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

自古以來,寫佛的詩句很多,畫佛的作品很多

空山老林,留白寫意,禪意森然

可是很少有人能用鏡頭把這佛心禪意拍出十分之一

直到遇見君最近在網上看到一張

《尋佛》

《尋佛》

這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啊!幽暗的洞窟與柔和的燭光,古老的雕刻佛像與現代的中國僧人,彷彿時空交錯,穿越千年......

這是攝影師張望在杭州煙霞洞參觀時,看到僧人手持蠟燭觀賞雕像,怦然心動,舉起相機拍下了這虔誠的一刻。

2005年5月,《尋佛》參加被譽為國際攝影界奧斯卡獎的奧地利國際攝影藝術展比賽,獲得了最高獎專題組冠軍。

再後來,憑藉一系列佛教攝影作品,中國攝影最高成就獎「金像獎」、當代國際攝影最高學院獎…… 等近百個國內外攝影大獎。

自此,也越來越多人喜歡上他鏡頭裡清凈脫俗的佛家世界。

深山昨夜雪,滿目清凈身。

一入雲林百慮空,尋常鐘磬幾回聞。

山中空門常開,幾人心如止水?

風裡看花花非花,煙中禮佛佛即佛。

在鏡頭裡,有人看到了佛教文化的內涵,有人看到了佛門特有的禪意美感。甚至也有人看了之後被感化,選擇遁入佛門。

鏡頭裡的表達,往往也反映著內心。只有真正心中有佛之人,才能拍出如此通透純凈的畫面

為了拍攝出優秀的照片,深入佛門,在靈隱寺、天台山等佛教寺院與僧侶同吃共住,與法師一起悟禪。

開始了跟拍僧人的半修行生活。

寺院的生活是從凌晨4點鐘開始的。木魚聲敲醒了朦朧的晨意,僧人們必須穿搭袈裟齊集大殿上早課,誦念佛教經咒及舉行繞佛讚頌等儀式,無論酷暑嚴冬皆不例外。這既是佛教的修法方式,也是對出家僧人的基本要求。

6點整,僧人要開始打掃庭院、早餐。

8點整,他跟隨學僧一起上課。有時窗邊偶爾插上一支花,落在鏡頭裡,也變得十分寫意。

下午4點後,學僧齊聚大殿,誦經唱贊,也叫做晚課。

晚餐後6點半開始自修課,自修課結束後,佛學院進入最隱秘的「修止觀」時刻,就是以靜坐的方式,在大殿的止觀堂體悟佛法。

每天清晨與中午,僧侶們列隊前往齋堂進餐,用齋前後舉行誦念經咒儀式,其大意是感謝佛菩薩與眾生的恩德,並祈禱蒼生早脫苦海免遭諸難。餐後列隊有序退出,整個場面肅穆莊嚴。

春來花開一樹。《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夏夜月明星稀,松濤陣陣。清凈澄潔的自然環境中,能幫助人清心明性,減少貪慾愚痴,使心靈得到凈化。

秋天落葉飄零,佛家常說一葉一世界。僧人們也難得被捕捉到開懷不羈的一面......

皚皚冬雪更是彷彿把整個世界都清洗了一遍,深山古寺,密林梵音。

在天台山一住3年,和法師們一同打坐參禪,聽高僧論道,並且用相機細心去記錄下僧侶們的起居生活,連寺院里的貓咪也曾入鏡!

想去捕捉真正的佛教文化之精神,還原真正的寺廟生活。

白天跟隨僧人們學習、拍攝,晚上就與法師們探討佛法與人生,受益匪淺。

在修行深奧的佛境教義的同時,他也用鏡頭給我們帶來一種空靈恬靜的美學享受。

在現在這個社會,佛好像離人們很近,因為在中國的城鄉各地,大大小小的寺廟數不勝數,你隨時可以去瞻仰禮拜、燒香觀光。

但是佛又離我們很遠,佛法的浩瀚博大,教義深奧,紅塵中人大多覺得神秘難懂,既敬又惑。

大雄寶殿內,普渡眾生的佛祖在俯視著芸芸眾生,僧人的靜穆與遊人的喧鬧,中間什麼都沒隔,卻儼然兩個世界......

微塵中那些不可思議、重重無盡的佛剎與凈土;自然世界裡雨霧與露滴、淡漠的花枝與滿樹綠葉;大到季節的嬗變,生命無盡的輪迴;小到一剎那的心念、一瞬間的意願,都在這悠然而寂寞的鏡畫中沉吟、生長、安居,隨緣顯現。

孤燈黃卷,晨鐘暮鼓,荒地佛影,恍若隔世。

最後,這一系列照片被命名為《佛的足跡》

佛教文化一直都是心靈最深處的一塊凈土。但都市節奏加快,古城也變得繁華,再也沒有千年之前宵禁的靜謐。

芸芸眾生,你和我,人人都需要慰藉。這個慰藉可以是金山銀山,可以是至親陪伴,也可以是熱愛。

星雲法師一輩子都沒有見過的佛,卻被攝影定格在了光影之中。

做一件事,不求結果,不辭辛苦

一日一日,直到入心,便是修行

如果您喜歡此篇文章,記得發到給好朋友!分享智慧,好運常伴您!

長按下圖二維碼,識別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Darker會長 的精彩文章:

【佛語人生哲理經典】關於佛語人生哲理

TAG:Darker會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