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綰青絲-唐以前

綰青絲-唐以前

綰青絲--唐以前

GIF

不久前,小編給大家介紹了唐時女子的各種髮髻,今天我們來看看唐以前都有哪些「時髦」髮型吧。

丱(guàn)發為兒童或未婚少女之髮式,其梳編法是將發平分兩股,對稱繫結成兩大椎,分置於頭頂兩側,並在髻中引出一小綹頭髮。使其自然垂下。據傳在秦漢或更早時期已開始流行丱發。

雙平髻,這種髮式多用於宮廷侍女、丫環侍婢或未成年之少女。據記載從秦開始,延續及近代。這種髮式在存世的古畫中特別多見。敦煌千佛洞供養人之侍女與閻立本《列帝圖》之宮侍,皆類似這種髮式。其變化一般有「雙丫髦」、 「垂掛髻」、 「雙掛髻」等。

雙丫髻:雙丫髻是雙掛式中最常見之髮式,其梳編法是將發平分兩側,再梳結成髻,置於頭頂兩側。前額外負擔多飾有垂髮,俗稱劉海,一般多用於侍婢丫環。

雙掛髻:其梳編法是將發從頭頂平分兩股。結成髻或鬟,垂掛於兩側,額前飾有垂髮。

垂掛髻:雙掛式之梳編法,是將發頂平分兩大股,梳結成對稱的髻或環,相對垂掛於兩側。這種髮式多用於宮廷侍女、丫環侍婢或未成年之少女。

飛仙髻始見於漢代,其式綰髮於頂,呈飛動狀。據《炙轂子》記載:「漢武帝時,王母降,諸仙髻皆異人間,帝令宮中效之,號飛仙髻。」多用於仙女與未出室少女。

飛天髻,古代漢族婦女髮式之一。是一種三環高髻,始於中國南北朝。比較常見,高聳的發置髟 將頭髮分三分,每分用絲絛縛住,向上盤捲成環狀。

驚鵠髻式,在漢末三國(魏)時就有,馬縞《中華古今注》: 「魏宮人好畫長眉,令作蛾眉、驚鵠髻。」歷經兩晉、南北朝,直到隋唐時期,長安城內仍流行這種髮式。是一種雙高髻。梳理時,將發提起,編盤成驚狀之鳥展翅欲飛的樣子;也有先做好義髻後固定於頭頂。據傳此髻始於魏文帝宮中,後傳入士庶間,到了唐代,風靡於長安城中。

靈蛇髻是古代漢族婦女髮式,始自魏、晉時期。髻式變化無常態,蓋隨時隨形而梳繞之,據說是由曹魏文帝妻甄后所創。《采蘭雜誌》:「甄后既入魏宮,宮庭有一綠蛇,口中恆吐赤珠,若梧子大,不傷人,人慾害之。則不見矣。每日後梳妝,則盤結一髻形於後前,後異之,因效而為髻,巧奪天工,故後髻每日不同,號為靈蛇髻,宣人擬之,十不得一二也。」視蛇之盤形而得到啟發,因而仿之為髻。

墮馬髻,古代漢族婦女的髮髻式樣。因將髮髻置於一側,呈似墮非墮之狀,故名。屬於魏晉時期婦女的一種髮型,為一種偏垂在一邊的髮髻。墮馬髻據說是東漢權臣梁冀的妻子孫壽發明的。《後漢書·梁冀傳》:「壽色美而善為妖態,作愁眉、啼粧(妝)、墮馬髻,折腰步,齲齒笑。」李賢注引《風俗通》曰:墮馬髻者,側在一邊。」壽,孫壽,梁冀妻。另有一說:發鬂松垂,像要墜落的樣子。故又叫「墜馬髻」。《樂府詩集·梅花落》:「天姬墜馬髻,未插江南璫。」

倭墮髻,古代漢族婦女髮髻式樣,是漢魏時期流行的一種時髦髮式。不等同於「墮馬髻。據說是墮馬髻的變體,兩者是不同的。根據晉崔豹《古今注·雜注》:「墮馬髻今無復作者。倭墮髻,一雲墮馬之餘形也。」這句話說明晉代已經沒有人梳墮馬髻了,而變體——倭墮髻依然存在。

十字髻,因其髮髻呈「十」字形而得名的一種髻式。這種髮式的編盤方法是:先將頭髮盤成一個「十」字行的髮髻,再將余發在頭的兩側各盤一鬟直垂至肩,上用簪、釵固定即可。流行於魏晉南北朝時期,最為形象的圖象資料如西安草廠坡出土的北魏彩繪陶俑,梳的就是這種髮髻。魏晉之後各朝均很少見。

凌虛髻,屬於交擰的形式,其髻交集擰旋,懸空托在頂上。據《中華古今注》記載: 「隋有凌虛髻、祥雲髻。 」這種髮式如雲盤迴,凌托頂上,搖而不脫落。

小編:亦心

審核:闌干曲處覷薔薇

邂逅驚喜

邂逅我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醫國學 的精彩文章:

望聞問切—中醫四診

TAG:新醫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