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震撼!平潭收藏界「大佬」入手兩件銅質西夏文活字!願提供給國家研究機構……

震撼!平潭收藏界「大佬」入手兩件銅質西夏文活字!願提供給國家研究機構……

早在北宋時期,

中國就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

是印刷史上一次偉大的技術革命,

曾對世界文明進程和人類文化發展

產生過重大影響。

歷經千年滄海桑田,

工業化機器生產逐漸替代了低效率的活字印刷,

這一古老的發明也隨之成為歷史的產物,

被時間記憶封存。

日前,

一名平潭籍收藏家入手了兩件銅質西夏文活字,

吸引了不少眼球。

近日,

記者專程前往這位收藏家的私人「收藏根據地」,

了解西夏文活字,觸摸西夏文化。

斑斑銹跡

盡顯東方神韻

見證西夏文明

平潭籍收藏家鄭攀(右)向記者介紹銅質西夏文活字

銅質西夏文活字的主人鄭攀,對於收藏有著近乎痴迷的熱愛。若是談論起平潭的收藏界,必定都繞不開這位「大佬級」人物,他不僅是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也是該協會認證鑒定師、評估師。

近日,記者來到鄭攀的收藏室,在這個龐大的空間里,感受到強烈的震撼。目之所及,無不是精彩絕倫的藝術藏品。置身其中,彷彿徜徉在一個藝術博物館中,歷史的厚重與人類藝術的精華在這裡摩擦、碰撞,絞纏出沉凝而綿長的古老文明的氣息。

「來,看看我剛入手不久的寶貝。」在他的招呼下,記者欣然落座,看他小心翼翼地搬出兩塊略顯沉重的銅版,臉上洋溢著喜悅,然後打趣地問道,是否認得這兩塊銅版上的字?

細細端詳,兩塊銅版大小不一,每塊銅版上面有著數排長形凹槽,凹槽內整齊排列著一塊塊刻有字樣的方形小銅塊,遠看全是字,近看卻又一字難識。

據鄭攀介紹,他收藏的這兩件寶貝是銅質西夏文活字,上面所刻的是曾在歷史上「失蹤」數百年的西夏文,可謂十分珍貴。其中,大的長34.6厘米,寬24.5厘米,容納100個字模;小的長31.9厘米,寬17.1厘米,容納60個字模。在歲月車輪的輾軋之下,星星點點的銅綠附著在一些字模表面,顯出了斑斑銹跡。

記者隨手取出一個字模,上面刻著複雜的文字結構,字模為凸版反文單字,雖然能大體看出一些偏旁部首,但是無法識別其為何字。經過比對發現,這些字模中有不少是相同的字。為此,鄭攀與國內多名在這一領域頗有造詣的收藏家反覆研討後,基本確認這些字模是西夏文活字,這兩塊銅版是活字的印刷母版,即用於存放字模的。

除了排放整齊的字模外,銅質西夏文活字的印刷母版邊沿還刻著精緻的圖紋,包括月亮、鳳凰、蓮花,顯得格外雅緻。「國內對西夏文研究比較薄弱,而且保存研究資料也很少。據我了解到,目前見到保存如此完整的銅質西夏文活字就這兩件。」鄭攀說,根據印刷母版上的紋路推斷出,這活字可能制於北宋中後期,即西夏鼎盛時期,雕刻這樣的字模可能是用於佛經印刷。

慧眼識珠

一眼相中活字

費盡周折入手

銅質西夏活字的印刷母版的邊沿刻著精緻的圖紋

龐資厚質存異寶,廓然有容匯奇珍。在收藏界,素來都有「眼緣」一說,第一眼相中的藏品與收藏者之間往往都存在著某種微妙的宿命之感,這樣得來的藏品必然會成為意義非凡的心愛之物。而銅質西夏文活字,正是鄭攀一眼相中的寶貝。

鄭攀介紹,他是從一位四川朋友手上換來的,前後歷經近四個多月的時間,最終把寶貝收入囊中。「從空間上看到朋友曬出的照片,我就對這兩件文物很感興趣。交流後得知這兩件銅質西夏文活字是朋友的父親於2000年到廣西做生意時,從老百姓手上收到的,他們已經收藏了有17年。」他說,「因為我對古代文化比較感興趣,而且覺得這種完整的銅質西夏文活字非常難得,覺得很有文化價值,怕它們流失了,就很想把它們妥善保護下來。」

經過現場測量,銅質西夏活字的印刷母版寬24.5厘米

去年11月中旬,鄭攀就開始和朋友商談,然而這種小類型的文物,民間交易在價格方面難以達成共識,但對於收藏家鄭攀來說,這樣的藏品是他絕對不容錯過的。

「我的朋友特別喜歡寶石,所以我就想著用寶石與他交換,年前特地見了一面,閑聊中得知他的女兒在大年三十過生日,我就先把自己收藏的一些珍貴的寶石寄給他。直到這個月的有一天,這位朋友打電話跟我說寄了東西給我,聲稱會有驚喜,沒想到他真的把銅質西夏文活字寄給我了。」鄭攀說。

銅質西夏文活字,這種看似「冷冰冰」的舊時用具,從它身上折射出的卻是一代文明的印記,因而更加彌足珍貴。儘管鄭攀擁有的珍貴藏品眾多,卻唯獨對銅質西夏文活字情有獨鍾。收藏下寶貝後,他便細心地清潔、整理,把相同的銅字模排列在一起,方便研究。「然後把它們保護好,隔絕空氣和水分,防止這些珍貴的文物資料受腐蝕。」鄭攀說,平時還會上網查閱大量的資料,看看這些字模上刻的是什麼字。

赤子之心

願捐給專門機構

豐富研究資料

銅質西夏文活字,折射出一代文明的印記

鄭攀為何如此厚愛銅質西夏文活字,這要歸結於他對文學的熱愛。年少時,他博覽群書,對文學有著濃厚的興趣,詩詞、歷史、自然科學……各類書籍成了他平日里充實生活的必需品,日積月累間,他對中國文化史有一定了解。

追溯銅質西夏文活字的歷史,要從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活字印刷術開始說起。它起源於北宋年間,布衣畢昇發明了泥活字印刷術。所謂「活」,是指字字獨立,可靈活組合、隨意調配,這解決了隋唐時期雕版印刷只能成篇制模,且費工、費時、不易改動等難題。

據鄭攀介紹,雖然銅質西夏文活字的具體年份暫無從考證確認,但是根據文物本身的特性可以推斷出,其為西夏文盛行時期的產物。西夏王朝十分善於吸收中原文化,他們參照了漢字的「六書」理論,採用合成法進行造字,先創造了一些文字元素,即常說的字根或母字,然後再用合成法繁衍出更多的西夏文。

「創造出西夏文後,西夏還吸收了北宋以泥刻字的活字印刷,然後用了更高級的方式製作了銅版。」鄭攀說,「這兩件西夏文活字應是先用泥巴刻好凹版正字的字模,讓其硬化後燒成陶片,作為『模』,然後在『模』的四邊固定好高度一致的邊框,用專業術語來說,這就叫做『內模外范』,最後在模塊中澆入銅液,就形成了一個個凸出來的銅字模。」

活字印刷術作為中國歷史文化的精髓,現能完整保存的文物遺存已經實屬難得,加之又是西夏文化的範疇,其珍貴之處不言而喻。「銅質西夏文活字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一個是目前關於西夏文的研究比較薄弱,而這兩件文物是有可以挖掘的內容。還有一個是像印刷母版上面刻的紋理,不同的花紋可能代表不同的文化內涵,有的印刷版上特定的紋理不僅用來裝飾,而且也代表著生產者,像如今的出版社落款一樣。」鄭攀說,「這對研究西夏文化有很高的價值,未來我希望能將銅質西夏文活字提供給國家研究機構,使之得到更好的保護和研究。」

西夏文的前世今生

字模上面刻著複雜的文字結構,字模為凸版反字,但無法識別其為何字

西夏,是因位於中國地區的西北部,史稱西夏。西夏是以党項族為主體的王朝,前與北宋、遼朝對峙,後同南宋、金朝鼎足,在中國中古時期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西夏文又名河西字、蕃文、唐古特文,是記錄西夏党項族語言的文字。西夏景宗李元昊正式稱帝前的大慶元年(1036年)命大臣野利仁榮創製。三年始成,共五千餘字。「形體方整,類八分,而書頗重複」,是獨立於漢字之外的一種全新的方塊文字,初看與漢字相似,因為它是模仿漢字的構字方法、借用漢字的基本筆畫重新創製的。它的基本筆畫,也有與漢字相同的點、橫、豎、撇、捺、左拐、右提,但沒有漢字常見的豎鉤,對撇捺等斜筆運用較多。由於筆畫繁多,結構複雜,多數字都在十畫以上,認記、書寫都有一定難度,就連漢字中書寫最為簡單的數字,到了西夏文里筆畫也相當繁雜。

西夏文仿照漢字創製,漢字書法有篆、隸、真、行、草五種書體,真書即楷書。傳世西夏文獻中已發現篆、楷、行、草四種書體,而未見隸書。党項人論述西夏文和漢文的關係時也說:「論末則殊,考本則同」。

西夏文曾在西夏王朝所統轄的今寧夏、甘肅、陝西北部、內蒙古南部等廣闊地帶中,盛行了約兩個世紀。元明兩朝,西夏文仍在一些地區存活了大約三個世紀。在西夏國的應用範圍十分廣泛,如官署文書、法律條令、審案記錄、買賣文契、文學著作、歷史書籍、字典辭書、碑刻、印章、符牌、錢幣以及譯自漢、藏文的佛經等。西夏文是西夏文化的精華所在,它的使用在整個西夏時期從未間斷過。

西夏滅亡後,其後人在一定範圍內延續使用至明朝中期,成為探尋西夏後裔蹤跡的有力佐證。西夏文字創製後即尊為西夏國字,下令推行,用於書寫各種文書誥牒,應用範圍甚廣。西夏國滅亡後,西夏文仍在繼續使用。到了元代時(1227年)另稱河西字,且其文化並未完全消失,元代人用它刻印了大批佛經;明初時期亦曾刻印西夏文之經卷,到了明朝中葉,還有人以西夏文刻於經幢。近代在敦煌莫高窟發現了西夏文的地藏經殘本,此時距創造文字之時已歷時約500多年。

目前國內、國際有學者尚在努力以木刻和泥刻方式恢復西夏文字。

來源:平潭時報

文字:記者 陳小歡

圖片:記者 念望舒

平潭時報微信工作室出品

編輯:丫丫 監製:張金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平潭時報 的精彩文章:

三年時間,他拍下上千平潭圖片,引發一大群朋友關注和點贊!
懷念「詩魔」!洛夫曾寄語平潭時報讀者:郵票是兩岸親吻的浪花!

TAG:平潭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