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又到了卸載XX的時候,情緒不能代替理智

又到了卸載XX的時候,情緒不能代替理智

最近一段時間,本已塵埃落定的出行領域大戰又起了風波:美團打車繼去年底在南京試點之後,開始打著前三個月「零傭金」的旗號在上海推廣運營。

其實作為消費者來說,內心是樂見於在滴滴出行這個巨頭之外,行業里重新進入競爭者的。競爭就意味著各種「福利補貼」,司機和乘客都忘記不了當年的好時光:白領們辭職全職跑滴滴,月入數萬;乘客們則幾乎以白菜價在乘車。

而經歷過「百車大戰」的滴滴,自然也對這種規模的商戰見怪不怪。程維在接受採訪時也說:「爾要戰,便戰。我心中無敵。」滴滴的高覆蓋率、滲透率也的確給了程維底氣。根據市場研究機構的數據顯示,滴滴出行已經覆蓋了我國400多個城市,佔有87%以上的專車市場份額,99%以上網約計程車市場份額,尤其是在相繼合併快的打車和優步中國之後,滴滴出行的霸主地位已經很難撼動。

相比於程維的格局,美團打車的姿態要奇怪很多。一方面王興在自己的飯否賬號上放一些關於滴滴的資本層面傳聞;另一方面在PR上投入了不少兵力。

譬如前兩天虎嗅轉載字頭社的《滴滴為什麼在上海「輸」得這麼慘?》一文。行文語法這種見仁見智的事情不提,部分數據張口就來:「有媒體報道數據顯示,上海美團打車打掉了滴滴30%左右的份額」,到底是哪家媒體呢,是否可信?

此外,文章中引述用戶Zoe的話說:「滴滴打車抽成比例越來越高,名義上是20%左右,但是從去年下半年開始,一些抽成比例甚至達到40%。」且不論這些數據不具有可信度,個例真的能說明問題嗎,不能為了黑而黑。站在滴滴這一方,同樣可以很輕易地找出一位類似的Zoe,沒有價值。

我覺得對於消費者而言,不能總是想著佔便宜。滴滴出行已經是個奔著千億美元估值去的超級獨角獸,並且還在投入重兵研發人工智慧、無人駕駛等未來黑科技,為更智能、人性的出行方式做技術儲備。滴滴一路走來一直在國際市場上積極融資,但持續沒有營收的話,難道一直靠資本市場養活嗎?這是個幼稚的想法。

況且,美團打車也不可能一直補貼。王興也明白這只是初期推廣階段,為的是形成美團點評的業務閉環。下面的用戶評論就很實在:前期投入是肯定的,你等半年後再看。

羊毛出在羊身上,與其通過價格戰這種不利於行業健康發展的方法,不如「取之於用戶、服務於用戶」的正向循環。

換句話說,如果部分消費者真的屬於價格敏感型的,推薦使用地鐵、公交等城市公共交通,同樣便捷安全。總拿價格來說事,格局還是太小。很多創業的朋友也知道,從宏觀數據層面來看,其實並不是每個用戶都是企業所需要的。用戶可以挑剔嚴格,但不能刻薄。這也讓我想起錘科羅永浩曾經的感嘆:做 To C 的生意真難。

另外,創業邦前兩天也發布了長文《卸載滴滴》。文章的論據也多以價格來說。我真的覺得滴滴這口鍋背得冤枉,價格從來都是市場調節的結果,節假日、早晚高峰價格高難道不是常理嗎?

而少數用戶所說的「壟斷」問題,三表龍門陣的表哥說得好:壟斷這事我們說了不算,法院說了才算。事實上縱觀很多互聯網領域,一家獨大也是常態,諸如搜索領域的百度、社交娛樂版塊的騰訊以及阿里的電商帝國。這背後實際是互聯網自帶的「贏者通吃」的屬性,見怪不怪。

當然,我想滴滴和程維也歡迎市場里有個攪局者,一方面能夠讓滴滴保持警惕,防止陷入「大公司病」和「創新者的窘境」;另一方面也是在無形中抬升自己。有個觀點就是:京東的成功,一定程度上讓阿里在資本市場更受追捧。

最後我想說一點:我們不能忘記出行的第一要義——安全,美團打車現在依然是無證經營狀態,包括上線即被有關部門約談。省錢打車的同時,也要想想坐的車是否夠安全。

程維曾說中國有350家網約車平台,美團打車也不過是其中一家罷了。我們也不用一驚一乍的,期待更好的服務就好。部分媒體同行們也不用急著跳出來,做一些捕風捉影的站隊的吶喊,失去自己的立足根本。自由是互聯網的天性,「用腳投票」是用戶的最大權利,我們會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說明誰是最好的服務者,而不是在口水上「精神勝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青龍老賊 的精彩文章:

規則模糊的知乎,該怎樣走完內容平台的下半場

TAG:青龍老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