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把自己變身奶牛的26個月

我把自己變身奶牛的26個月

平凡之路

 獵戶星座(實體專輯版)

朴樹 

00:00/05:01

掐指一算,我把自己變身奶牛共計26個月。前幾日正式下崗,完成了孩子從母體順利出生後的第二個分離,成功斷奶。

這兩年又兩個月,歷歷在目,漫長又轉瞬,全程全母乳餵養,個中體會用「自豪且憂傷」可概括。其實,孩子在腹中時,我就深信自己可以成為一名好的「奶牛」,而將這一念頭深入執行下去,用了26個月。順利完成時,我卸下了歲月所賦予我的責任,將點滴感受記錄在冊,謹以此紀念這790個日夜。

(一)比下奶更疼的是乳頭皸裂

2016年,我初為人母,手忙腳亂的日子就像昨天。我在生完孩子的24小時後,身體泌乳反射開始出現,生產完的傷痛還在身體內綳著,泌乳反射帶來了發熱,體溫一度達到38度。好在,沒做什麼特別處理,及時讓孩子吸吮,我很順利升職為奶牛正式上崗了。

雖然在上崗前,也接受過一些母乳餵養的培訓,但實操起來完全是兩個概念。剛剛生產後,我無法坐直曾經被自己引以為傲的脊樑,鍋著腰,抬不起胳膊,端一個六斤左右的小毛孩兒餵奶,累得像狗一樣大喘氣,(放在當時,根本無法想像現在自己抱著二十六七斤的她健步如飛)。再加上寶寶在吸吮時嘴與乳房銜接姿勢不正確,乳頭一度皸裂。現在寫來似乎覺得略顯尷尬,但放在當下,只有鑽心的痛。一邊是孩子哇哇大哭卻吃不上奶,一邊是孩子吃上奶後我必須要忍受一陣接一陣如針扎般的疼。加之自尊心又強,一度怕被家人說奶水不足,我就整整在床上躺著餵奶餵了一個月,左側喂完,右側喂。一個胳膊肘支撐著身體從孩子上方翻過,再倒在另一邊。那時,也似一個帶著傷病的女戰士。

就這樣,最最難的月子母乳餵養熬了過來。記得母親有天看我太累,坐在我身後讓我靠著她的背,輕輕地對我說:「有媽媽呢,你靠著休息下。」瞬間,淚目。那一刻,我明白自己也將成為另一個幼小無助孩子的依靠。

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孩子百天之內我奶水已經很充足了,基本一側乳房就可以讓孩子吃飽,身體的日漸恢復也讓抱著孩子餵奶得心應手起來。只是這都是後話了,細想想,恰恰就是坐月子至孩子百天這個階段,很多母親喪失了母乳餵養的決心。畢竟奶粉餵養省時又省力,與母乳相比,孩子吃的奶粉毫升數目也是可以看到。加上傳統觀念對於「孩子一哭=孩子沒吃飽,孩子沒吃飽=母乳不夠「的錯誤觀點,也影響著很多母親的餵養信心。慶幸的是,我堅持了下來。

(過來人小貼士:乳頭皸裂可以在孩子吸奶完成後,擠出幾滴乳汁塗抹在乳頭上,會緩解相應的疼痛,傷口也會慢慢癒合;奶水是否充足主要看孩子拉和尿的次數,只要在相應月齡內寶寶體重增長符合相應的標準,母親就不必擔心母乳數量;母乳的質量與母親的睡眠和心情有相應的關係;孩子是最好的追奶利器,孩子吸吮越多越有利於泌乳素的分泌。此階段家人的支持對母乳媽媽至關重要!)

(二)比一個人帶孩子更辛苦的是在公眾場合給孩子餵奶

常言說「三翻六坐九爬」,孩子的大動作日新月異,他需要的活動空間也相應擴大。而我也希望在她會坐會爬後,多帶她見見世面,去更廣闊的天地呼吸新鮮空氣。

也就是在這個階段,我開始了獨自帶孩子,全天24小時只有在老公上班前和下班後可以搭把手。他上班的時間,我就帶著孩子和狗出去遛彎,那時都是孩子坐在腰凳上,我一手牽狗。時不時會有旁人的側目,但與此相比,最辛苦的是孩子突然要吃奶,我卻找不到給她餵奶的合適地方。

有一次我們倆去博物館參觀,孩子看了半天恐龍化石後,咿咿呀呀表示自己困了要奶睡,那一刻我不能立刻帶她回家,只能就地找合適的地方,查詢是否有母嬰室。轉了一圈後,不但母嬰室沒有找到,連嬰兒護理台都沒有。那個博物館也是堪稱青少年兒童科普基地,估計沒有考慮到一歲以內嬰幼兒的需求。我又快速地搜尋是否有隱蔽的旮旯處,但全部被攝像頭覆蓋。好在,慌忙之下想到肯定有沒有攝影頭照射的空間,對,是衛生間。我快速抱著孩子躲在衛生間內解決了她的溫飽問題,她睡著後又抱著她出來。全程就像竊賊一樣,偷偷摸摸,自己也熱出一身汗來。實際,我是很佩服在公共場合哺乳的母親,畢竟與孩子的饑飽相比,臉面實在是不能相提並論的。只是,我還是過不了自己的心理關。

之後也和一些職場上的媽媽聊過天,她們雖不用像我這般抱著孩子找地餵奶,卻也要尋找合適的地方擠奶,畢竟國家規定的產假短則3個月,長則6個月,後面的時間孩子依然嗷嗷待哺,而媽媽們若不做全職媽媽,勢必要重回職場,再變身為:背奶媽媽。倘若所在單位沒有提供隱蔽場所給背奶媽媽們擠奶,她們要不面臨漲奶的痛苦,要不就也只能去衛生間解決孩子的口糧問題。想來,這些都是很尷尬的場面。

都說「母親是偉大」的,但這其中的辛酸只有自我體味,而如何給這些偉大的母親以卸下心房,找到哺育孩子的單純快樂和幸福,不只是唱唱讚歌,空給表揚就行的。經歷了孩子呱呱墜地的喜悅之外,周圍親屬會對母乳餵養的信心帶來干擾,社會也欠母乳餵養一個有利的支撐。

(三)比斷奶更難受的是怕你沒有被溫柔相待

俗語言:有娃不愁長。就和發豆芽一樣,突然有一天孩子已經食量大如牛,吃飯都要把盤子舔得一乾二淨了。這一刻,就是斷奶的最好時機了。

在娃22個月上時,我為她斷了夜奶。生完孩子之後,我直接從睡神變成了睡渣,六個月之內,她的夜奶頓數基本是在3-5頓,一歲半之前開始增多到5-7頓,而後的夜晚我臨上床前都要默默祈禱,能少吃一頓是一頓,不然我一兩個小時就要醒一次,簡直要神經崩潰了。她基本上吃吃就睡著了,或者喳么喳么就翻身睡了,而我卻要經歷短則半小時長則一小時的調整,才能再進入睡眠。這期間又怕她因為夜奶過於頻繁而長蛀牙,人為控制她哼唧時不理她,但稍微時間一長,她就開始嚎啕大哭,更影響睡眠。實在沒法,只要她在夜裡哼唧,我都像拆炸彈一樣愣怔著小心翼翼。我也一度自我吐槽:誰讓你心太軟,自作自受吧。

到了她22個月時,我開始和她商量:「寶貝,黑夜是用來睡覺的,不是用來吃奶的。到天亮了,咱們再吃奶好嗎?」她竟然聽懂了,雖然有所不適應,但就這樣在我的「大道理」熏陶下,夜奶就莫名其妙斷掉了……她開始睡整夜了,但我,在之前她醒的那幾個時間點,還會慣性醒來……

之後我又用了4個月的時間過渡,從開始一天供應五頓,減少到一天供應三頓,之後只提供早晨起床後的一頓,然後停供,徹底給她把白天的奶也都斷了。這期間,自己也明白,孩子有時候來吃奶,並不是因為餓,而是為了求得心理上的安慰,譬如身體不舒服,或者見到陌生人不習慣,或者有什麼異物讓她覺得害怕,她都會回歸到最初給她提供能量的乳房來,補充能量,之後再讓自己和不適達成和解。所以我總是隨叫隨到,聽候她的召喚。但她勢必要割斷與母體的連接,走向自我的獨立,就像她的出生必然要切斷臍帶一般。

這個階段,我有過彷徨和無奈。因為斷奶真的沒有想像中那麼容易。孩子撲將過來時,推開她,讓她對我產生了陌生感;如若不推開她,又勢必進入哺乳再哺乳的循環。很多人跟我說可以採取一些非常手段,譬如把孩子送走一禮拜,見不到媽媽自然就斷了;或者在奶頭上塗抹辣椒或咖啡等刺激性食物,孩子覺得苦就不吃了。但我真的不忍心,那個讓我摟在懷裡的小傢伙,一星期見不到媽媽會是怎樣的著急,她是否會哭著以為她的媽媽不要她了?抑或她吃了辣椒後,會對自己的能量供給地產生不信任?

既然斷夜奶可以和她商量,斷白天的奶是否也可以呢?我試著開始和她溝通,「寶貝,nainai等你大了就會飛走,你現在已經大了,所以她要飛走了。以後你還是可以抱抱nainai,親親nainai,但我們讓她飛走不吃了可以嗎?」她剛開始是拒絕的,一幅「你是不是覺得我小就可以騙我「的神情。但隨著被灌輸的次數多了,加之在斷奶的最後一個月,我引入了酸奶和奶粉作為補充,告訴她nainai飛走後,還有酸奶和奶粉可供她選擇,她慢慢接受了自己要長大的事實。

就這樣,我沒有與她分離,也沒有對乳房作特殊手腳,26個月的母乳餵養畫上圓滿的句號。有一天,她玩著玩著,突然看著我的眼睛說,「媽媽,我抱抱nainai親親nainai,我長大了不吃nainai了。」我的眼眶竟然有些濕潤,那個曾經被我各種姿勢攬在懷裡的小傢伙,一眨眼已經懵懂著開始接受世間的一些規律了。

我伸開雙臂,用力地抱緊了她。我知道,對這個世界來說我做不了什麼英雄,但對她而言,成為她的母親的那一刻,我就已經是個英雄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mianbaoding 的精彩文章:

TAG:mianbao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