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西湖大學來了 你還糾結去清華還是去北大嗎

西湖大學來了 你還糾結去清華還是去北大嗎

在前幾天播放的《最強大腦》節目中,14歲少年楊英豪大戰哈佛高材生納仁,雖然以失敗告終,但他收到了來自麻省理工教授羅伯特·戴西蒙拋出的橄欖枝。而當時在場的另一位教授施一公也直接邀請楊英豪幾年之後去西湖大學讀博士。

昨天,這所西湖大學獲教育部批准設立。這是一所民辦研究型大學,試圖打造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

據報道,西湖教育基金已為西湖大學募集到社會捐款7.7億元。其中,西湖大學創始捐贈人包括馬化騰、王健林、鄧鋒、吳亞軍等。

它的定位是「高起點、小而精、研究型」,直接以培養博士生為起點,將組建理學院、工學院、生命科學學院,優先形成理學、工學、醫學3門學科類。

目前,中國科學院院士、結構生物學家、清華大學教授施一公為西湖大學的(代)校長。有消息稱,今年1月,他已正式請辭清華大學副校長,一度引發熱議。

在西湖大學正式設立之前,施一公就曾放出豪言:到2019年年底,西湖大學師資規模將超過擁有24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洛克菲勒大學,教師科研水平很可能成為中國之最;5年後,教師科研水平比肩東京大學、清華、北大等知名學府,成為亞洲一流;15年後,在各項指標上和加州理工大學媲美,成為世界範圍內最好的大學之一。

那麼,成立西湖大學的意義在哪?能否快速比肩東京大學、清華、北大乃至加州理工大學?能否實現既有中國特色,又能對標世界一流的目標?來聽聽大頭的分析。

大學要辦出自己的特色

大學的生命力在於高質量和特色

作為一所新型研究型大學,新在哪兒是社會普遍關心的問題。不論西湖大學是並肩清華,成為清華第二,還是辦成小而精的研究型的大學,都不是辦這所大學的最大新意所在。

我國已經有幾所新建大學辦學定位為「小而精,研究型」。西湖大學如何辦為「第一個」西湖大學,對中國高等教育做出增量改革貢獻,探索新的辦學模式,才更有新意與價值。

2014年,國家領導人到北京大學考察,勉勵青年學生「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在北大引發熱議。在與師生代表座談時,他肯定了北大爭取到2018年成為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但也要求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不要把北大辦成「第二個哈佛和劍橋」,而是要辦成「第一個北大」,讓北大師生深感責任重大。

這不僅對北大辦學有用,對我國所有大學辦學都有啟示,即大學要辦出自己的特色——大學的生命力就在於高質量和特色。

建設西湖大學,追求的肯定不是新增一所大學。目前,我國各地都重視高等教育投入,致力於打造一流大學、一流學科,這個過程中,各地高校出現到其他高校挖人才的做法,這種挖人才做法,對於高校自身建設和人才發展無疑有一定意義,但是,從國家全局看,這對高等教育並無增量——一個人才在清華做出的成果,和在西湖大學做出的成果,對國家來說是一樣的,只有做出更好的成果才有意義。

有意思的是,發起籌建西湖大學的幾位核心人物,都是我國幾所名校的副校長,和學科負責人,包括清華大學副校長施一公教授(已經辭職)、南方科技大學校長陳十一教授、中國科技大學常務副校長潘建偉教授、北京大學理學部主任饒毅教授等。如果僅僅是把相關科學家的團隊引進西湖大學,他們做出的成果,成為西湖大學成果,這對國家來說,「新增」部分在哪裡?

這就需要西湖大學以新的辦學體制、制度給出答案。我認為,中國高等教育的改革,核心仍舊是南科大籌建時就提出的「去官化,去行政化」,建立現代大學制度,西湖大學雖為民辦,也同樣需進行去行政化、去功利化的改革,這需要政府部門推進教育管辦評分離改革,給大學更大辦學自主權。

同時,大學要建立現代治理結構,推進學術自治、教授治校。能否切實建立現代大學制度,將是西湖大學的辦學的最大看點,這也是社會對這所新大學的期待。

西湖大學是一個另類,還是值得期待的。西湖大學可以做成一個「小而強」的研究型大學。如何衡量它的科研水平?按照現在的評判標準,發論文數量、影響因子之類,論總數,肯定比不過北大、清華。但是,我們可以用「人均」來衡量,或者考察它在某幾個具體領域的真正貢獻。

當然,也應該看到一些不確定因素。前幾年朱清時做的南方科大,開始也被人寄予厚望,但是最終也「泯然眾人矣」,和別的大學差不多了。

我們只能希望,西湖大學能夠更單純一些~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微銀易貸 的精彩文章:

午間資訊:特朗普趁我們睡覺,偷襲啊!

TAG:微銀易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