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古風傳千年 清明習俗知多少?詩詞中來找!

古風傳千年 清明習俗知多少?詩詞中來找!

清明,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

從日期來算,清明是冬至後第108天。而在古代,冬至後第105天是寒食,這一天需要禁火,吃冷食,所以又被稱為「冷節」。

現在,寒食和清明這兩個節氣已「合二為一」,統稱為清明節。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傳統的祭祀項目,還有踏青、盪鞦韆、放風箏等體育活動。

從古流傳至今,關於清明時節的詩句很多。細細品味,我們還能從中找到一些風俗傳承的痕迹——

GIF

>>吃冷食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唐代詩人韓翃的《寒食》生動描寫清明節的前身——寒食節的習俗。由於寒食節期間禁止生火做飯,就需準備一些事先做好的熟食(即冷食),以備禁火期間食用,相沿成習,遂成寒食風俗。

在北方,主要有以麵粉做成蒸餅,上附紅棗並捏成燕子形狀的、子推燕;有用粳米及麥芽糖調製成的醴酪。在南方,主要有油炸至金黃色的環餅;有用糯米與雀麥草汁舂合而成,以棗泥或豆沙為餡料的蒸食——青白糰子。此外,鴨蛋、棗糕、杏仁粥、凍豬肉和凍魚肉等,也是寒食節常用的食品。

>>祭祖掃墓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若提清明,杜牧的這首詩,當屬流傳最廣的代表。按照習俗,清明時節,本應舉家相聚,祭祖掃墓,或是親友相約,結伴踏青。

可詩中的「行人」,卻獨自在他鄉的旅途上。為排心中苦悶,希望買酒澆愁,牧童指著遠方杏花村。寥寥幾句畫面盡顯。

詩人白居易,在《寒食野望吟》中就把清明時節回鄉掃墓的過程,寫得非常詳細。

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

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

棠梨花映白楊樹,儘是死生別離處。

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掃墓,原本是清明的前一天(或前三天)寒食的習俗,唐代以來逐漸合併於清明,才成了清明節的習俗。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

>>盪鞦韆

淡盪春光寒食天,玉爐瀋水裊殘煙。夢回山枕隱花鈿。

海燕未來人鬥草,江海已過柳生綿。黃昏疏雨濕鞦韆。

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拴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在《浣溪沙·淡盪春光寒食天》中,抒發了她對春天的愛惜之意,同時,也提及了女兒家在清明時節會做的事——盪鞦韆。

由於清明打鞦韆隨處可見,元明清三代定清明節為鞦韆節,皇宮裡也安設鞦韆供皇后、嬪妃、宮女們玩耍。

>>踏青

程顥在《郊行即事》中提到,清明時節如天氣晴朗,人們會做另外一個事情——踏青。

芳草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周;

興逐亂紅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磯;

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紅;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

踏青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而瞿佑,則把盪鞦韆和踏青這兩件事都寫進了他的《清明即事》里:

風落梨花雪滿庭,今年又是一清明。

遊絲到地終無意,芳草連天若有情。

滿院曉煙聞燕語,半窗晴日照蠶生。

鞦韆一架名園裡,柳絲今日向東風。

>>蹴鞠

十年蹴鞠將雛遠,萬里鞦韆習俗同。

旅雁上雲歸紫塞,家人鑽火用青楓。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故都臨淄(今山東淄博)。

這首杜甫《清明》說明了當時蹴鞠活動的普及。在講求「中庸」的傳統文化背景下,蹴鞠逐漸由對抗性比賽演變為表演性競技。到了清代,在史籍上有關蹴鞠活動的記載,就寥寥無幾了。

>>放風箏

階下兒童仰面時,清明妝點最堪宜。

遊絲一斷渾無力,莫向東風怨別離。

清代著名小說家曹雪芹在《紅樓夢》里,借探春這一人物寫的一首《風箏》詩,將風箏斷線時的情形描寫得惟妙惟肖,耐人尋味。

在古人那裡,放風箏不但是一種遊藝活動,更是一種巫術行為:他們認為放風箏可以放走自己的穢氣。所以很多人在清明節放風箏時,將自己知道的所有災病都寫在風箏上,等風箏放高時,就剪斷風箏線,讓風箏隨風飄逝,象徵著自己的疾病、穢氣都讓風箏帶走了。

>>植樹

萬點猩紅將吐萼,嫣然回出凡塵。移來古寺種朱門。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

細干柔條才數尺,千尋起自微因。綠雲蔽日樹輸囷。成陰結子後,記取種花人。

清代詞人顧太清,清明前種下了一株海棠,並填詞一闋《臨江仙·清明前一日種海棠》。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中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插柳

春來日日困春酲,徂歲如馳得我驚。

山寺饋茶知穀雨,人家插柳記清明。

陸遊的這首《春日》,描寫的正是清明插柳的習俗。諺語還有「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後變黃狗」的說法。

據說,插柳的風俗,也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人們踏青時順手摺下幾枝柳條,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編成帽子戴在頭上,也可帶回家插在門楣、屋檐上。但當代社會並不提倡這種傷害樹木的行為。

>>射柳

卜洛成周地,浮杯上巳筵。

鬥雞寒食下,走馬射堂前。

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遊戲。據明朝人的記載,就是將鴿子放在葫蘆里,然後將葫蘆高掛於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這首唐代詩人孟浩然詩作《上巳洛中寄王九迥》體現了射箭是清明時節古人熱衷的項目,同時,這首詩還體現了清明節的另一項習俗——鬥雞。

>>鬥雞

寒食東郊道,揚韝競出籠。

花冠初照日,芥羽正生風。

顧敵知心勇,先鳴覺氣雄。

長翹頻掃陣,利爪屢通中。

飛毛遍綠野,灑血漬芳叢。

雖然百戰勝,會自不論功。

古代清明盛行鬥雞遊戲,鬥雞由清明開始,斗到夏至為止。我國最早的鬥雞記錄,見於《左傳》。到了唐代,鬥雞成風,不僅是民間鬥雞,連皇上也參加鬥雞。

如唐玄宗最喜鬥雞,即位以後,在宮中專門修建了雞坊,並派五百小兒專門負責訓養。《東城父老傳》記:每年清明節時唐玄宗在宮內舉行鬥雞比賽,六宮后妃、文武百官到場觀看。屆時鼓樂齊鳴,場面盛大。

>>拔河

壯徒恆賈勇,拔拒抵長河。欲練英雄志,須明勝負多。

噪齊山岌嶪,氣作水騰波。預期年歲稔,先此樂時和。

早期叫「牽鉤」「鉤強」,唐朝始叫「拔河」。它發明於春秋後期,開始盛行於軍中,後來流傳於民間。

唐玄宗時曾在清明時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從那時起,拔河成為清明習俗的一部分。這首詩就出自唐玄宗《觀拔河俗戲》。

清明時節,在醉人的春光中徜徉,亦悲亦喜,詩累累,情切切,意盈盈,無盡的情懷都在經典的古詩詞中繾綣流轉,如今讀來,意猶未盡,詩意滿懷。

【愛青島綜合整理,部分內容來源:巢湖教育、 暖微工會等】

長按識別 快享愛青島5.0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青島網路廣播電視台 的精彩文章:

滾蛋吧,過敏君!春季防敏攻略看過來
3月新開播綜藝不多,目測這一檔必成爆款!

TAG:青島網路廣播電視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