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樸素而美麗出發

從樸素而美麗出發

百秋老師給我的印象是行色匆匆,目光真誠,言辭懇切。這次講座百秋老師給我們講了他去日本學習以後,因為兩個國家的現象反差所思考的一些根本問題:關於讀書,讀書筆記,什麼是好的建築...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實際上都是關乎初心。聽完百秋老師的講座,讓我回憶起康健老師所說的科研是樸素而美麗的。

讓我們從樸素而美麗出發,互相學習,成為更好的自己,更好地成為自己。

以下是趙百秋老師本次講座的內容梗概,希望同學們看完以後可以有自己的思考。

為什麼當時讀書對我沒有吸引力

我看了很多書也買了很多書,我剛開始看書的時候發現一個月讀一本書特別艱難,不知道你們現在有沒有這種感覺,就是每次翻開一本書沒有吸引我的地方,我也很奇怪這是為什麼,後來我是去了日本,我看日本人怎麼讀書,那些建築師怎麼讀書,而且他們喜歡看什麼書。我發現他們的看書方式和中國人是完全不一樣的,這些學生他們讀書不像咱們稀稀拉拉的,他們也就一倆天就能讀完,速度很快,我現在也能達到這個速度,但是他們現在大學的時候就能達到這個狀態,我就琢磨他們為什麼這麼愛讀書,我後來發現像這些學生他們從小家長就帶著去圖書館讀書,整個社會就是這樣,可能和這個也有關係。我們讀書太少,特別是中文的專業書,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看過一本書叫《現代建築理論》,劉先生寫的我覺得寫的非常好,但是讀那個是特別痛苦的,理論性特彆強,之前我也不覺得那讀起來很痛苦,就是感覺讀起來似懂非懂。讀完以後,讓我以後想讀書的慾望就沒有多少了,我也很奇怪。

書要有用,還要有趣

後來有一個劍橋的教授,和他聊這個事,他說這本書裡面寫的東西都是很有價值的,但對於你來說是無用的,因為一個受到建築教育的人如果讀起來沒有樂趣的話,那這本書只是做到了有價值的一方面,沒有有趣性,就沒有可讀性。一本書要做到吸引人,不僅要吸引本專業的人,還要吸引別的人,那這本書才是好的。後來我是看了很多日本的書,我發現日本的書和中國的書是有很大的區別的,日本的書可讀性就很強。第一個就是,日本的書對一個概念概括的很清楚,一句話兩句話就能說明白,然後你看了你也能看懂 能達到過目不忘這個程度,而在中國的書里對一個概念解釋的非常全面,但是你讀完以後實際也並不知道在說些什麼。我後來聽過兩三次伊東教授的講座,他也提到了我們課本上講到的內容,但是很簡單只用了一句半句話就說清楚了,後來我一想的確就是這樣子的。我看日本書,日本的書很多都是小書,而且特便宜。有個網站叫雅虎了,我特別推崇雅虎。它有一個好處,它那裡面很多專業書,像有些教授退休以後有些書就無償捐出去了,放在雅虎上特便宜的5塊8塊十塊的價格。這些都是很好的書。而且他們多數都是小書。然後這個書和我們有什麼區別。就是它們的可讀性特彆強。這些書往往是日本的,也或者是國外的。像有的人他七年前開始了一天一天他的論文,然後一直到四五十歲的時候,累積到一定程度以後,他的思想開始成熟了。然後這個時候他真出一本書,他沒有利益方面的目的性,他就為了傳播自己的想法。這個時候這個書有一個核心的一兩篇,你只要讀那兩篇課文就明白。我感覺可能是我們的教育出了某種問題。

先去德國學習再去中國做建築

我們似乎是,也不知道你們是不是,剛開始學習的時候沒有任何的目標性和方向性,老師說什麼是什麼,從小學,初中,高中好像是一直被別人催著,讓你幹什麼就幹什麼,可能在座同學們在考大學的時候,有人說這個專業很賺錢,家長覺得我的孩子學這個可能會賺更多錢,所以選這個專業,這個在研究生里不一定存在,可是在本科生里一定有。我有一次在國內看到一些本科生在走廊里聊天,聊車和房子,但是我在日本接觸到的本科生和我們的學生聊的和關注點完全不一樣,至少在我接觸到的這兩三年從來沒聽到他們提到過車和房子。而且他們的讀書方式也和我們完全不一樣,他們喜歡新的東西,新的思想,比如說,他們有很多機會,去年我有個大四的學生,她和我說:「老師,可能我畢業以後要去中國做建築」,我問為什麼,她說「我在中國可以發揮我更多的可能性」我問她那你想怎麼做,她說自己想先去德國學習一年,她認為德國的建築思想特別吸引我。她家條件很普通,就和國內很多普通家庭一樣,但是通過貸款也去了德國。

用四年時間知道別人說的是對的

有一件事我印象特別深刻,就是有一段時間特別是12年的時候,有很多學生包括很多老師講後現代是吧?火得不得了,也不知道現在是什麼情況。我記得一個建築師,他是碩士要讀博了,我們經常一起聊天,他說現代世界就是現代建築。那個時候我也受過一個後現代的很多思想,當時我就很不認同,我覺得是不是我們理解有問題,還是他們的民族性決定了這個他們說的跟我們理解有偏差,然後他我總共聽過他三次。然後去年16年的時候,我們在建築協會,我們開會的時候能聚在一起聊天,那個時候那個傢伙還在說。但是他那個時候說的是我明白了他說的是對的。我這是12年到16年,我用四年的時間知道了,他說的是對的。我不知道國內的研究生論文是不是一樣,但是他很多說出來的東西,他是有據可查,有道理的。

我們在那個日本上課,我的老師他每次上課前都會告訴我們課上要講什麼,讓我們提前做準備,我們就去那些網站里去下載資料。當時我去圖書館找書,然後拿來我從頭到尾我就兩三天就看完,然後總結一個寫了報告,然後老師告訴我是你這個是無用的,你做了很多無用的工作,我說為什麼?他說其實他的很多核心思想,就是一個東西。比如說之前我們都看過那個黑川的共生理論對不對,然後我還真上了這個課,然後黑川的那兩本書我都看了。基本上就是核心的部分看了結論部分我沒怎麼看。然後我老師我發了一兩篇書里的核心論文,我看完以後覺得這個就是那一本書,這是很簡單,我用20分鐘就能看完。日本書的效率就在這,核心的東西放在一起。但是我們的書就都是混在一起,你必須從頭到尾看完。後來我就放棄,一般是不怎麼讀中文的。我英文不好,但是我把英文的原著的pdf格式的下載下來,然後用翻譯軟體,在國外都有個好助手,就是這個谷歌有個翻譯軟體,國內的話就屏蔽了。基本上一篇論文翻譯出來百分之七八十是對的。但中文的不行,比如說個黑川的共生理論,之前我寫第一個論文的題目是草原數據的共生,其實那個當時我們題目是挺好,因為從來沒有人這麼思考過。然後我就開始看這方面的參考文獻,我看國內的文獻發現不對,黑川的共生理論他沒說清楚,最核心的部分他沒說,意味著就是我們的翻譯官在翻譯黑川的文章的時候出了問題,譯著和原著就是不一樣的。日本這本書還有個好處是,它給你講很多故事,就像漫畫一樣的。所以就是這個我建議同學們讀書的話,日本可能不太好是小語種,但是一定要看英文的原著。那個時候你的思維馬上會打開。

全面與重點

比如說就是我們很多建築學的理論,包括你們研究生學的和從本科學的很多不一樣,比如說建築這個詞,它在英文里解釋和我們的中文可能就不一樣。然後在理解上中文解釋的很仔細全面,當然在幫助我們理解的時候,全面是一個好事情,因為這個知識非常強,但這個跨度很大,實際上意味著你沒有方向性,沒有終點。可能對一個某一個問題,你只是停留在表面上,表面上認為自己什麼都知道。但後來我覺得,在他什麼都知道的時候,意味著他什麼都不知道。

窗戶文化

後來我讀書還是很有興趣,因為我讀到的有趣的書是很多的,比如說我之前看到的一本是寫關於窗戶的理論的書,我們國內有門的理論但是沒有窗戶的理論,所以這個窗戶文化很意思。作者做了很多實驗,然後用箭頭的方法去分析了,然後他告訴我就是窗戶能代表人的就是什麼?就是一個思想的窗口。而且窗戶的這種做法的方式能看出每個時代人的一個生活的狀態。日本的書它特別開闊,它從世界的各種角度去分析它分析南美北美,然後非洲歐洲歐洲的那些那個窗戶以後,最後得出一個的理論是這個窗戶是代表人的一個防禦性格,它的開啟方式方向一直在改變,但是改變的時候,那個時代的人對自然的防禦狀態就發生點變化。他得出這樣的,我覺得非常好,而且用很快的速度,它會很直白的告訴你。

老師為什麼不講課,悟性的重要性

那是12年的時候,我在日本上學,他們的上課方式和我們完全不一樣,那個教授們從來不講課。不講課很好,好在什麼地方?就是我們中國人從小是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就是悟性。從小時候就開始,因為老師們一直在講,從小學到大學的時候,但實際上自己也不知道老師究竟在講什麼。我在那個階段時候我也是這樣,現在的話我覺得他越不講才是越好的。因為他越不講的時候你才會有自己的思考,叫做悟性。我們就從小就是失去了自己的悟性,也許是自己的原因,也許是教育工作者的原因。日本人為什麼不講課了?因為不講課的時候往往是培養悟性最好的時候。之前我們研究室有一個小姑娘,國內的985的名校畢業的,就是沒有悟性,體現在什麼地方呢,什麼都問老師,老師不說就不做了,到最後交畢業論文的時候最後計算的一個東西是錯誤的。但是她的論文已經提交到學術委員會了,還後來是老師告訴她讓在發表這個論文之前一定要說清楚,我這個地方因為什麼原因出錯,然後我跟怎麼更正。那這個孩子仍然是沒有理解我的想法,還有一個浙江的小姑娘,本科院校就是國內一普通的二本院校,可她問過我一次,但是我告訴他,你應該自己考慮他。後來她從來不問了,我後來問她論文怎麼樣她說我順利通過了。這個差距也是很大的,所以就是這個悟性的重要性,這個我覺得是非常重要的事。

共性

後來我找到我的方向以後,我就看很多書,剛開始也是半年一本書,後來是一周一本,再後來的話一本書我可能一兩個小時就看完。因為很多一看都知道,因為這書裡面的最核心的部分,有的時候候就是一兩篇,我看完知道他用什麼方法把他得出這個結論。我再看反過來再看一遍。很快就一兩個小時就看完。然後讀書都讀到一個階段,雖然我讀的書不一定特別多,但是某一個方向你讀的書越來越多的時候,到後來看一本書看書名就你能準確的找到它的最核心,而且很快地讀完。之前我們一直說我們讀博士的時候很「鑽」,說你這個思路太「窄」,其實剛開始學習的時候的確是很窄,但是後來你到一定程度就突然發現什麼都不找了,什麼東西都一樣。就是之前我看蒙古包那個專訪,我現在我之所以說我是研究空間的,是因為我讀了很多書以後突然發現,其實所有的空間都是點類似,然後發現我研究的是一個共性的問題,不是一個很小的東西。可能現在有學生正面臨開題的問題,如果你覺得自己讀書到了一定程度稍稍有這種感覺的話,那就很好了。

讀喜歡的書

還有一個事,就是讀書的話要讀自己喜歡的書。比如說老師讓你看一本書,你先翻一翻這本書,看看你喜不喜歡,看一下行不行?如果你不喜歡的時候,你其實讀也沒有用。我自己是這麼認為的。

正確的讀書筆記

讀書做讀書筆記是很重要的,我現在讀書做那個讀書筆記一般是這個電腦上做,比如說第一這本書有什麼觀點?然後我有什麼想法,下面寫上出處。同學們養成這個習慣,對以後寫論文是有很大好處的。比如說我審閱論文的時候,首先你的摘要,你的核心內容,還有你的內容能不能和你後面的的參考文獻的頁數對上,關鍵的幾個部分對上了以後說明這個人水平還是可以的。當你讀書筆記做的好的時候你寫論文就很容易。

論文的有趣性,價值性

我看論文,我先看SCI,雖然我沒發表過SCI但是我對它還是很了解的,我搜了很多SCI論文,SCI有什麼用呢,就是日本人在做建築的時候,他們查論文查數據,從SCI里下載直接應用到自己的設計中。所以說論文就是一種參考資料。所以說你們在寫論文的時候首先要想的是這篇論文有沒有應用值?如果你覺得有價值,而且是有趣的時候你再寫,如果沒有價值而且無趣就不要寫。我現在的觀點是這樣子的,因為有價值的就說明論文的方向是對的,還如果沒有那就沒人看,那你的智慧就像是被冷凍在冰箱里一樣永遠停留在那了。所以說好的論文就是有趣有價值。我認為是這樣的,還有就是美國的論文,日本中國和美國的論文差距在什麼地方?美國論文有一個「262」理論。「2」是代表20%的優點。「6」是代表60%的普通點,另一個「2」是20%的缺點。缺點絕對是有的,剩下60%是普通點跟中國一樣。但是美國是首先看你的20%的優點,如果這個20%的這個優勢的這個非常有意思,價值非常高的時候,你後面的就是一個20%,60%,這部分即使你出點錯誤,照樣也能發出去。但是日本就不一樣,他們恰恰看後面的20%,這20%沒有問題,才可以看這個前面的20%。如果你後面的20%有問題,這個論文是不行的。包括日本的整個社會是這樣的。到後來我是覺得研究生是應該解決點什麼東西才好,通過論文也好,就是說要解決一個什麼共性的問題,這是最主要的。

對當下有好處的建築是什麼樣的

還有就是前段時間傳的很多的吳彥祖的那兩個蒙古包還有孤獨的讀書館,我不知道你們怎麼看?我當時覺得非常好,但是我現在讓我看我的看法就不一樣了,也許明年的話我反而變成更喜歡它也有可能的。我現在在這個階段,我是反對的,原因是什麼,就是我之前說的吳彥祖雖然是一個設計師,但是他真的誤導了建築發展的方向。為什麼反對把它登在建築學報上是因為建築學報是中國建築的一個代表,如果你把這個東西放在這裡的話,會誤導很多學生。這兩個建築從建築學空間的角度來看絕對是很棒的,但是它們好像是失去了當代建築空間的某個東西,當設計更集中在之前妹島和世做過一個金澤美術館,這個建築解決了一個什麼問題,就是日本城市都是很小的城市,人越來越少老齡化非常嚴重,但是自從這個美術館建造起來以後這個小城市人滿為患,這個建築已經超越建築本身應該具有的某些特質了。可能我上面提到的這兩個建築就是沒有「氣場」的建築。所以我認為它是一個誤導。當然這是我目前的想法,同學們的想法不管是什麼都是好的,都是自己的思考。我今天就講到這裡。謝謝。

講座老師:趙百秋

文字編輯:楊楠

漫畫繪製:陳欣慈

場地提供:萊博藝教育培訓機構

關於以上內容如果你有任何想法,歡迎來稿讓我們一起討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白老師的小課堂 的精彩文章:

TAG:白老師的小課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