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個純粹的人:奧托·魏寧格

一個純粹的人:奧托·魏寧格

《最後的事情》,2014

溫仁百譯本 譯林出版社|鳳凰壹力

純粹的人

魏寧格1903年初舉槍自盡,享年二十三歲,已經完成自己的博士論文《性與性格》,並公開發表。他去世後,朋友整理出版了這本書《最後的事情》。

有個日本人說,人活過三十歲,就會變得不那麼像樣子。也許,活著就是一個逐漸妥協的過程,很顯然,魏寧格避免了這種人生尷尬。

《性與性格》在全世界範圍內被認可的程度,奠定了魏寧格的地位。這份成功與魏寧格的天賦博學有關,更重要的因素是他的偏執。如果說偏執為他帶來了成功,也把他帶進了死胡同,他不是一個願意學習妥協的人。《性與性格》中的理論,是許多正常人接受不了的,無論涉及的是女人還是猶太人。但是,對於一個能夠自省的人來說,發現自身缺陷之後,肯定不難發現其同類的局限,我想,這是閱讀魏寧格的基礎,需要時間去面對自己內心尚存的對真理真實的良知。

《性與性格》,1920

Geschlecht und Charakter

魏寧格的徹底讓我想起張愛玲,他們都屬於不留餘地的人。

這篇序可能是我寫過的文章中最簡捷的,因為下面我就不用說什麼了。魏寧格自己的話比任何別人對他的評論,更能說明自己。

「設想中你只是一顆閃亮的紐扣,在世界的背心上;然而扣眼不配。」

(多好聽的一句話,評論《培爾·金特》中所引用。)

他認為不存在永恆的自由,自由都是瞬間的,值得慶幸的是人類可以重獲自由,就像重獲下一個瞬間一樣。所以,魏寧格說,不存在將來和過去的自由,人類沒有那個權力。

「謀殺是罪犯的一種自我辯護,他以此來證明自己,證明虛無。」

「在一切原則上可以解決的問題中,最困難的要屬意志與價值的關係,或者人與上帝的關係,兩種表述等值。是意志創造價值還是價值創造意志?是上帝創造人,還是人才使得上帝成為現實?是意志掌握善,還是善掌握意志?這正是仁慈的問題,是二元論中最高和最後的問題,相反,原罪是二元論本身的問題。」

「引起疾病的是某種不道德的,即無意識的東西,病人一旦在自己內心認識和理解疾病,即可病癒。」

「那古老的觀點十分深刻,即病人和麻風病患者應當自問,他們犯了什麼罪過,以至於受到上帝如此懲罰。」

「所以,男人因疾病而感到羞恥,女人從不。每一種疾病都有心理誘因,必須由病人自己通過他的意願才能治癒:他必須自我努力從內心認識疾病。所以疾病都只是無意識形成的『進入肉體的』精神,所以,當它上升為意識,疾病就治癒了。」

「藝術創造感官世界,科學破壞感官世界,因此,藝術家充滿色情和性慾,科學家則是無性的。光學破壞光。」

「與心理學家截然不同,數學家是一個非常簡單之人,簡單得猶如一個空間。」

「人永遠必須首先不忠實於自己,違背自己的確定性(上帝)而迷失,有過罪惡,才能徹底認識自己和確定自己,所以,世俗生活是必要的,這樣才能找到上帝,因為,意識只有通過其反面才能成為可能。」

「猶太人的罪惡一定是對善的嘲笑,如同愚蠢的罪惡是對智慧的嘲笑一樣。」

「猶太人的詭計,是與上帝平起平坐。」

這位年輕的天才結束自己生命,最直接的原因,除了他自己,別人都無法確定。

可我卻堅信,他的摯誠參與了他的自殺。

我多年前讀魏寧格《性與性格》時的感受,記憶猶新,那便是震撼和羞愧。他對女人的諸多看法尖銳到過激的地步,但我還是代表我自己接受下來,至今仍覺得,益處多多。

譯林出版社

題圖:《性與性格》,1920插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博爾赫斯 的精彩文章:

博爾赫斯:我做夢都想要去中國
莎士比亞的風格結合了各個相反的極端

TAG:博爾赫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