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領導的智慧你永遠無法超越

領導的智慧你永遠無法超越

原標題:領導的智慧你永遠無法超越


是這樣,手頭有個拆遷的小活兒,工程量也不算太大,大概十幾個億吧,在150公里以外重建一座關隘,因為涉及拆遷,你懂的,比較麻煩,所以沒人願意干,而且政府也不想花這筆錢,畢竟現在經濟形勢不太好。


有沒有什麼辦法,不用行政手段,不威逼利誘,甚至不用暗示,讓政府官員主動為國分憂,不光積極要求干這項工程,而且不要國家一分錢,自願把家產拿出來用於工程建設?


到哪裡去找這樣的人?這不是異想天開嗎?


領導的智慧你永遠無法超越。這個看似無法完成的任務,我們英明神武智慧超群的漢武大帝做到了。而且做得天衣無縫,滴水不漏,堪稱完美。

1.


這事兒要從頭說起。


中國歷史上有許多著名關隘,比如我們熟知的雁門關、山海關、嘉峪關、平型關等等。


每一座關隘都是戰略要地,每一座關隘都有故事傳說,可謂難分伯仲,各有千秋。


那麼,如果一定要搞個排名,誰才稱得上天下第一關呢?


當然是函谷關。


函谷關是中國歷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建於春秋戰國時期,「因在谷中,深險如函」而得名。


函谷關位於河南靈寶境內,扼守崤函咽喉,西接衡嶺,東臨絕澗,南依秦嶺,北瀕黃河,地勢險要,素有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說。


戰國時,六國聯合抗秦,秦據函谷關天險大敗六國軍隊,「伏屍百萬,流血漂櫓」。六國部隊「至函谷,皆敗走」。


李白有詩云:「函谷如玉關,幾時可生還?」

由於函谷關易守難攻,秦朝末年各地起義抗秦後,楚懷王宣告:「先入關中者為王」。


自春秋戰國以來的兩千多年中,函谷關歷經了七雄爭霸、楚漢相爭,桃林之戰等著名戰役達13次之多。無論是逐鹿中原,還是進取關中,此處都是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


函谷關不僅是烽煙際會的古戰場,絲綢之路西去的第一道屏障,老子著述《道德經》的靈谷聖地,而且在西漢時期,還是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的分界線。當時以長安為都城,函谷關以西的關中地區才是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關外則相對落後。



2.


然而,此一時彼一時。隨著大漢王朝的日益興盛,以長安為中心的關中地區經濟發展迅猛,人口急劇增加,可利用的土地面積越來越少,商品房價格持續上漲,交通、環保、醫療、教育、就業等問題接踵而至,已無法適應新形勢發展的需要。


如何進一步擴大區域面積,疏解關中地區的非首都功能,調整城市布局和空間結構,探索人口經濟密集地區優化開發新模式,如同一道難題擺在了決策者面前。


漢武帝審時度勢,做出了將函谷關向東遷移300里至洛陽新安縣,以此擴大關中地域的偉大決策。


洛陽,號稱天下之中,高祖劉邦建國時,曾為都城設在洛陽還是長安舉棋不定。問大臣們的意見,大家都說:「周朝定都洛陽,歷經數百年;秦朝定都關中,二世即亡。再說了,洛陽地處中原,好吃的東西多,姑娘長得也好看,關中除了羊肉泡還有啥?當然是洛陽好。」


張良表示反對,跟劉邦說:「千萬別聽他們的。洛陽地小田薄,四面受敵,非用武之地。關中沃野千里,易守難攻,以此定都,才是不二選擇。」

劉邦聽了張良的話,決定遷都長安。


此次將函谷關東遷至洛陽,不但可緩解關中地區的壓力,而且便於對中原地區的控制,可謂一石二鳥。


可是,拆遷是個大工程,派誰去干?眼下國庫空虛,拆遷經費如何籌措?


漢武大帝眉頭一皺,計上心來。


3..


話說朝廷有一位樓船將軍,叫楊仆,洛陽新安縣南灣村人,家裡特別有錢,富甲一方,早年花錢買了個千夫的武功爵位而晉身為吏。


此人是歷史上有名的酷吏,特別擅長打黑除惡,所以升遷很快,短短十幾年就做到了水軍司令員的位置。


前不久,楊仆率部平定南越國叛亂,因戰功顯赫,剛剛被封為將梁侯。


這是好事兒啊,大家都跑來祝賀:「恭喜將軍封侯!」


可是楊仆悶悶不樂,唉聲嘆氣。

大家覺得有點奇怪:「大喜之日,將軍因何嘆息啊?」


楊仆說:「大喜個屁!別人封侯,封地都在關內,良田沃土離家近,交通便利配套好。到了我這兒,皇上說,哎呀,不好意思,關內的土地分完了,這樣吧,你去關外,做個關外侯吧!一竿子把我給支出去了。」


說是關外,其實距離函谷關也不遠,就在邊上,楊仆的老家洛陽新安縣一帶。


但楊仆心裡還是覺得彆扭,怎麼也想不明白,皇帝為啥單單把他的封地放在關外?雖說只有一牆之隔,但戶籍身份完全不一樣啊。


在當時,關內人歧視關外人,就像現在城裡人看不起鄉下人,沿海看不起內地,內地看不起西北,北京看不起上海,上海看不起全中國一樣,地域鄙視鏈根深蒂固。


楊仆以封地在關外為恥,可聖旨已下,覆水難收,怎麼辦?


手下有人給出了個主意,說只要如此這般,既無需皇上收回成命,又可讓將軍免做關外之候。


楊仆一聽,哎呀太妙了,你哪個學校畢業的?簡直是蕭何在世張良重生啊,就這麼辦!



4.

第二天早朝,漢武帝說:「眾位愛卿,有本早奏,無本散朝。」


楊仆趕緊站出來說:「臣有本奏。」


皇帝說:「講」。


楊仆說:「自高祖皇帝開國以來,我大漢王朝威儀天下,文治武功,國泰民安,盛世輝煌。當今天子更是英明神武,雄才大略,皇恩浩蕩,萬民景仰,堪稱千古一帝……」


漢武帝說:「行了行了,有話直說,是不是要求加薪?」


楊仆說:「不是不是。微臣的意思是,我朝日益興盛,經濟發展迅猛,關中之地略顯局促。而關外人民盼皇恩澤被雨露均沾久矣,懇請將函谷關東移300里,以擴大關中,把控關東,輻射中原。」


漢武帝說:「函谷關乃我京畿門戶,豈能說遷就遷?朕知道你心裡想的啥,你恥於做關外侯,想通過移關,讓自己的封地留在關內對不對?」


楊仆連忙說:「不是不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在哪兒都是為陛下服務。」


皇帝說:「其實這件事,你說的有些道理,但遷移關隘,工程浩大,需花費巨資,眼下國庫空虛,你告訴我,這筆錢從哪兒出?我看還是算了吧。」


楊仆一咬牙一跺腳:「如果陛下恩准遷移函谷關,臣願拿出自己的全部家財彌補拆遷所需經費。」

漢武帝等的就是這句話:「唔,既然是這樣,准奏。即日起,就由愛卿主持函谷關東遷事宜。散朝。」


楊仆:「萬歲聖明,謝主隆恩。」


皇帝回宮以後跟別人說:「你看,他還得謝謝我呢。」


公元前114年,在楊仆的極力主張下,函谷關向東遷移300里至洛陽新安縣境內。如此一來,楊仆封地盡在新函谷關以西,仍算作是關內侯。


從此,漫漫絲綢古道上,便有了兩座函谷關,一個在河南靈寶,叫秦函谷關,一個在洛陽新安縣,稱漢函谷關。


此事載於《漢書.武帝紀》:「元鼎三年冬,徙函谷關於新安。以故關為弘農縣。」應劭注曰:「時樓船將軍楊仆數有大功,恥為關外民,上書乞徙東關,以家財給其用度。武帝意亦好廣闊,於是徙關於新安,去弘農三百里。」



5.


公元前109年,楊仆奉命橫渡渤海征討朝鮮,因指揮不利,損傷慘重,被撤職貶為庶人,不久病逝於家中。


彌留之際,楊仆回首往事,說自己一生只幹了兩件事,一是南下平叛,立下赫赫戰功;二是東移函谷關,幾乎耗盡家財。

現在想想,自費移關這件事,總感覺好像有哪裡不對。


怎麼說呢,領導的智慧你永遠無法超越。


公元2013年5月,漢函谷關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公元2014年6月22日,在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漢函谷關作為中國、哈薩克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項目的遺產點之一,成功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這正是:


功始將梁今附驥,我為尹喜誰騎牛。

勝跡漫尋周柱史,雄關重睹漢樓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孫繼勝 的精彩文章:

論吹牛逼,我只服諸葛亮

TAG:孫繼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