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朱熹大字《易經繫辭》冊,結體頭重腳輕,生動強健,不故作莊重

朱熹大字《易經繫辭》冊,結體頭重腳輕,生動強健,不故作莊重

朱熹(農曆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謚文,世稱朱文公。祖籍江南東路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於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省尤溪縣)。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親傳弟子而享祀孔廟,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 朱熹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東巡撫,做官清正有為,振舉書院建設。官拜煥章閣侍制兼侍講,為宋寧宗皇帝講學。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書章句集注》《太極圖說解》《通書解說》《周易讀本》《楚辭集注》,後人輯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語象》等。其中《四書章句集注》成為欽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標準,成為南宋的官學與士子科舉必讀的書,影響近八百年來的中國思想。

理學又稱道學,是以研究儒家經典的義理為宗旨的學說,即所謂義理之學。在宋朝,學術上造詣最深、影響最大的是朱熹。他總結了以往的思想,尤其是宋代理學思想,建立了龐大的理學體系,成為宋代理學之大成,其功績為後世所稱道,其思想被尊奉為官學,而其本身則與孔子聖人並提,稱為「朱子「。朱熹撰《周易本義》列河洛、先天圖於卷首,又與弟子蔡氏父子(蔡元定、蔡沉)編撰《易學啟蒙》篤信和詮釋河洛、先天之學,後世皆以此立言,闡發朱子的河洛先天思想。

在元朝、明朝、清朝三代,一直是封建統治階級的官方哲學,標誌著封建社會更趨完備的意識形態。元朝皇慶二年(1313年)復科舉,詔定以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為標準取士,朱學定為科場程式。明洪武二年(1369年),科舉以朱熹等「傳注為宗」。朱學遂成為鞏固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精神支柱。它強化了「三綱五常」,對後期封建社會的變革,起了一定的阻礙作用。

明陶宗儀《書史會要》評價朱熹的書法說:"朱子繼續道統,優入聖域,而於翰墨亦工。善行草,尤善大字,下筆即沉著典雅,雖片縑寸楮,人爭珍秘,不啻興圭壁。"書法初學漢魏崇尚晉唐,主張復古而不泥古,獨出已意,蕭散簡遠,古澹和平,非流俗所敢望,大有晉人風致。

本冊所書內容節錄自《易經》的〈繫辭〉上、下傳及〈說卦傳〉,共十四開,是朱熹存世僅見的大字墨跡,經元明兩代藏家之手,於清乾隆時期入宮,著錄於《石渠寶笈.初編》,為流傳有緒之作品。每行僅書寫二字,結體上重下輕,不故作莊重,筆勢深沉而迅速,大有快劍斫陣之勢,字字筋骨突出,強健有力,筆畫墨色黝黑,時而又現飛白,精神顯得格外奕奕,為古代傳世大字書法中之佳作。

宋代朱熹易繫辭冊,紙本尺寸均36.5×61.8公分,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晉堂書法 的精彩文章:

書法圈的那些事還真有意思
最噁心有些人信了外來教轉身就噴本國文化

TAG:晉堂書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