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非遺進校園——2016級16班「鋦」出文化傳承

非遺進校園——2016級16班「鋦」出文化傳承

「我有金剛鑽,專攬瓷器活。」作為青島陳氏鋦藝的掌門人,陳大雷印在名片上的這句話,滿滿地都是手藝人的自信。 鋦藝又稱鋦活兒,早年間誰家裡有個瓷杯、瓷碗、水缸、麵缸殘損,全靠這些挑著扁擔走街串巷的鋦補匠。這門手藝說起來並不複雜,把破碎的器皿接好,再用金剛鑽鑽孔,用鋦釘抓牢,補後恢復原樣。鋦碗、鋦缸對於中老年人來說可能並不陌生,但對於現在的年輕人,大概只是一種「傳說」了!

通過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們結識了市北區文化館的賈老師,我們了解到了很多市北區非遺文化的手藝,最讓我們感興趣的就是鋦補手藝,通過賈老師的幫助,我們有幸認識到陳氏鋦藝第五代傳人陳大雷,並有機會親身體驗這個鋦補手藝!在周六到來之前,我們提前先去拜訪了陳館長,熟悉活動安排和流程!館長熱情招待還送了我們見面禮。

3月31日星期六八點,青島旅遊學校2016級16班的同學穿著整齊的制服先是來到了青島市文化市場,早上天氣有些霧霜,寒風凜冽卻吹不散同學們內心的期待與興奮。昌樂路文化市場始建於1994年, 那時的文化街商家經營品種比較單一,主要以郵票、字畫居多。現在的昌樂路文化市場經過政府的裝修整改已經今非昔比,那裡的地攤物品無論是古今中外新的舊的應有盡有,在那裡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你看不到的。不單是青島人在擺地攤,連大江南北的外地人也開始參加擺地攤的行列。

我們跟著陳館長(陳大雷)去參觀,每遇到有趣有年代感的物件,館長就會停下來給我講述這個物件背後的故事。同學們聽的津津有味。據陳館長自述他每周六周日都會來到這裡,四處走走看看,目的就是想要把破損了的陶瓷通過我們鋦補的手藝給它再次修補成實用的物件,讓它恢復二次生命。

非常恰巧的是青島市電視台近日在跟陳館長拍攝關於咱們青島非遺文化的傳承欄目《留住鄉愁,留住記憶》,我們也很榮幸受邀參與拍攝!拍攝地點是位於嫩江路28號的市北區鋦工工藝博物館,裡面展出的是青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陳氏鋦藝」第五代傳承人陳大雷的作品及收藏。這是青島市第一家鋦工工藝博物館,總面積百餘平方米,館藏鋦藝作品600餘件,其中精品文物100餘件,涵蓋了鋦工工藝中的各種技藝。這些文物大部分來自於尋常百姓家,也就是我們爺爺輩家傳的物件。有春秋戰國時期的銅鏡、銅劍,漢代的陶罐、唐代的盞、宋代的梅瓶等,以及明清時期的茶壺、茶碗、花瓶等日用品。其中影響最深刻的就是古代的暖水瓶,巧妙的開關設計,打開后里面外一層是以棉花隔冷,起到保溫作用。水壺的壺嘴朝向外面,為防止水溢出浸濕棉花內部。壺身有兩個小凸起,為了防止拿起來的時候燙手,這一處處細緻的設計,讓我們無不感嘆古人的聰明才智、深思熟慮。

了解了基本的鋦補手藝,同學們躍躍欲試想要真槍實幹的來體驗一把這個鋦補。同學們先是傾聽了館長盡心準備的PPT,了解到了鋦補的基本步驟,隨後便動手開始操作起來。我們主要是把鐵絲弄成補丁,有點類似於現在的訂書釘,先把筆直的鐵絲用鎚子錘出等長的印子,然後用剪鐵刀簡單彎曲後剪出來,一個小小的補丁就完成了。補丁完成後,館長就拿出了要修復的沙壺,先在裂縫兩邊用工具來回鑽,鑽出一個小洞然後將補丁放到洞中在修補,這其中還有很多技藝我們無法學會,但是通過實踐我們知道了鋦補的偉大,實用。就是因為有他們,咱們中國許多的古物才得以保存,文化才得以傳承。鋦補熬的是心,需要很多的耐心才能完成器物的修補,這非常鍛煉我們的意志。現代生活太過浮躁喧囂,能靜下心來專心去做一件事很難,是需要時間的磨鍊,磨著磨著心也就靜了。

通過參觀博物館,有很多東西我們都沒有見到過,感覺非常的驚奇,也了解到了爺爺奶奶古時候他們所用的物件。看著這一些陳舊的文物,背後折射的則是一個時代,感覺很奇妙,來到這心情也會平復很多。非常感謝市北區第一文化館地的介紹,也很感謝陳館長能給我們這個機會讓我們了解體驗這門非遺文化。在此呼籲大家,如果有興趣可以多多去了解體驗,讓更多的人知道這項非遺技藝,保護非遺文化,傳承非遺技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山東省青島旅遊學校 的精彩文章:

寫書法,品古韻
元宵節|正月十五花燈俏,鑼鼓喧天鬧元宵

TAG:山東省青島旅遊學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