同業合作,透過銀行團貸款等方式,為實體經濟提供金融服務。另外針對台灣金融從業人員,大陸將放寬台灣人在大陸申請證券、期貨、基金從業資格,接受台灣各種金融認證,只需通過大陸法律法規考試即可。

另一個產業開放亮點,是提供台資企業同等待遇,例如參與「中國製造2025」適用與大陸企業同等政策、支持享受高新技術業的減稅待遇、參與大陸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申報、以特許經營方式參與基礎建設、公平參與政府採購、參與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農業企業可同等享受農機購置補貼等等。

此外,針對敏感的文化產業,這次也破格開放台灣人士參與大陸廣播電視節目和電影電視劇製作,不受數量限制;大陸電影發行機構、廣播電視台、視聽網站和有線電視網引進台灣生產的電影電視劇也不再限制數量;放寬兩岸合拍電影電視劇在主創人員比例、大陸元素、投資比例的限制;對台灣圖書進口簡化進口審批流程等等。對長期陷入低迷的台灣影視出版業來說,無疑為一大利多。

更引人矚目的惠台政策,無疑是開放台灣人才赴大陸發展,題為「逐步為台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待遇」,包括可以參加53項專業技術人員和81項技能人員職業資格考試、可申請參與「千人計劃」、可申報各類國家基金專案、取得大陸醫師資格可在大陸執業、台灣醫師可透過認定獲得大陸醫師資格、鼓勵台灣教師到大陸院校任教等等。

事實上,大陸近幾年已展開磁吸台灣人才戰略,31項惠台政策只是做出總結而已。例如台灣高科技產業早已頻傳被大陸公司以幾倍的高薪挖角,從面板到LED,從DRAM到晶圓製造,陸企甚至還專程到新竹科學園區、台北101大樓附近,僱用台灣專家獵才,對台灣高科技產業脈動和人事異動都非常熟悉。

2016年12月,光是中央就已在20個省市公布41個國家級的青創基地、12個青創示範點,入駐台資企業將近1200家,吸引超過6000名台灣年輕人在當地就業,17000餘人前往實習。青創基地提供財政誘因,包括開辦創業基金補貼、辦公室廠房補貼、住房補貼、醫療服務、子女就學服務等。地方政府自行設立的青創基地,更已超過200個,且還在持續增加中。

為了擴大兩岸融合發展,2017年1月,大陸宣布卡式台胞證將改成和大陸身份證一樣18碼,讓台灣民眾享有電商服務。同年7月,大陸教育部宣布放寬台灣學生學測成績申請大陸大學的標準,從以前的「前標」(前12.5%)降至「免試均標」(前50%)。同年11月公布台灣學生獎學金新制(舊制是2006年),每年總發放金額從700萬元人民幣大增至1872萬元人民幣,每人每年最高金額從8000元人民幣,三級跳達到3萬元人民幣,核准人數則從2000人增至2900人。

在惠台政策之後,緊接著3月8日,證監會又加速通過鴻海子公司富士康工業互聯網(FII)的上市申請,從申請到通過,只用了36天,跳過排隊等待的400多家公司,創下大陸申請IPO上市的最快紀錄。大陸快速通過FII首次公發,顯然是呼應國台辦前主任張志軍的主張,將在大陸股市形成「台企類股」,FII及時通過上市,勢將成為台商上市樣板。

鴻海決定赴大陸上市,顯然是為了募集更多資金。相對於上海A股給科技股高達43倍本益比,鴻海在台股只能得到11到12倍本益比,兩岸募資能量相差3倍以上。FII總共發行19億股,預定募資272億人民幣,如能比照上海A股給電子業本益比將近43 倍,FII市值可望逼近6800億人民幣,不但將成為滬股科技類龍頭,也將超過台灣母公司鴻海的市值。

早在2015年6月25日,郭台銘就曾在股東大會表示「台股本益比太低,恐遭邊緣化」,將在未來3年至5年把鴻海集團的大陸投資分拆上市。2017年郭董兌現諾言,7月鴻騰精密赴港掛牌,10月全球第二大PCB廠商臻鼎,也切出子公司鵬鼎在深圳上市。如今富士康也順勢改組為FII,2018年3月在上海上市,算是鴻海集團進一步脫胎換骨為大陸上市集團的里程碑。

FII在上海上市,恐怕不只是台商赴大陸上市的個案而已。由於鴻海和富士康在兩岸的厚重地位,兩岸資本市場落差所牽動的連鎖效應,恐將涵蓋兩岸資本、技術、業務、人才、乃至產業的整體性轉移。鴻海作為台灣資訊電子業龍頭,終將牽動台灣相關產業鏈跟進出走。

更嚴重的是,FII涉及的相關產業,舉凡智慧製造、物聯網、機器人、雲端運算平台,不但符合大陸十三五計劃,也和台灣急於推動的產業升級高度重疊。如果FII在上海上市最後將演變成對鴻海的釜底抽薪,台灣相關產業鏈公司也跟進FII到大陸上市,最後將演變成對台灣資訊電子業的全面掏空。

也難怪彭博社(Bloomberg)在3月6日,針對FII赴陸上市的報道標題是「富士康的中國豐收,可能是台灣的頭痛」(Foxconn"s China Bounty Might be a Taiwan Headache)。日本經濟新聞甚至指出,中國火速批准FII上市,目的是讓台灣經濟更依賴大陸,朝最終的統一再進一步。

台灣電子資訊產品占出口比重近4成,如因兩岸資本市場落差,導致大陸台商紛紛跟進FII,轉向大陸做分割上市,人才、技術、業務終將隨著資本往大陸移動,台灣勢將面對空前的產業空洞化危機。

縱觀兩岸博弈,此項政策是大陸在2014年台灣太陽花運動受挫之後,轉向「全面磁吸、經貿促統」的新對台路線,試圖通過「兩岸融合發展促成漸進統」,制衡台灣新世代的「天然獨」。兩岸較勁之後,最後究竟是「中國經貿統一」勝出,還是「台灣政治認同」勝出,仍有待歷史證明。

此外,針對此次共出台31條惠台措施,台媒曾做調研發現,有近七成抽查民眾認為此舉可以成功拉攏台灣人心,同時也有七成三的抽查民眾表示認同該優惠政策。

近七成(68.5%=19%+49.5%)網友認為可以成功拉攏台灣人心

高達七成三(72.7%=26%+46.7%)的網友表示認同

據悉,國台辦發言人曾就惠台措置表態稱,將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等有關部門加強政策落實,評估實施效果,並根據需要研究制定更多政策舉措,擴大和深化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不斷增進兩岸同胞親情和福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港台第一觀察 的精彩文章:

「統獨」紛爭趨嚴重 李登輝:當局處理就好了,可憐啦台灣
入選文學獎「國籍」被改正,這位台灣作家卻不滿了

TAG:港台第一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