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從《清明上河圖》上看古代清明節的市井風俗

從《清明上河圖》上看古代清明節的市井風俗

原標題:從《清明上河圖》上看古代清明節的市井風俗



清院本《清明上河圖》局部之拱橋上的情景。



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局部)。


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局部)。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它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華民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每年這個時候,總讓我們情不自禁地想起許多與清明有關的古代文化故事,這些與人有關的故事,闡述了古代清明節濃郁的市井風俗,或展示了作者在特定時期的生活心境,比如北宋名畫《清明上河圖》和南宋大文豪蘇東坡的《寒食帖》,莫不如此。


清明時節,書畫界的經典之作《清明上河圖》是必賞的經典。或者說,一到清明節,人們總會想起這幅洋溢著濃郁古代市井生活的全景圖。


北宋畫家張擇端創作的長卷《清明上河圖》,被公認為稀世神品,其真跡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院,每次在故宮博物院展出,參觀者絡繹不絕,像畫卷上北宋汴河兩岸的人潮一樣擁擠。


傳世的《清明上河圖》為絹本,長約528.7厘米,寬24.8厘米。畫卷以全景式構圖,嚴謹而精細的筆法,展現出北宋都城開封汴河沿岸的社會生活風貌。


《清明上河圖》在問世的800多年裡,一直是後世帝王權貴巧取豪奪的目標。它曾經五次進入宮廷,四次被盜出宮,歷盡劫難,演繹出許多傳奇的故事。


不僅如此,該畫也成為歷代畫家爭相臨摹的對象。僅僅是全國各大博物館中收藏的,稱得上是文物珍品的《清明上河圖》,就有幾十種乃至上百種之多。這些臨摹之作雖然都以清明上河同樣的題材做母本,但每個時代的畫家都會添加上自己那個時代的風俗習慣和特徵。


五入宮廷,四次被盜


北宋宮廷最先收藏了這幅畫,還被宋徽宗趙佶視為神品。據考證,該圖前面應當還有一段,描繪的是遠郊的山,並且還有趙佶瘦金體的「清明上河圖」五字簽題和他收藏用的雙龍小印。

靖康之禍時,該畫流落民間,為金朝監御府書畫官張著所得。元滅金後,此畫第二次進入皇宮。元順帝至正年間,宮中有個姓裴的裝裱匠挖空心思,用臨摹贗品將真本換出,暗中高價賣給某真定太守。後又輾轉易手。


那之後,此畫到了明朝奸相嚴嵩手中。據嚴嵩敗後查抄他家財產登記賬中,確有此畫,在明朝隆慶時收入宮廷。明穆宗不喜歡字畫,成國公朱希忠趁機奏請將《清明上河圖》賞賜給他,皇帝便讓人估成高價,抵其俸祿。但這時名畫卻不翼而飛。不久,宮中傳說一個小太監得知《清明上河圖》值錢,便將畫盜走,他出宮時遇見管畫人,倉皇之中將畫藏到陰溝里,正值陰雨連綿,三天後來取,畫已腐爛。最終此事不了了之。


人們到後來才知此畫落入秉筆太監、東廠首領馮保之手。名畫「毀屍滅跡」的傳說,不過是他一手策劃的。那麼,太監馮保是如何得到這幅珍品的呢?如果是得自皇帝賞賜,馮保一定會大加宣揚,然而馮保對此一字不提。不少專家們的看法是,馮保獲得此畫並題跋,一定是來自於他的盜竊。


兩百多年後,這幅《清明上河圖》上再次出現題跋,從題跋可知,此畫相繼為陸費墀、畢沅所得。清廷早就對它垂涎欲滴,據說畢家因此家破人亡,《清明上河圖》第四次進入皇宮。1911年,清王朝滅亡,但溥儀仍留住宮中。溥儀以賞賜其弟溥傑為名,將重要文物偷運出宮,《清明上河圖》即在其中。


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前夕,溥儀攜大量珍寶至通化,準備乘機亡命日本。飛機還未起飛,就被蘇聯軍隊俘獲,國寶交回中國政府。1951年初,剛成立不久的東北博物館開始著手整理鑒定解放戰爭中留下的文化遺產,楊仁愷此時正好在東北文化部工作。


楊仁愷後來撰文說:「當時我到那兒一看,發現工作人員在初步整理的時候,把畫得很工細的明朝蘇州《清明上河圖》的片子選了出來,真正的《清明上河圖》卻被放在旁邊,沒有被選上。」當楊仁愷無意間打開一卷殘破的畫卷時,頓時,眼前為之一亮。他依據畫的編年、技法及人物形象判定出真跡,看到真跡時,楊仁愷也很激動。「當時忍不住拍案叫絕!真沒想到,此生我還能看到它的原作!」畢竟,從北宋「靖康之亂」算起,《清明上河圖》已經「隱跡」了八百年。


問世之後,《清明上河圖》的經歷跌宕起伏,更讓人費解的是,其作者張擇端的身世也撲朔迷離,有關《清明上河圖》及作者的資料只有85個字的信息,這些信息就是現存於故宮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圖》「石渠寶笈三編本」上金代人張著的跋文。跋文全文如下:「翰林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人也。幼讀書,遊學於京師,後習繪事。本工其界畫,尤嗜於舟車、市橋郭徑,別成家數也。按向氏《評論圖畫記》云:《西湖爭標圖》、《清明上河圖》選入神品。」


市井百態民俗萬象


《清明上河圖》有「中華第一長卷」之稱,它不但是一幅偉大的現實主義繪畫藝術作品,也為我們提供了北宋時期大都市的商業、手工業、民俗、建築、交通工具等豐富的形象資料。它非常真實,很多畫面上的形象都可以在歷史文獻上找到佐證。


這幅畫不只繼承發展了久已失傳的中國古代風俗畫,尤其繼承了北宋前期歷史風俗畫的優良傳統。可以說是《東京夢華錄》、《聖畿賦》、《汴都賦》等著作的最佳圖解,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文獻價值。

畫面的內容結構,大致可分為三個段落,畫卷右端起始為城郊的農村風光,寂靜的原野,略顯寒意,漸而有村落田疇,柳樹低垂。中段以「虹橋」為中心,形成了全畫最為緊湊、最為熱鬧的場面。後段為城門內外的景象,城樓高聳巍峨,街道縱橫交錯,店鋪鱗次櫛比。


其開卷就描繪了北宋都城汴京從寧靜的郊外一直畫到熱鬧的城內街市的繁勝景象,處處引人入勝。一條原始的小河從蒼茫的歷史中自遠而近流了過來,流向了卷首的畫外,給人於想像的張力;一架高低不平的木橋與稀疏的岸樹,點綴出郊野的風光,也鋪展出了長卷的中軸線……


這幅長5.28米,高24.8厘米的畫卷上,張擇端共畫出了形形色色的人物684個。人物的各種活動,刻畫得非常細緻生動,前後呼應,一氣呵成,躍然紙上。


摹本眾多風俗流變


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是描述都市繁華和清明風光的名畫,名氣很大,也成為歷代畫家爭相臨摹的對象。僅僅是全國各大博物館中收藏的,稱得上是文物珍品的《清明上河圖》,就有幾十種乃至上百種之多。


在由北京故宮研究人員參與編纂的《清明上河圖:珍藏版》一書中,列出了如下清單:中國大陸有十件、中國台灣有十件、日本有十一件、美國有六件、歐洲有六件,其他去向不明的五件。


中國歷代至少出現上百個《清明上河圖》的摹本,雖然都以清明上河同樣的題材做母本,但每個時代的畫家都會添加上自己那個時代的風俗習慣和特徵。通過對比就會發現,不同朝代清明節也有著不同的風俗。


這些摹本中,最著名的是明代仇英畫的《清明上河圖》。這幅畫現藏於遼寧省博物館,畫作比張擇端的原本長近一倍,是仿本中的精品。仇英所繪《清明上河圖》,反映的是明代蘇州城清明節繁華,場面熱鬧,畫作上的人物,有兩千人之多。


張擇端版原作中,轎子上的柳枝反映出北宋清明節的插柳風俗。而在仇英筆下,用紅綢裝飾的轎子,顯得喜氣洋洋,就好像是娶親結婚的轎子,難道明代時,中國人在清明節也結婚嗎?原來,仇英畫的是江南地區特有的一種風俗,就是民間說的——「厚人薄鬼」。據明代《陶庵夢憶》記載,前去掃墓的男女,均穿著盛裝艷服,乘坐裝飾華麗的船隻,一路上敲鑼打鼓,歡呼暢飲。這就是關於明代清明節「厚人薄鬼」的描寫。


到了清代,又出現一幅仿《清明上河圖》的佳作。公元1736年,乾隆皇帝專門組織清宮畫院臨摹《清明上河圖》,由陳枚等五位宮廷畫家創作完成,專家將這個版本稱為「清院本」,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清院版本更是反映出清代清明節風俗習慣的豐富多彩,幾乎涵蓋了清代大部分的民俗活動。描繪了人們觀看戲劇,雜耍表演,舉行摔跤等各類民俗活動的畫面。反映出清代清明節時各地舉行活動的情景。

歷代《清明上河圖》中,都有放風箏的情節,清院本中,描繪得最為生動。畫面上,幾個家長正帶著孩子在河邊放風箏,蝴蝶形的風箏,吸引著孩子們的目光。據專家介紹說,古人在清明節放風箏,要將所有的災病寫在風箏上,待風箏高飛之際,剪斷風箏線,當風箏隨風飄逝之時,也象徵著所有的災病都隨風箏一一消逝。


盪鞦韆,也是中國歷代《清明上河圖》中都表現的清明風俗。在清院本畫上,一座大宅院里,一位女子正盪著鞦韆,旁邊的女子在園中賞花,讓人感到春意盎然。


清明「放水」傳統盛典


清明節是全國性的重大節日。「清明節各地有各地的習俗,例如盪鞦韆、放風箏、打馬球、插柳等,但多是北方的習俗,四川關於清明的習俗有吃清明粑、踏青、掃墓等。」巴蜀文化學者袁庭棟說。


有意思的是,成都市博物館曾復原過一幅「成都版清明上河圖」。這幅「圖」,由成都市博物館整箱套取江南館街唐宋街坊遺址中宋代街道遺址,與宋代街坊半景畫、微縮模型並列展示而成。江南館街街坊遺址位於成都IFS古迹廣場下面,是片面積達1000餘平方米的唐宋時期遺址。這片遺迹公佈於世之後,曾在2008年被評為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在江南館街街坊遺址上,出土了唐、宋時期大小排水渠、鋪磚面路、泥土支路、房址,明、清時期道路、房址、井。「兩宋時期,成都坊市間商貿繁盛,每一個月都會固定舉行不同商品種類的集市,包括花市、葯市、蠶市等。每年三月的蠶市就舉辦在現大慈寺附近的磚砌街道上。」成都市博物館相關負責人說。


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歷史地理研究所副研究員王小紅介紹,「成都蠶市最為繁盛的時期當為宋代,蠶市的活動有紀念、貿易、娛樂等多項。」此外,蠶市的時間非常接近清明時節。「很多宋代文獻都記載了宋代清明節的活動,成都的清明習俗跟其他地方有類似的地方,主要包括踏青,植樹,放風箏,采清明菜做清明粑,培墳等等。比較有地方特色的清明習俗,還有都江堰放水節。」


清明放水節,是世界文化遺產都江堰水利工程所在地都江堰市的民間習俗。歷史上,每年農曆的清明節在都江堰都要舉行隆重的放水大典,以預祝當年農業豐收,這是川西平原源遠流長的傳統習俗。

屆時,地方官員要親自主持放水儀式,舉行盛大的慶典活動。「古時候,外地的人們會提前很多時間出發去參加都江堰放水節。因為交通不便,不像現代人可以坐車,得坐轎子走,很辛苦的。」王小紅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善本古籍 的精彩文章:

十竹齋與胡正言
中外名人的讀書方法

TAG:善本古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