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原來「You jump,I jump」這句經典台詞不是因為愛,而是因為它……

原來「You jump,I jump」這句經典台詞不是因為愛,而是因為它……

原來「You jump, I jump」這句經典台詞不是因為愛,而是因為它.....

我所嚮往的生活,不過是空閑時讀幾本書,走一點路,看一點白雲和天空。

囿於現實,目前的嚮往正實現一半:每天出門看晚上的天空,學習空隙使勁地嚼書。

最近就在嚼一本名為《影響力》的書。

對書的偏好太過於明顯,小說是我的最愛,大家勾勒的人物、情節、風景都是我心嚮往的,也是最容易沉溺的,因此一般或買或借的書籍多是有人物豐滿情節動人語言細膩情感充沛的這類大作,一是滿足自己的偏好,另一也是盼望著自己可以從大家手筆中窺得一二寫作手法、暗中含義。

於是原本就對心理學感興趣的我,將《影響力》、《怪誕行為學》、《烏合之眾》等束之高閣,小說們挨個插隊,享受我的臨幸。偏偏小說被我寵幸一次後就被拋諸腦後,事後連她們的名字都想不起來。她們怕是內心OS:遇上渣主人了。

言歸正傳。

最近讀了《影響力》中「社會認知原理」部分,很有啟發,對自己先前經歷的一些事情也有了一些新的認識。原來,這些看起來很奇怪的事件是有這樣的原因在操控著,解了很多謎團。

書中提到一個案例:一個女孩被兇手追殺,期間被38個人看到卻沒有一個人報警,直到她死亡才有人打了電話給警局。

當時,社會和輿論將此歸因於人性冷漠。

後來經過調研才發現,真正導致這件悲劇發生原因恰恰是:目擊者太多。因為每個人都有著這樣的想法:這麼多人看到了這個事件,總會有人撥打電話進行求救,何必這個人非是我呢?

這樣的想法不僅分擔了自己的責任,也是給自己表現不作為找的一個好借口,順便把自己的負疚感也去除了部分。

然而,每個人同樣的想法卻是導致這個女孩死亡的原因。

想起去年親眼目擊的一次校園搶劫活動。

當時的目擊者至少有50人,我從外面回來剛好遇上小偷跑走,甚至我還沒搞清楚情況那位小偷已經跑遠了……而那位小偷也十分精明地朝著前方喊了一聲:「別跑,你給我站住。」一臉懵逼的旁觀者們,以為那是追小偷的人,全都睜眼看著……

當然也不排除這樣的想法:「已經有人去追了,肯定就能解決了。」

而那幾位當事人,出了事也沒喊一句「抓小偷,那個正在跑的人。」指明是哪個人,並向指定的人求助,直到小偷跑出視野才急忙忙跑去追……

估計當時的想法是:這麼多人呢,能讓他跑哪兒去呢?[攤手][攤手]

置身於社會的大環境,就不免受身邊人影響,學會看眼色看情勢。幾乎形成了一種不成文的規定:大家都在做的,都在追逐的,那肯定不會是錯的。

就像前兩年就興起的「共享」、「AI」、「區塊鏈」......一批又一批人前赴後繼奔赴戰場。

校園搶劫的那個案例完全符合 混亂、人口稠密、對事件的認識率低的三個特點。

周圍的目擊者們在尋找著社會認同:哦,他們也沒動作,也沒表示,是不是說明沒什麼事?也沒什麼人去關注去大聲叫嚷表示發生大事了嘛?!

社會認同和多元無知輕易讓周圍的人對周圍環境作出誤判。

社會認同原理還讓我想起一個有趣的現象,當你在忙著一件別人看起來有點兒正經或者厲害的事情,對方原本忙著自己的事的狀態就會被打破了,轉而也會效仿,不僅一位,直到一個小圈子,一個大圈子……然後小圈子大圈子進而輻射......

奶奶超級無敵喜歡看那種街頭採訪,對於他們說的話很感興趣,很多時候的推銷就開始了,然後奶奶就會打電話跟我說,我跟你說我看電視上,好多人都說XXX好,不是明星,跟我一樣的嘞,那肯定是真的好…… 奶奶呀,他們就是用這種方式讓你們覺得這個產品好嘛,就是廣告呀!

想到前陣子的霍金去世,朋友圈一整天刷屏的狀態。

「你們都發了,我也要發一個,表示自己對科學家 科學的敬畏心。」,「我們都一樣,我們都是一個level,同一個世界,唯一的霍金。」

我們參照著別人的行為,來決定我們的行為和決定是否正確,是否符合大多數人的認知。

究竟我們認為經過理智思考而做出的每個決定,是否被社會認同原理操控而做出的呢?

所以,你對我說出的「You jump, I jump.」也是在社會認同原理的認知下而對我說的吧?!

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我

每一次的旅行

都想與你同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説伱 的精彩文章:

TAG:説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