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小窗幽記》:淡泊守靜,自然天高雲闊

《小窗幽記》:淡泊守靜,自然天高雲闊

日知錄

明代隱士陳繼儒撰有《小窗幽記》言: 「容人自覺味和,守靜自覺天寧。」

解 讀

這一句字句工整,卻簡潔練達,將容人之和與守靜之寧通過具體的感受傳達出來,令人讀後竟能過目不忘,擊中內心。再讀再品,竟已覺得氣定神閑。

的確,待人寬容自然覺得氛圍和諧,心神寧靜自然也就覺得天地安寧。內心平和了,外界便也呈現一派安詳。人對外界的感受往往取決於自己內心的狀態。

陳繼儒正是明代的隱士,也是隱士中的儒者。他說,內心平和無事,無論是想坐下還是想躺下,都隨著自己的心意,雖然粗衣淡飯,卻覺得一塵不染;每日憂心忡忡,奔走於公務俗事之中,即使每日大魚大肉,也只會感覺到愁苦萬分。的確,內心安寧者往往熱愛生活,能覺出平淡生活里的樂趣。

不僅是隱士,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顏回的「一簞食一瓢飲」,便是淡泊守靜、安貧樂道的鮮明註腳,顏回之所樂並不在「陋巷」,也更不是貧窮和飢餓,而在於處在陋巷之中依然秉守道義之心。陋巷之陋終究只是外在的考驗,道義未虧、人格未損,便能守靜自處,甚或樂在其中。

當然,守靜並不是一味地限制於自己身邊的狹小空間。諸葛亮《誡子書》中膾炙人口的那句「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便道出了淡泊守靜的高遠志向。不汲汲於追求名利,保持簡單樸素的狀態,恰恰方能顯示出自己的志趣,不在於俗務機巧;不隨波逐流追求熱鬧,心境安寧清靜,才能達到更遠大的目標。

《大學》之句「知止而後定,定而後能靜,靜然後能安,安然後能慮,慮然後能得」,傳達的也是同樣的道理。能夠知道什麼時候停下腳步,便能安靜下來,安靜之時才能清晰地思考,縝密地思考才能有所得。回到生活中來,我們也能真切地感受到這種安靜的哲學。工作中的繁瑣心事切勿帶入到生活中,更不要發泄到親人朋友身上;閑暇之時,可以多讀書、多思考,在得與失之中找到能夠讓自己安心的平衡點,找尋到最適合自己的位置。

守靜用今日的流行語來說,便是「放空自己」,但這並非什麼都不想、甚至拋棄所有事情,而是能夠令自己心平氣和地對待每一樣事物、每一個人。能夠找到對待自己與他人的最佳態度,人也就變得從容不迫,理想也能在一步一個腳印中慢慢實現了。

天高雲闊之時,人心容易變得平和寧靜;但若內心能夠淡泊守靜,便天天可見天高雲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交友之道:在家靠父母 出門靠朋友
《菜根譚》:寬容使得自明 寬容感化他人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