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自閉症早期癥狀有哪些?哪些不良養育行為要避免?

自閉症早期癥狀有哪些?哪些不良養育行為要避免?

你的身邊可能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有視力卻對你視而不見,他們有語言卻很難和你交流,他們有聽力卻對你充耳不聞……人們無從解釋,只好把他們叫做「星星的孩子」,猶如天上的星星,一人一世界,獨自閃爍。

自閉症早期癥狀有哪些?哪些不良養育行為要避免?

自閉症(也稱孤獨症),是一種兒童先天性的嚴重的神經發育性疾病,該症一般起病於36個月以內,主要表現為三大類核心癥狀,即:社會交往障礙、交流障礙、興趣狹窄和刻板重複的行為方式,不小比例還伴有智力障礙。據不完全統計,我國自閉症患者超過1000萬,其中0到14歲兒童患者超過200萬,並且近年來的患病率有上升趨勢。

2007年12月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從2008年起,將每年的4月2日定為「世界自閉症關注日」,以提高人們對自閉症和相關研究與診斷以及自閉症患者的關注。

究竟什麼是自閉症?

這是一種由於神經系統失調導致的發育障礙,一般3歲前發病,主要表現為語言和溝通能力發展遲緩。目前全世界約有3500萬人患有這一疾病,發病機制尚不清楚。

語言與交流障礙是重要癥狀之一,有些孩子兩三歲仍然不會說話,或者在正常語言發育後出現語言倒退甚至完全喪失,沉默不語或在極少數情況下使用有限的語言。

隨之而來是社會交往障礙,孩子無法建立正常的人際關係,不能和別人目光對視,而且常常面無表情,他們不能與父母建立正常的依戀關係,總是處於一種獨處的狀態,孤獨症之名也由此而來。

自閉症早期癥狀有哪些?哪些不良養育行為要避免?

自閉症的表現

1.無語言型:

通常會被誤認為聽力有問題或是失語症。

2.立即仿說:

分為有變化有彈性的仿說、沒有變化沒有彈性的仿說。前者被視為自閉症兒童具有表達溝通的意圖;後者多半不具有溝通意圖。

3.延宕仿說:

在一段時間之後喋喋不休地重複某些字、詞、成語、句子、整首詩或是歌曲,同樣也會有溝通性或非溝通性之分,而這種行為通常和情境、壓力有所聯繫。

4.說話不帶感情:

只是在告訴你,而不是和你談話,也沒有一般人說話時一問一答、一來一往的特性。

5.無法掌握音調、音量:

說話時有如木偶一般,十分機械化,無法通過語音的音調、節奏、抑揚頓挫來表現情緒或是感受,也不能在不同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音量。

孩子的興趣範圍狹窄和刻板的行為模式也是「信號」。對於正常孩子喜歡的遊戲和玩具等,自閉症患兒都不感興趣,而是喜歡玩一些非玩具性的物品,比如家裡的一個小物件,可以持續幾小時而不厭倦。孩子通常會固執要求保持日常活動程序不變,比如上床睡覺時間、外出時走相同路線等。如果他們的行為被制止或改變,就會表示出不愉快和焦慮,甚至出現反抗、攻擊行為。不少孩子會有重複的動作如拍手、轉圈、跺腳等。

自閉症患兒的智力水平表現不一致

少數患兒在正常範圍內,被稱為「高功能孤獨症」。而大多數孩子表現為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礙。國內外研究表明,有50%左右的患兒為中度以上的智力缺陷(智商小於50),25%為輕度智力缺陷(智商為50~69),25%智力在正常(智商大於70)。

要避免哪些不良養育行為?

北京大學自閉症治療專家易春麗有四點建議:

第一,避免打罵,包括對孩子的體罰和言語攻擊。假設自閉癥狀是創傷後應激反應,自閉症孩子更可能高估環境中的風險,對壓力處理能力較差。如果這時候父母再暴力相向,那麼孩子就更傾向於把自己封閉起來,迴避人際中的風險。父母給孩子引導和指令是必要的,但一定要以商量的方式進行,最好是讓孩子感受到「我還是要管著你的(如要注意安全等),但也給你決定的空間」。這一階段就更考驗父母的「容錯力」了,即對非原則性錯誤的容忍能力。

第二,避免過度的行為訓練。父母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愛,讓孩子感到被接納。還應該關注孩子在訓練中的情緒,不能過度看重孩子進步的速度。很多行為訓練的內容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靈活地進行,最好找到孩子有興趣的事情,在遊戲中練習,避免用機械的方式強迫孩子。比如,感覺統合的練習可以用爬山、滑梯等遊戲替代,讓孩子體驗到玩耍的愉悅而非訓練的壓迫,這樣效果會最好。

第三,避免給孩子過高要求。在孩子被診斷為自閉症之後,很多父母會急著把孩子往正常孩子的圈子裡送,希望孩子能夠在這樣的環境中快速地正常化。但孩子會面臨很多新環境帶來的壓力,往往無法達到老師的要求,也很難被同伴團體接納,甚至會因此遭受二次創傷。

最後,期待完善的社會保障系統。這個不是心理諮詢能做到的,其實是期待社會本身的一個進步。減少歧視也是需要我們做很多宣傳的,很多媒體做調查,展現出這個人群的真實狀態,大家對這個人群可能有更多的理解與接納。因為現在新聞媒體自閉症兒童及家庭的關注,這一人群就會慢慢被接受,公眾知道自閉症存在有這樣和那樣的一些問題,對這個群體也會更加寬容。社會要給特殊兒童平等的受教育的機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亦健康 的精彩文章:

鼻為「面王」,可預報疾病
不吃藥,既簡單又行之有效的腰椎康復

TAG:亦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