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巴勒斯坦人接受不了的現實和走不出來的歷史

巴勒斯坦人接受不了的現實和走不出來的歷史

或許有一天「巴勒斯坦地區」會被人叫做「以色列地區」,因為那片土地90%以上現在都屬於以色列而不是巴勒斯坦。可是100年前那裡幾乎看不到以色列人,幾乎全部屬於巴勒斯坦人。單純對比這個大反轉的數據,就能體會到在無休無止的巴以衝突中,巴勒斯坦人那飛蛾撲火一般的勇氣是源自哪裡了。

一戰之前再往前的日子裡,巴勒斯坦那塊地皮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自留地。那個時候那兒並沒有國家。那裡的居民主要是巴勒斯坦人,當然也有少量的以色列人。或許在以色列人跪地祈禱的時候,心裡會想起1千年前在此地被滅掉的以色列王國;或許在巴勒斯坦人跪地祈禱的時候,心裡會想起祖輩移居到此地的艱難傳說。兩家之間那時候並沒有衝突,畢竟在一片貧瘠的土地上,誰的日子都過得很艱難,衝突給誰看呢!

(在隔離帶巡邏的以色列軍車)

那時候奧斯曼帝國的公務員們沒有精力給巴勒斯坦地區制定移民政策,沒有規定學歷需要多高或者能提供多少就業崗位才能移民到巴勒斯坦,所以那個時候去巴勒斯坦地區是沒人管的,只要你有本事。這個本事就是錢,一戰之前的相當時期內,以色列人往巴勒斯坦地區的移民的主要途徑就是拿著錢找當地的阿拉伯地主買地,有了地就有了巴勒斯坦地區的戶口。

奧斯曼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輸了,這塊地就割讓給了英國人,於是巴勒斯坦變成了英國人的殖民地。英國人雖然沒有高調地鼓勵移民,但是也沒有禁止移民。這個時期海外的猶太人依舊源源不斷地往巴勒斯坦地區跑,到了那邊還是掏錢買地,然後搞房地產開發。猶太人為什麼要移民呢?因為在其它地方沒有土地也沒有國家,被人各種鄙視和欺負,所以翻遍了世界地圖最後覺得只有去巴勒斯坦這塊老祖宗曾經住過的地方才是名正言順的。

猶太人和當地的巴勒斯坦人差別比較大。猶太人有錢有技術而且見多識廣,買了地之後可不是搭個帳篷或蓋個茅草屋就不停地生孩子。猶太人蓋樓、蓋銀行、開超市、辦學校,在沙漠上搞綠化搞農業種植,場面總是熱火朝天。這種熱火朝天的場面又吸引著海外猶太人大量趕過來置業定居,於是猶太人就越來越多了。而當地的巴勒斯坦人依舊是老樣子,吃的住的都很寒酸,不管是出於嫉妒,還是說猶太人給他們帶來了生存壓力,雙方之間的矛盾就出現了,矛盾的表現就是巴以衝突。

(衝突中的巴以雙方)

如果當時找一個人來調停雙方之間的矛盾的話,就會發現完全沒法調解。說以色列人移民不合法吧,那個時候根本就沒有法律可以違反;說以色列人非法佔領巴勒斯坦人的土地吧,以色列人可是掏錢買的;說巴勒斯坦人無理取鬧吧,上千年來這裡確實沒幾個以色列人,以色列人畢竟是外來戶。既然矛盾沒法調節,以色列人繼續熱火朝天地搞房產開發吸引移民,巴勒斯坦人只能紅著眼奔走相告組織人手抗議。

後來這大英帝國就逐漸沒落了,當年老祖宗辛辛苦苦在海外打下的每一塊殖民地,都變成了英國人的不良資產。為了避免這些不良資產給女王添麻煩,英國人開始將那些殖民地一個個地脫手,巴勒斯坦地區也在被處理的清單里。二戰結束後,焦頭爛額力不從心的英國人把巴勒斯坦甩手交給了成立不久的聯合國後,深深地鬆了一口氣。解脫,是肯承認這是個錯,找個新方向繼續走。

聯合國本打算調停巴以矛盾來著,很快也深感自己的無能為力,經過一番激烈的思想活動最終提出了兩個方案:要麼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手拉手建立一個國家;要麼把這片地區一分為二兩家人各自建國,也就是「巴以分治」方案。雙方當然都不同意第一個方案,巴勒斯坦人連第二個都不同意,覺得以色列人就應該什麼都不要帶直接被遣返。但是以色列人同意了第二個方案,有了聯合國主持公道似乎事情就變得合理合法了,以色列人馬上宣布建國。

(巴勒斯坦回歸紀念活動)

可以想像當時的巴勒斯坦人是多麼地憤怒,自己以原住民的傲嬌身份自居,不同意任何一種方案,而以色列人根本不考慮他們的玻璃心就單方面宣布建國了。憤怒的巴勒斯坦人召集了大批的遠房親戚和近房親戚,打算直接把小小的以色列給滅掉,這就是阿拉伯世界發起的中東戰爭,巴勒斯坦人應該覺得自己這種行為勉強算得上是先禮後兵吧。

以色列人宣布建國的日子是1948年的5月14日,第一次中東戰爭第二天凌晨就爆發了,也就是1948年的5月15日。有了第一次就有了第二次,有了第二次就有了第三次。從1948年到1982年之間中東戰爭總共發生了5次,在各種內部和外部、地區和國際、微觀和宏觀的綜合作用下,5次戰爭以色列一次都沒有輸,倒是國土面積越來越大。

(巴勒斯坦回歸紀念活動)

以色列的版圖變大,就意味著巴勒斯坦的生存空間被壓縮。1948年巴以分治的時候,巴勒斯坦佔據著一片沿海地區和一大片內陸地區,面積接近巴勒斯坦地區的一半。等5次中東戰爭打下來,當初沿海的那片地方只剩下一塊小小的加沙地區,內陸那一大片地區也失去了大半,不但把耶路撒冷老城給丟了,全部人口都被趕到了約旦河的西岸地區呆著,不許過河。

地少人多,相當一部分人只能拖家帶口離開故土去流浪,把犧牲的親人留在老家的祖墳里。假如當初沒有戰爭,可能處境還不至於這麼悲催。以前兩家的矛盾本來就不可調和,現在更加不可調和了。憤怒悲傷絕望的巴勒斯坦人乾脆把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的日子5月15日定成了一個節日來紀念,這個節日叫做「災難日」。

(在鐵絲網前抗議的巴勒斯坦人)

經過半個世紀的調整和優化,「災難日」已經變成了巴勒斯坦人的傳統節日。每當這一天到來的時候,巴勒斯坦的的男女老幼都會吃飽喝足,穿上節日的盛裝,有些青少年還要在臉上塗點油彩,或者在頭髮上綁點具有反抗意義的絲帶。大多數人手拿著國旗和標語,還有人拿著棍棒和石塊,甚至有人拿著燃燒瓶和打火機。大伙兒聚集到邊境地區,開始扯著嗓子喊口號,辱罵遠處的以色列軍警,激動的時候就丟擲石塊和燃燒瓶。

巴勒斯坦人把這種紀念活動叫做「回歸運動」,意思是當年被以色列人趕出家園的巴勒斯坦難民要回到自己的老家。當然他們是不可能回去的。在他們不遠處有鐵絲網,隔離牆以及荷槍實彈的以色列軍警。這些軍警對巴勒斯坦人喊口號和罵髒話的行為置之不理,但是對丟石塊扔燃燒瓶的行為一直秉承著禮尚往來的傳統,催淚瓦斯、橡皮子彈甚至是金屬子彈都會送過去。

(邊境地區休息的以色列士兵)

每年5月15號這個災難日到來的時候,就是回歸運動爆發的時候,也是巴以衝突最激烈的時候。在這期間有人死亡是個必然事件,問題是到底會死多少。按道理來說,回歸運動帶來的傷亡本應該發生在5月份比較合理,但是40年曾經發生的一件事將回歸紀念活動活生生地提前了一個月。

1976年的3月30日,巴勒斯坦人在抗議以色列的時候,有6個人失去了生命。這6個人為抗爭國土而做出了犧牲,巴勒斯坦為了紀念他們就把每年的3月30日定為「國土日」。國土日和災難日之間隔著陽光明媚草長鶯飛的4月,於是為了紀念國土日每年的3月30日回歸運動就已經啟動,然後持續一個多月,到5月15日的「災難日」達到最高潮。

(國土日抗議的巴勒斯坦人)

在剛剛過去的3月30號那天,巴勒斯坦人在歡度2018年「國土日」的時候,跟以色列軍人爆發了大規模的衝突,造成了15個巴勒斯坦人失去了性命。雖然這15個人屍骨未寒,但是巴勒斯坦人的紀念活動還是會繼續持續下去,巴勒斯坦人註定會抱著給這15個同胞復仇的心態,把回歸運動搞得更激烈。可以想像在5月15日到來之前,巴勒斯坦地區還會發生什麼樣的大新聞。

如果看地圖的話,現在的巴勒斯坦人零星分布在加沙地區和約旦河西岸地區,他們的內心充滿了1個世紀以來積累的仇恨和對領土的無限渴望。他們的背後有阿拉伯世界的廣泛支持,這些支持是它這樣一個沒有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的小國家跟以色列這種強國持續對抗的資本。巴勒斯坦人似乎寄希望於通過不停地抗議最後可以趕走以色列,然後歡天喜地地衝進那些已經非常繁華的城市。

但是這種希望或許只會一次次變成絕望。以色列是一個高度發達的國家,不可能屈服於巴勒斯坦人的石塊和燃燒瓶,也不會被他們執著的抗爭精神所打動,這不是領土問題的正確解決方式,這種方式不過是自找麻煩。從現實情況來看,那些支持和慫恿的力量反而是誤導了巴勒斯坦人,讓他們一直做著以卵擊石的事情。假如能和一個發達國家友好相處,他們的日子可以過得更好。

(國土日紀念活動現場)

但是沒有誰敢提出這種建議,什麼樣的人民需要什麼樣的領袖,然後領袖鼓勵人民做他們想做的事情。巴勒斯坦人就這樣帶著仇恨和信仰,無法接受現實,也走不出過去的歷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局勢君 的精彩文章:

鬥智斗勇:頭目扎卡維是這樣死的!

TAG:局勢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