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陳香梅去世,她還原了「飛虎隊」的歷史形象

陳香梅去世,她還原了「飛虎隊」的歷史形象

圖:青年時代的陳香梅

文 | 諶旭彬

據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4月3日報道,飛虎隊將軍陳納德遺孀陳香梅3月30日在華盛頓家中過世,享壽94歲。

對大多數中國人而言,陳香梅這個名字,是與創立「飛虎隊」幫助中國取得抗戰的勝利的陳納德將軍緊密聯繫在一起的。1944年,陳香梅作為記者開始接觸美國在華空軍。1947年,22歲的她在上海與54歲的陳納德結婚,一時傳為佳話。

圖:陳納德、陳香梅夫婦合影

其實,陳香梅自己的人生,與其夫陳納德一樣精彩。1958年陳納德去世,陳香梅獨自在美國打拚,於1963年獲肯尼迪總統委任,成為第一位進入白宮工作的華人,自此在美國政壇嶄露頭角,逐漸成為美國對華政策的資深顧問。1981年,陳香梅以里根總統特使的身份訪華,尤其引人矚目。

陳納德及其「飛虎隊」在大陸的歷史形象,近年來已基本得到還原。在某種程度上,此事亦有賴於陳香梅的精彩人生。

圖:陳香梅與陳納德一家三口合影

1949年8月16日,中國曾刊文《陳納德空運隊屠殺中國人民的證據》,譴責陳納德陳納德在內戰中支持國民政府,「幹得最多的罪惡勾當,是為國民黨匪軍空運內戰軍火和軍糧」,「 並利用民航運輸機轟炸中國人民」。稍早的7月21日,該報還曾刊文《懲辦空中強盜陳納德》,將陳納德定性為「帝國主義流氓」。

圖:《懲辦空中強盜陳納德》一文

1950年,群聯出版社出版了由江棟良繪圖的40頁連環畫《飛賊陳納德》。地震學者蘇愷之晚年回憶往事,對這本連環畫的內容仍記憶猶新:

「在50年代,看小人書是很流行的,我也買了不少,以後又傳給弟弟妹妹看。其中有一本《飛賊陳納德》的漫畫書,內容是:這個人在美國不怎麼樣,浪蕩公子,混不下去了就跑到了中國混,人民公敵蔣介石夫妻還不知羞恥地接見他,他到了雲南吃喝玩樂,一次他開飛機去印度,把一個中國老鄉家的小男孩帶去了十多天,孩子回來後被曬得黑黑的了,抗戰勝利後,竟又和一個比他小三十多歲的女記者(陳香梅)勾搭鬼混了,兩個人死心塌地幫助蔣介石搞空運……,最後實在沒辦法了,只好狼狽地跑回美國了。」

蘇愷之還記得,父親蘇秉琦對這本書的內容不能認同:

「大概是1954年,父親在偶然間看到了這本書,仔細看後對我說:『這本小人書畫得太不符合真實(事)。這個人領導的飛虎隊,打日本飛機很棒(厲害)。(這些事)是昆明老百姓親身體驗、有目共睹的,你那時候也懂得一點事情了,有你的親身體會了,他的隊伍紀律挺好的呀,為什麼我們要這樣貶低他。除了幫助蔣介石空運物資,全篇也沒揪出多少錯誤來,而對他的功勞卻有意抹殺了,抗日原本是最大的政治。這種做法很不好,你把它丟掉吧。」

1951年,上海文華電影公司準備籌拍三部「反美帝影片」,其中的第一部就是《飛賊陳納德》,影片擬將「美國流氓(陳納德)在中國的罪行攝製成電影,以加強人民仇視美帝的心理」。該片最終未能拍成。

1976年出版的《上海外貿史話》里,陳納德及其飛虎大隊仍是「飛賊」,被指責「經常不斷地從印度、香港等地大量運來鴉片,……集中到上海分銷。」

圖:1976年8月,蔣經國會見陳香梅

1979年出版的《辭海》,關於「陳納德」的表述,仍以負面為主,全文如下:

「美國人。生於得克薩斯州。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參加美國陸軍空翼部隊。1937年來華任國民黨政府航空委員會顧問,後組織『美國自願航空隊』,1942年,改為美國第十四航空隊,任少將隊長。1946年在華組織『民用航空公司』,旋改稱『行政院救濟總署空運隊』,包運『救濟物資』並走私販毒,獵取暴利;蔣介石發動內戰後,幫蔣空運軍隊、武器,偵察和轟炸解放區,屠殺中國人民。新中國成立後,他繼續在台灣進行活動,並在香港英國當局的庇護下,強奪中國兩個航空公司在香港的財產。」

也是在1979年左右,時任中國駐美大使的柴澤民開始思考「應該做陳香梅的工作」。 1980年,柴澤民在一次宴會上請陳香梅給蔣經國捎個口信,「希望在他有生之年早日回到祖國,這樣子祖國早日統一,就會使他千古留名」,陳香梅答應轉達。大約同期,陳香梅與表舅廖承志之間也恢復了聯繫。

1981年初,陳香梅以里根總統特使的身份訪華,特意邀請了當年的「飛虎隊」隊員、美國參議員史蒂芬斯同行。

圖:陳香梅與里根總統

會見鄧小平時,史蒂芬斯談起三十多年前的「飛虎隊」往事,鄧小平對他說道:

「你們美國飛虎隊在中國的功績,我們都很清楚,中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你們對援助中國所做出的貢獻。」

從這一年開始,陳納德和他的「飛虎隊」在大陸的歷史形象逐漸得到還原,日趨正面。

比如,1988年出版的《辭海(中國現代史分冊)》中,關於「陳納德」的表述,僅述其行止,已不帶任何褒貶。1989年出版的《辭海(上)》中,關於陳納德的負面描述只保留了一句「新中國成立後,強奪中國兩個航空公司在香港的財產」。

也是從80年代末開始,在陳香梅的牽針引線之下,美國「飛虎協會」與「第十四航空隊協會」的許多參與中國抗戰的老兵,先後來華訪問。

圖:1991年,參與中國戰場抗日的美國飛虎隊老兵等來華訪問

1997年,台北市將「台北新公園」改為「二二八公園」,原立於公園內的陳納德將軍銅像也被移走,此舉引起「飛虎協會」的很多老兵的不滿。同年,陳香梅撰文強調,「日本投降後,日軍方面承認,他們在華作戰,在空中大大失敗,這是與陳納德將軍的飛虎隊的貢獻截然不可分割的」,希望「在許多中美空軍英雄還在時把這些往事向大家說清楚」。

1999年,新版《辭海》中的「陳納德」詞條增入「幫助中國抗日」字樣,1989年仍保留的那句「新中國成立後,強奪中國兩個航空公司在香港的財產」,亦被刪去(實情是陳納德想將這些財產交給台灣方面)。(11)

圖:1999年版《辭海》增入「幫助中國抗日」字樣

2005年,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之際,《人民日報》將陳納德列入「抗日英雄譜」,做了特別介紹。2014年,人民日報又刊登了《陳納德的心沒有離開中國》、《一直和中國人民在一起》等文章,讚揚「二戰期間,陳納德與美國『飛虎隊』,為美中兩國人民間的友好情誼,譜寫了動人的歷史篇章。」(12)2015年,抗戰勝利70周年之際,陳香梅以陳納德將軍夫人的身份,獲頒「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章」。

從「飛賊陳納德」到「抗日英雄」,陳納德與「飛虎隊」在中國的這場形象變遷,當可告慰陳香梅1995年在《勿使青史盡成灰》一文中所疾呼的那句話:

「飛虎隊在助華抗日這段艱苦奮鬥的功績是事實,不可抹滅。」

圖:2014年4月13日,《人民日報》刊文《陳納德的心沒有離開中國》

注釋

鍾洛,《陳納德空運隊屠殺中國人民的證據》,1949年8月16日。何思敬,《懲辦空中強盜陳納德》,1949年7月21日。蘇愷之,《我的父親蘇秉琦:一個考古學家和他的時代》,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P159~160。黃望莉,《從都市景觀到革命呈現:文華電影研究》,上海書店出版社,2011,P61~62。《上海外貿史話》編寫組,《上海外貿史話》,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P34~35。《辭海》(1979年版上),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P986。柴澤民,《從容憶往》,收錄於:《並不遙遠的記憶》,中央文獻出版社, 2013,P63~66。史全偉/主編,《實話實說鄧小平》,中國青年出版社,2011,P431。分別見:夏征農/主編,《辭海(中國現代史分冊)》,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P303。夏征農/主編,《辭海(上)》,1989年版,上海辭書出版社,P1143。陳香梅,《美國飛虎隊領袖陳納德在華事迹》,1997年5月5日,收錄於:《陳香梅全集 卷3 隨筆》,河北人民出版社,P215。(11)《辭海》(1999年版彩圖珍藏本),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P1184。(12)分別見:《克萊爾?李?陳納德(抗日英雄譜)》,《人民日報》2005年8月24日第2版;《陳納德的心沒有離開中國》,《人民日報》2014年4月13日第7版;《一直和中國人民在一起》,《人民日報》2014年9月5日第2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短史記 的精彩文章:

「315晚會」史上,那些讓人印象深刻的故事 | 短史記
不該被遺忘的董時進 | 短史記

TAG:短史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