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從雜耍藝人到統帥十萬大軍:王聰兒的傳奇一生令人驚嘆!

從雜耍藝人到統帥十萬大軍:王聰兒的傳奇一生令人驚嘆!

原標題:從雜耍藝人到統帥十萬大軍:王聰兒的傳奇一生令人驚嘆!


她由一名雜耍藝人,逐步成為了白蓮教的第一號人物;她曾號令著十幾萬大軍與朝廷的正規軍展開了歷時數年的武裝鬥爭;她曾成為嘉慶皇帝的第一大心病。



她,王聰兒,是不輸給任何英雄人物的女中豪傑!


一、雜耍藝人

王聰兒是湖北襄陽人,清朝乾隆年間,官僚地主大量侵佔農民土地。貧困的農民無法謀生,只得流落江湖,賣藝糊口,王聰兒就是這樣走上街頭的。



她幼年喪父,從小跟著先她一步走上街頭的母親學習跑馬走繩、舞刀使棒,力求樣樣精通。母女倆就憑著一身技藝走南闖北,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


二、誤入白蓮


一天,戲劇化的一幕發生了。母女兩人來到襄陽,在一場事故中得到一位名叫齊林的好心人的幫助而加入白蓮教,齊林就是襄陽白蓮教的首領。



王聰兒入教後,經常利用賣藝的身份在江湖上宣傳白蓮教教義。就這樣,信仰相同、目標一致的王聰兒和齊林在同志友情中逐漸滋生出了愛情,不久後便結為夫妻。結婚後,齊林與王聰兒一同領導白蓮教,並籌劃著反對清朝的武裝起義。


隨著白蓮教的人數一天比一天多,齊林和王聰兒見起義條件已經成熟,就決定在襄陽起義。不料,起義的風聲卻提前走漏了,齊林和另外一百多教徒被清廷抓捕,全部遇害。



齊林死後,王聰兒並沒有就此停下起義的腳步,她被大家推選為首領,暗中繼續籌備著新一輪的武裝起義。

三、女統帥


嘉慶元年,王聰兒得知消息,其他地方的白蓮教都已發動了武裝起義。於是,她便帶著自己手下的義軍殺了貪官污吏,並打開糧倉,把糧食分給了窮苦的老百姓。這時王聰兒的軍隊已經發展到四五萬人之多了。



後來,她帶領著義軍從湖北到四川,和四川的義軍會師,組成了一支擁有十四五萬人的起義大軍。為了指揮方便,起義軍以黃、青、藍、白四色為號,分成了八路大軍,王聰兒被推選為八路大軍的統帥。


一個年輕女子竟可以成為這樣大規模起義的首領,由此可見王聰兒能力之強!



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王聰兒率領義軍一路打到西安。消息傳到清廷,嘉慶皇帝慌了手腳,連忙讓各地的總督、巡撫、將軍、總兵等大小官員,派出大批人馬鎮壓。可是那些大官、將軍們只知道貪污軍餉,根本不知道怎麼打仗。



王聰兒分兵三路,戰線從湖北一直拉到河南。起義軍打起仗來不但勇敢無畏,而且機動靈活。他們行軍,不整隊,見了官軍也不正面迎戰,不走平坦大道,專走山間小道,找到機會就突襲官軍,總是在官兵摸不著頭腦的時候打的他們落花流水。


就這樣,王聰兒的起義軍在湖北、河南、陝西流動作戰,打擊著無能的官軍。第二年,他們在四川跟那裡的起義軍大會師。


四、英雄末路


嘉慶見官軍的圍剿失敗,眼都氣紅了,大罵王聰兒的同時,又下了一道詔書把那些帶兵的將軍們狠狠地訓斥了一通,撤職的撤職,降罪的降罪,並且下了大力氣督促各地將軍集中兵力,圍剿王聰兒的起義軍。


這時,清軍將領明亮向嘉慶帝獻了一條惡毒的計策,讓 各地的地主組織武裝民團,修築碉堡,等起義軍一來,就把百姓趕到碉堡里,讓起義軍找不到群眾幫助,找不到糧草供應,這就叫做「堅壁清野」。



看來他們也認識到了依靠群眾基礎是起義軍制勝的法寶。嘉慶帝下達了這個命令,起義軍的活動頓時陷入了困境。


清軍在川北一帶圍攻王聰兒,王聰兒為擺脫清軍圍攻,親自帶領兩萬人馬攻打西安,不料在西安遭到了官軍阻擊,寡不敵眾,沒能成功;等她再打回湖北的時候,明亮率領著官軍僅僅追擊。


起義軍後面有官軍的追趕,前面又有地主武裝民團的堵截,終於在鄖西的三岔河地方,陷入了敵人的包圍圈。



這時,王聰兒臨危不懼王聰兒臨危不懼,指揮起義軍退到茅山的森林裡,準備組織突圍。不料又被官軍發現了,他們又圍住茅山,從山前山後,密密麻麻地擁了上來。

起義軍經過最後的頑強抵抗,終於失敗。王聰兒眼看突圍不成,退到山頂,縱身從萬丈懸崖上跳下來,英勇犧牲。


五、功過是非



王聰兒帶領的白蓮教運動給了江河日下的清朝政府以沉重的打擊,在她犧牲後,各地的起義軍繼續進行反抗官府的鬥爭。


清王朝一共用了9年工夫,才把這場大起義鎮壓下去,但是清王朝經過了這場嚴重打擊,從此一蹶不振。



王聰兒這個武藝高強、氣吞山河的大女子,用她的傳奇書寫了歷史上農民起義轟轟烈烈的新一頁。


給讀者的話:

喜歡杯酒的文章請點贊,關注,分享!歡迎推薦給您最好的朋友,歷史、國學、風俗等你來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杯酒品歷史 的精彩文章:

網路文學上古十大神獸:前兩名你沒聽說過
明朝十六帝為何只有十三陵:三位情況特殊,最後一個苦逼

TAG:杯酒品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