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漢武帝配得上「千古一帝」的稱號嗎?他是如何打通絲綢之路,揚大漢國威的!

漢武帝配得上「千古一帝」的稱號嗎?他是如何打通絲綢之路,揚大漢國威的!

中國歷史上我只認同兩位皇帝可以稱之為千古一帝,一位是秦始皇,一位是漢武帝。

我們來看一下漢武帝的功績。

政治

漢武帝采實行推恩令,讓諸侯王可以分封其子弟為王,諸侯國越分越小,又借故削除了一大批小國,徹底解決了封國問題,有力維護了中央集權。同時,為了加強對地方的監管,漢武帝又推出了刺史制度。

經濟

漢武帝既然想要加強中央集權,把地方控制住,那就必須把錢抓在自己手裡。於是漢武帝進行了經濟改革,將鑄錢、煉鐵、煮鹽這利潤最高的三大產業改為國營。鑄錢和煉鐵完全被政府壟斷。煮鹽則採用公私合作的方式,民間煮鹽,官方賣鹽。這也就是歷史上所謂的所謂鹽鐵官營。之後,漢武帝又出台了均輸法和平準法,將錢牢牢掌控在了朝廷的手裡。

文化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武帝確立了儒家思想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主體地位。這種政策是一種文化專制政策,難免會引起非議。從春秋戰國以來百家爭鳴的思想大解放時代被扼殺。但正是因為我們有了統一的思想,才有了統一的認同。我們的國家能夠始終保持統一,這一政策也功不可沒。

人才

漢武帝開創了察舉制。其實在漢武帝以前,漢朝一直都沒有一套完整的人才選拔制度。春秋時期是世卿世祿,商鞅變法後改為軍功爵制度。漢朝開國後,朝廷主要由開國功臣組成,之後又加上了外戚。但隨著功臣的老去,人才缺乏的情況愈發突出。七國之亂時,平叛的將領居然很多都是現找的。漢景帝也成了第一個幾乎沒留下什麼人才給新君的皇帝,以至於漢武帝剛繼位就立刻大規模選拔人才。有了察舉制後,漢朝就有了源源不斷的人才。

西漢有兩個人才高峰期,一個是劉邦時期,開國元老人才濟濟。另一個就是漢武帝時期。漢武帝時,大儒有董仲舒、公孫弘,名臣有上官桀、汲黯,酷吏有張湯,滑稽有東方朔,縱橫家有主父偃,名將有衛青、霍去病、李廣,史家有司馬遷,文章有司馬相如。人才之盛,被史書特彆強調。尤其是與前朝的人才匱乏形成了鮮明對比。功勞在誰?自然是漢武帝了。

軍事

漢武帝一生最大的功績就是開疆拓土。他可能在在童年時就立下了消滅匈奴的志向。登基第二年,就派張騫出使西域尋找大月氏結盟。剛獨攬大權,就開展對匈奴的反攻,苦戰十幾年,在他的規划下,漢連續發動河南、河西、漠北三次大決戰,徹底擊潰匈奴。之後,漢武帝又先後掃蕩西南諸國、南越國、閩越國、衛滿朝鮮、大宛國。大漢威震四海,西域諸國紛紛臣服。

而且我們還要注意到的是漢武帝的軍事才能。漢武帝手下有衛青霍去病兩大耀眼的將星,很多人往往忽視了漢武帝本身的軍事才能。事實上,我們看史料可以發現,漢武帝發動的歷次重大戰役,都是由漢武帝親自規劃,調兵遣將。霍去病年少時,漢武帝還打算親自教授他兵法,可見漢武帝對自己的軍事才能是很自信的。

外交

與明清的閉關鎖國截然不同的是,漢武帝一心想讓大漢成為一個世界揚名的國家。中國歷史上可能只有三個人有過這種雄心,分別是漢武帝、成吉思汗和明成祖。其中,我覺得漢武帝比其他兩個要強。成吉思汗企圖征服世界,可是他給世界帶來了什麼呢?當然,客觀上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但是在當時來說主要是帶來了殺戮。明成祖呢?只是想向外國宣揚一下所謂天朝上國的國威,鄭和下西洋,賠本賺吆喝,以至於難以為繼。漢武帝不同。首先漢武帝是考慮到了經濟利益的。漢武帝打通河西走廊後,絲綢之路幾乎立刻開通,往來商隊絡繹不絕。包括之後的大宛戰爭,其實都可以算作商業戰爭的。這就比賠本的鄭和下西洋要高明了。再者,漢武帝的企圖是將中華文明之光播撒到遠方,讓遙遠的國度都敬服大漢,這比只知道殺戮的成吉思汗又高出一頭。具有如此國際智慧的皇帝,放眼整個中國歷史恐怕是再也沒有第二個了。

漢武帝晚期,國家戶籍減半,國力空虛。很多人就是因此攻擊漢武帝。但漢武帝曾經在與衛青的對話中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他知道這樣的政策不能持久,但為了後世能夠進行太平建設,他必須一直打,把戰爭結束在自己這裡。也正因此,他才選擇劉據為太子,他相信劉據是合適的守成之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浪淘金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中國古代多數中央王朝都沒有吞併朝鮮?

TAG:浪淘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