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創新工場上陣開課,這項培養計劃能搭救人不夠用的AI公司嗎?

創新工場上陣開課,這項培養計劃能搭救人不夠用的AI公司嗎?

人不夠用,各類 AI 公司都開始開張授課,他們在盤算什麼?

撰文 | 王藝

AI 市場人才緊缺已經不是一天兩天,各巨頭公司不惜從高校重金挖角也不是一例兩例,越來越多的科研人員以及高校教授投入商業公司的懷抱。

一邊是教授少了,帶研究生和博士生的人少了。另一邊,市場還需要越來越多的畢業生入行,改變 AI 公司數量和規模增速與人才配比的矛盾。

就連一家創投機構也挽起袖子站出來,想要利用自己的資源去解決問題。

4 月 3 日成為一個開學日。這一天,由教育部、創新工場人工智慧工程院、北京大學聯合主辦的「中國首個高校人工智慧人才國際培養計劃」正式啟動。

這是一個為期 5 年的長遠計劃。五年後,主辦方希望能夠培養出至少 500 名人工智慧相關的高校教師和 5000 名學生。授課教師包括圖靈獎得主 John E. Hopcroft、 深度學習教父 Geoffrey Hinton、創新工場人工智慧工程院院長李開復等行業專家。不過,由於眾所周知的身體狀況原因,Hinton 可能很難實現面授,具體授課方式主辦方並未透露。

首期參加培訓的教師合影

值得一提的是,該計劃為公益性質,對參與培訓的老師和學生均免費。完成培訓並經考核合格者將被授予由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創新工場人工智慧工程院、北京大學四方蓋章的結業證書。

既然是公益性質,為什麼創新工場有意願做這件事?

「創新工場是一家投資機構,只有產業穩定健康地發展,創新工場才有更多的項目可投,才有更多的成長機會。」王詠剛說,

「但我們也深深感覺到,從我們今天的教育系統畢業的學生,離工程界、產業界對 AI 人才的需求還有一段不小的距離。」

創新工場認為,優秀項目的根基在於充足的人才供應。水漲才能船高,這是創新工場最主要的考慮。

「曾經互聯網時代或者更早期的時候,相對來說中低素質的人才可以通過寫一個 App 創業。現在情況不一樣了,今天的創業對人才的要求非常高。」王永剛說,「特別是在人工智慧或者醫藥這類高新技術領域,創業者需要非常紮實的理論基礎以及非常深厚的工程應用能力,這種人才在整個行業是奇缺的。」

領英大數據顯示,截至 2017 年一季度,全球人工智慧領域專業技術人才數量超過 190 萬,其中美國人工智慧領域專業技術人才總數超過 85 萬,高居榜首。中國人工智慧領域專業技術人才總數超過 5 萬人,排在全球第 7 位。印度、英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分列 2-5 位。據《人民日報》此前報道,我國人工智慧的人才缺口超過 500 萬。

由於稀缺性,AI 人才的薪酬在各企業的爭奪中一路飆升。據 2018 年就業市場的一項調查結果,AI 方向的應屆碩博畢業生,最高年薪可達 50 萬至 70 萬元。

開出高價卻招不到人,是當前 AI 企業所面臨的主要痛點。與此同時,人才的短缺也是掣肘中國與世界其他各國在人工智慧賽場上一較高低的主要因素。

中國缺乏頂尖的 AI 人才。據 AMiner 2017 年 AI 與自動駕駛汽車研究報告,全球領軍 AI 專家共 742 人,美國佔比 68%,中國僅為 6.36%。

人才的差距來自於教育體系的差距。目前,全球共有超過 360 所具有人工智慧研究方向的高校,其中美國擁有近 170 所,中國僅 30 多所。

相比較而言,在中國,人工智慧相關技術還不是一級學科,多分散於計算機和自動化等院系中。而且我國設置 AI 研究方向的高校,多為研究所或實驗室,沒有 AI 基礎學科以及應用類 AI 專業。

中國人工智慧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北京郵電大學教授楊放春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指出,「因為 AI 不是一級學科,導致人工智慧相關專業教學和科研活動散落在其他多個一級學科中,智能專業課程不是重點學習內容,學時佔比也較少,存在著高開低走、碎片化、低水平重複的問題,嚴重阻礙了中國智能科學與技術的發展和智能技術人才的培養。」

對此,在啟動儀式現場,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司長許濤透露,教育部將進一步完善中國高校人工智慧學科體系,正在研究設立人工智慧專業,推動人工智慧一級學科建設。

李開復和 John E. Hopcroft 在現場

事實上,創新工場不是唯一一家試圖推動 AI 人才培養的商業公司。2017 年年中,在 1024 開發者節上,科大訊飛推出了「AI 大學」。這是一個在線學習平台,同時開展線下實戰活動以及線上社區交流。

「AI 大學」副校長鬍國平表示,訊飛希望能夠通過 AI 大學培養出人工智慧時代亟需的三類人才:

能夠研究新的演算法和理論的頂尖科學家;

能夠承擔 AI 技術的持續打磨、迭代優化等相關工作的 AI 的技術研究工程師;

以及能夠基於相關的 AI 技術實現產品和服務創新,同時能夠對傳統行業進行升級改造的大量泛 AI 人才。

從官網看來,科大訊飛的「AI 大學」課程既涵蓋語音識別、語音合成等技術點的解析,也涵蓋從 CES 看行業趨勢、AI 與行業的結合、創業公開課等行業向的解讀。課程目前均為免費,最熱門的課程有 3000 多人觀看。

創新工場和科大訊飛是在 AI 人才培養領域動作較大的兩家公司。目前,大多數 AI 公司的人才培養計劃還停留在與高校建立聯合實驗室的階段,可以說是 AI 公司的標配。

例如曠視與西安交通大學、微信與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訊飛與中國科技大學、商湯與上海交通大學、思必馳與上海交通大學等。一般來說,每一家 AI 公司的合作高校不止一個,一所高校也並不只與一家公司建立合作關係。

從公司的角度來說,這背後有兩方面的考量。一是提前掌握人才,二是看重高校的科研力量。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所副所長劉成林認為,校企結合可以讓產業界的需求提前滲透進學術界:「當博士生三年畢業的時候,其研究成果可以直接轉換成一個產品或者某個技術環節。」

對另一撥不想錯過 AI 浪潮的公司來說,AI 人才短缺,也是商機,他們經營起了「賣課」的生意。

在眾多 AI 培訓課程中,最高大上的要數吳恩達售價 49 美元每月的深度學習課程 Deeplearning.ai,這是一個以職業路線的培養為導向設計的 AI 課程,適合具備一定 AI 基礎知識的初學者。吳恩達希望通過 Deeplearning.ai,為行業培養具備實操素養的人才。

在線課程平台優達學城的課程設置中,人工智慧相關技術也是重要方向,比如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無人機系統開發、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Python 語言等。

此外,國內的課程平台如 51CTO、CSDN、網易公開課等也都有人工智慧相關課程提供。但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這些課程只能起到科普作用,很難打造合格的人工智慧工程師。

「畢竟,人工智慧相關技術還是需要很紮實的基本功的,是不能速成的。」一位量化分析從業者向我們表示。

機器之能開年對話

8位AI行業局內人講述對過去、對未來的看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機器之能 的精彩文章:

TAG:機器之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