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溝通基礎二:接納和理解,比事實和結果更重要

溝通基礎二:接納和理解,比事實和結果更重要

父母:你去哪裡?

孩子:出去。

父母:出去幹什麼?

孩子:不幹什麼。

既好笑又無奈的一段對話。

每一個父母都想很確切的知道孩子的一切。孩子現在究竟在想什麼,孩子今天都幹了什麼,今天在學校都發生了什麼事?但我們會發現很多時候孩子都不願意溝通。

到底怎麼問,問什麼,孩子才會願意聽,孩子才願意說?

一個勁的追問是沒有效果的,反而很容會引起孩子的反感和敵對情緒。

孩子剛從學校回來,有點不開心。

父母:你怎麼了?

孩子:我的筆記本丟了!

父母:怎麼又丟了?你怎麼這麼不小心?!

孩子:哼。(跑到自己屋裡,關上門。)

如果換成以下方式:

父母:你看起來有點不開心。

孩子:我的筆記本丟了!

父母:怪不得你這麼生氣。

孩子:是的!從現在開始,每天放學,我都要把書放到我的包裡面,就不會再丟了。

你會發現這種方式,孩子會更願意配合,會有更積極的態度去思考甚至解決問題。這種溝通效果要好得多。

上面這種追問和猜測,只會讓孩子認為,父母只關心事情的結果,而並不在乎他們內心的感受。孩子可能會更加難受,很容易對父母產生敵對情緒,甚至情緒失控。

即便在追問之下說出了原因,得到的結果往往是:你怎麼這麼笨,你真沒用,這沒什麼大不了的等等,這反而讓孩子受到了二次傷害,甚至比事件原本對孩子的傷害更大。

沒有天生不願意和父母交流的孩子,也沒有天生不愛護自己孩子的父母。而是溝通方式有問題。父母以為孩子需要的是你的說教和指導,而孩子的需要是你對他們內心和感受的接納和理解。

憤怒,傷心,失望,難過這些負面的情緒和快樂,開心等感受是一樣應該被接納的。因為這些不良感受而產生的不好的行為才是應該被制止的。

我們往往把孩子的情緒和行為混為一談。於是就有了「別哭了,再哭就不要你了」之類的對話。只會令原本因為生氣或者沮喪而哭鬧的孩子更加的無助。他們會覺得一旦他們出現負面情緒,父母就不再喜歡他們了。

每當孩子有一些負面情緒時,他往往在父母這裡得不到理解和安慰。所以傷心的他會更加傷心,憤怒的他會更加憤怒。或許我們不需要第一時間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我們首先更需要關心的是我們的孩子的感受。比如,你好像有點生氣,你看起來很難過。孩子會覺得能得到父母的理解,自己的感受被重視。只有當他們的情感得到滿足時,他們才會更願意傾訴,他們才可能有足夠的力量控制自己的生活和自己的行為。

很多父母關注的更多的是孩子的行為和事情的結果,而且急於給出指導和解決方法。認為小孩子的想法和行為很稚嫩,父母的經驗和方法更具有指導意義。而父母的經驗和方法往往伴隨著更多的威脅,譴責、挖苦嘲笑和懲罰。而孩子只有內心有更好的感受時才能產生更好的行為。

這種不良好的溝通,往往是因為父母缺乏對孩子足夠的尊重和理解,以及溝通的技巧和方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心一媽咪 的精彩文章:

教育:熊孩子,還是熊父母

TAG:心一媽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