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蘇《伯力協定》是怎麼回事

中蘇《伯力協定》是怎麼回事

原標題:中蘇《伯力協定》是怎麼回事


19世紀末,沙俄為侵略中國東北,稱霸遠東,根據1896年的《中俄密約》,在中國的土地上,利用中國廉價的勞動力和沿路的各種器材而修築的從滿洲里經哈爾濱至綏芬河的中東鐵路主線,與俄國境內的西伯利亞大鐵路相接。


後來又根據1898年的《旅大租地條約》,修築了從哈爾濱經長春至大連的中東鐵路支線,從而形成一條由主線和支線組成的2800餘公里的「丁」字形的中東鐵路。


?


這條縱橫貫穿中國東北三省的鐵路成為沙俄對中國東北進行經濟、政治和軍事侵略的工具和基地,實際上造成了沙俄控制中國東北的局面。


沙俄(1700~1917)獨佔中國東北的局面,為日本帝國主義的「大陸政策」所不容,遂於1904年日本挑起了日俄戰爭。沙俄敗北後,依據1905年的《朴茨茅斯條約》,將中東鐵路長春至大連段割讓給日本,並改稱南滿鐵路。其餘,以哈爾濱為中心,東至綏芬河(東線),西至滿洲里(西線),南至長春(南線),仍為沙俄所控制,時稱中東鐵路。從此,中國東北地區以長春為界,分別成為日俄兩國的勢力範圍。

從俄國十月革命直至1924年簽訂中蘇協定,中東路仍為沙俄殘餘勢力所盤踞。同時,日、美、英、德等帝國主義也乘機插足,進行爭奪。原中東路俄方局長霍爾瓦特及其殘餘勢力仍然賴在中國不走,企圖利用中東路沿線地區的軍隊和經濟實力,從事反對蘇維埃政權的活動。


1919年7月25日,列寧領導的蘇維埃政府正式發表了《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政府對中國人民和南北政府的宣言》,聲明廢除沙俄同中國政府所締結的一切秘密條約和一切特權,放棄沙俄政府從中國攫取的滿洲和其他地區的權益。1920年9月27日,蘇俄政府發表第二次「對華宣言」,重申遵守第一次對華宣言所聲明的各項原則,並表示了蘇俄政府要與中國共管中東路的意向,提出「中俄兩國政府,對於經營中東鐵路辦法中,關於蘇俄對於該路之需要,允訂專約」。但是當時的中國北洋軍閥政府在外交上不承認蘇俄政府,對其兩次對華宣言採取聽而不聞的態度,致使中東路仍被沙俄殘餘勢力和國際帝國主義所控制,繼續成為反蘇與侵華的工具。


從1921年開始,蘇俄政府先後三次派人來華,商談兩國復交等事宜。北洋軍閥政府於1923年開始,與蘇俄進行建交談判。1924年5月31日,中蘇達成建交協議,簽訂了《中俄協定》(即中俄解決懸案大綱15條,暫行管理中東鐵路協定11條,聲明書7項)。關於中東路,「懸案大綱」說:「兩國政府聲明:中東鐵路純系商業性質;並聲明,除該路本身營業事務直轄於該路外,所有關係中國國家及地方主權之各項事務,如司法、民政、軍務、警務、市政、稅務、地畝(除鐵路自用地皮外)等,概由中國官府辦理。」「蘇俄政府允諾,中國以中國資本贖回中東鐵路及該路所屬一切財產;並允諾,將該路一切股票、債票移歸中國」。


?


「兩國政府承認對於中東鐵路之前途,只能由中俄兩國取決,不許第三者干涉。」「中俄暫行管理中東鐵路協定」中規定:中東路設理事會,為議決機關,置理事10人,理事長為中方,副理事長為俄方。本鐵路設局長1人,由俄方擔任,副局長2人,俄華各1人擔任,均由理事會委派,由各該政府核准,其職權由理事會規定;路局正副處長由理事會委派,如處長為華人,則副處長為蘇俄人,反之亦然;路局各級人員按中蘇兩國各半任用。


?


(《中俄解決懸案大綱協定及聲明書》(1924年5月31日)、《中俄暫行管理中東鐵路協定》(1924年5月31日),隨後,蘇俄政府鑒於中東路處於奉系軍閥張作霖統治的勢力範圍內,乃於同年9月與東北地方當局簽訂了《奉俄協定》,其中除了包括《中俄協定》之內容外,還把中東路無償全部交給中國的期限以舊俄時代規定的80年縮短為60年(至1956年9月7日期滿);並在此期間內允許中國贖回,贖路價款由雙方估定該路實價後,以公道原則確定。同時對東北與蘇俄有關係的界河、界湖航運問題也作了規定。《奉俄協定》簽訂後,蘇俄立即更換了中東路俄方主要負責人,使沙俄舊黨無從抵抗,排除了外國勢力的干擾。根據協定的原則,中東路恢復了正常營運。


當然,中蘇在合營中東鐵路問題上,雙方的合作遠非和諧,而是齟齬叢生,屢衍爭端。蘇俄實際上並未認真履行簽訂的《奉俄協定》,對應歸還中方的非鐵路本身之營業,如電報、電話、礦山、圖書館、天文台、學校等並未交付中方。鐵路管理局也由蘇俄單方面控制,在2700多名職員中,中方人員佔400人,且多為翻譯及低級職員。路局機關行文,除了理事會公文及路局會議決議系中俄文並行外,其餘均為俄文,一切財政結算也以盧布為準。對歷年鐵路收入餘款如何處理,中蘇雙方意見也大有分歧。對此,東北地方當局早已不滿。這就是中東路事件的緣起。


1929年東北易幟前後,南京國民政府頭面人物吳鐵城來到東北,與張取得聯繫,曾有言「不到東北,不知東北之大;不到東北,不知東北之危」,蔣介石更是片面誇大蘇聯在東北的勢力,使張學良認為蘇聯在東北勢力對其統治構成威脅。同時蔣認為東北依舊是一個獨立王國,奉俄開戰,只會使自己獲得漁翁之利。

同時,東北軍中一些少壯派,向張提供了一些錯誤的訊息,說蘇聯內部空虛,戰端一開,必然土崩瓦解,尤其連年收成不好,軍需民食大成問題,即或引起戰爭,最後勝利必然屬於奉系,張學良決定對蘇實施強硬政策。



?


1929年7月,在南京國民政府「革命外交」的氛圍中,國民政府委員、東北政務委員會主席、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張學良以武力強行收回當時為蘇聯掌握的中東鐵路部分管理權。17日,蘇聯政府宣布從中國召回所有官方代表,要求中國外交官迅速撤離,斷絕外交關係。9月至11月,「蘇聯遠東特別集團軍」進攻中國東北邊防軍,東北軍戰敗。12月22日,東北地方當局代表蔡運升受張學良委派,與蘇聯代表談判,達成《伯力協定》

協定內容如下:


(1)東鐵恢復一九二九年七月以前狀況。


(2)雙方開釋拒捕僑民。


(3)雙方尊重主權之獨立。


(4)雙方恢復一部分領事館,蘇聯恢復東省各處領館,中國恢復遠東各處領館。


(5)雙方恢復營業機關。


(6)一九二九年七月十一日以後,東鐵路局所發布之命令,由新理事會分別徹去。


(7)一九三十年一月二十五日在莫斯科開正式會議。


(8)雙方平均用人,裁撤白俄,補用華工。(9)雙方即日撤兵。


(10)本約自簽字日起發生效力。一九二九年十二月二十三日,中國代表蔡運升,蘇聯代表西曼諾夫斯基。



?


議定書恢復了蘇聯在1929年7月10日以前在中東鐵路的一切權益,會後蘇軍撤出中國東北,但繼續佔領中國領土黑瞎子島等地。並將領土爭議一直持續到2005年(今以協議方式,使中俄各得到黑瞎子島領土的一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人物事件 的精彩文章:

如果拿破崙發現這個秘密,那麼他就不會孤獨的死去
二戰時,汪偽政府和維希政府有什麼區別,是附逆為奸還是曲線救國

TAG:歷史人物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