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最後的馬幫,行有行話幫有幫規,行船走馬三分命中,全靠運氣

最後的馬幫,行有行話幫有幫規,行船走馬三分命中,全靠運氣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交通運輸的方式越來越方便快捷,但在一些偏遠山區,依然存在一些比較落後的方式,在近代的大西南地區,你會經常看見許多的馬匹馱著貨物從你眼前經過,他們俗稱「馬幫」,它是茶馬古道主要的運載手段。

對於它們,步行幾十幾百公里,面對兇險的地形,險惡的環境,他們靠著一馬一人,把貨物運送到目標地,經過長時間的經營,馬幫逐漸有了自己的一套幫規,禁忌和行話,馬吃了人才能吃,以表示對馬的關愛崇敬。

1910年到1935年,雲南境內也沒有大的公路鐵路,所有的貨物運輸全靠馬幫,而雲南馬幫,則是因為普洱茶的活躍貿易,才有了一支強有力的隊伍,不惜千辛萬苦,跋山涉水進入普洱邊區,才把普洱茶帶到全國各地。

馬幫三大險「環境、土匪、政治因素」,面對大自然的環境,叢山峻林,野獸毒蟲,雷雨天氣,馬幫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戶外,這些都是對他們的考驗,而當時正值西南地區土匪橫行,搶貨是時有的事,有行船走馬三分命的說法,正因為這些,才造就了馬幫的冒險精神。

行有行規,對於馬幫,同樣有著他們的行頭,比如通過敲鑼傳達意思,同樣禁忌也是很多,比如「架鑼鍋的石頭不能亂敲、所有的人吃頭一碗飯是不能泡湯的、煮飯要轉鍋時,只能逆時針方向」等等,這在他們那兒的說法,出門在外,大家求財,面對環境的險惡,顧忌是必須要有的。

在抗日時期,他們也未國家立下了汗馬功勞,他們棄馬從戎,因為在馬幫時有嚴格的紀律,人人都會打槍,熟悉地形,當時他們就唱出了這樣的趕馬調:「馬鈴兒響叮噹,馬鍋頭氣昂昂。今年生意沒啥子做,背起槍來打國仗。」

馬幫,大多是民間自發組織形成的,尤其是馬幫中的趕馬人,大多來自社會底層,因為沒有土地,沒有其它生路,才走上了趕馬的道路。他們是比較地道的無產者,這就決定了他們的反抗性。在許多趕馬故事和趕馬調中,記錄了他們抗惡反霸,打抱不平、桀傲不訓的事迹。馬幫還有極強的獨立性,不靠天靠地,靠的是自己。

馬幫在運輸過程中,在如今,馬幫依然存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背著相機闖世界 的精彩文章:

羅興亞人的眼淚,震撼心靈的苦難畫面
設計師大膽的撞色設計,一般人駕馭不來,網友:就我覺得不好看嗎

TAG:背著相機闖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