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李清照:誰說我是個婉約派?

李清照:誰說我是個婉約派?

「晏殊、歐陽修、蘇軾?寫的那就不叫詞,那是長短不齊的——詩;

柳永?用詞俗艷,也就騙騙沒過世面的小姑娘;

張先、宋祁?拼湊感太強;

秦觀?煽情是一把好手,可惜華而不實;

黃庭堅?內容倒是很實在,但每個字都需要去摳是不是有什麼出處,看起來太累又失了幾分自然;

王安石,曾鞏?文章沒得說,但詞嘛,也就呵呵了。」

「幾句話就拉踩了這麼多詞壇名家,你誰啊這樣口出狂言?」

「章丘李清照。」

01

李家有女,名清照

李清照出生在大宋元豐七年(1084年),離大明湖不算太遠的濟南章丘。

這一年,司馬光寫完了《資治通鑒》;蘇軾結束了謫居黃州的日子,寫下了「人間有味是清歡」,還和當時已不問政事的王安石在金陵城碰了個面。

雖然有新舊兩黨的博弈,朝升暮貶也是常有的事,但不可否認,對於讀書人來說,這仍是令人嚮往的時代。

首先,宋朝科舉經常擴招,進入仕途的幾率大大增加;

再者,宋朝開國太祖有令「不殺文人」,比較起其他朝代動不動被砍頭,風險小了很多,可以由著性子折騰,立場也隨便站;

還有就是,出名方式也多樣化,如果你不幸得罪了誰被斷送了科舉路,靠著新興的自媒體方式「詞」,也能讓自己走上流量路線。

更何況,還有那麼多的大牛等你偶遇,蘇軾、秦觀、黃庭堅、周邦彥……想不激動都難。

可惜的是,這一切好像都與李清照無關。

只因,她生來就是女兒身。

「女子無才便是德」,才符合這時的社會價值觀。

就算是讀了書,那也是為了「相夫教子」。

你想和男人們的名字並肩出現?

出現可以,如果你老公、兒子的熱度可以蹭一下,但並肩還是別想了。社會給你的定位就是錦上添花。

你想單獨出道?

不好意思,「不守婦道」的帽子馬上給你帶上。

君不見開明如盛唐,寫《八至》詩的李冶六歲時寫了首小詩,直接被親爹送到道觀。

所謂才女,也多歡場中人。

更不要說,以禮教大防著稱的宋朝。

此時的司馬光家族,「婦女婢妾無故不得出中門」;

以宋朝為背景的《牡丹亭》中,杜麗娘甚至連自家後花園都不允許去。

不過,李清照女士並不信這個邪。

她才不要活在由男人們給女人設定的圈子裡。

02

才力華贍,逼近前輩

與靠緋聞炒作出道不同,李清照完全憑著自己的作品打開知名度。

16歲那年,她的兩首《如夢令》被隱去作者名,在喜歡抄歌詞聽小曲的年輕太學生中廣為傳抄。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那年少不知愁的日子啊,可真讓人懷念。

不過這份坦率和自然,莫非是長公(宋人對蘇軾的尊稱)的作品?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你看這「知否,知否」,這用詞簡直渾然天成!

你看這「綠肥紅瘦」,居然可以這樣組合,天予神授啊!

……

隨著讀過這兩首詞的人越來越多,李清照詞作者的身份也被扒了出來。

原來是禮部員外郎李格非家的小姐。

李大人是進士出身,又被列入蘇門(蘇軾門下),夫人還是狀元郎的孫女,能教出如此才華的女兒,不意外。

但這李小姐貪杯這一點?還是希望李大人可以管管。

很顯然,李大人並沒有管,嫁人後老公也沒有管。

畢竟李小姐現存45首作品(王延梯《漱玉集注》,附詞未計)中,提到酒的就有23首,貫穿整個創作生涯。

「共賞金尊沉綠蟻,莫辭醉」,興緻到了,喝!

「莫許杯深琥珀濃,未成沉醉意先融」,不開心了,喝!

「扶頭酒醒,別是閑滋味」,有點無聊,喝!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賞花品酒正相宜,喝!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心傷難寄,喝!

……

不過鑒於此時初初揚名,道學家們對她的認識還尚淺,也並未覺得她能翻起什麼風浪,批判十分有限。

就在雙方將陷入沉默之際,李清照又一組詩問世,直懟著名學者、文壇前輩、父親好友張耒。

當時張耒新出了一首詠古詩《題中興頌碑後》,談到了安史之亂。

開頭是「玉環妖血無人掃,漁陽馬厭長安草」,仍是女色亡國論的論調。

李清照很不認同,寫了組詩——《浯溪中興頌詩和張文潛二首》,直指安史之亂以及唐朝軍隊之所以會一敗塗地的原因,

是以唐玄宗為首的統治集團的腐化。

「西蜀萬里尚能反,南內一閉何時開。」

四川萬里之遙逃跑時也沒見嫌遠,聽政的地方那麼近反而關門不去。怪得了誰?

明明是你們男人的問題,不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反全推到一個女人身上,一首《算什麼男人》送給你們。

道學們這時算是確信了,這位李小姐是個非常有個人想法的人,怕是很難「三從四德」了。

03

其妄不待言,其狂亦不可及

1101年,18歲(虛歲)的李清照,嫁給了曾抄寫過她詞的太學生趙明誠。

說來也是很巧了,因為倆人的爹立場不同(李格非因是蘇軾門下,被歸類於舊黨;趙挺之是與蘇門的人直接交惡過的新黨),本來可能要有緣無分的。

結果趕上了宋徽宗繼位,想要在兩派中間做和事佬兒。

趙明誠是早早傾慕李清照的才名,李清照也知道在京城一群紈絝中有一個喜歡搞收藏、格調又高雅被眾多丈母娘盯上的趙明誠。

一有人提議,兩家一拍即合,婚事就定下了。

李清照對趙明誠變成未婚夫這件事,也是十分滿意的。

出嫁前的兩首詞,非常形象地記下了她的少女情懷。

綉面芙蓉一笑開,斜飛寶鴨襯香腮。

眼波才動被人猜。

一面風情深有韻,半箋嬌恨寄幽懷。

月移花影約重來。

——《浣溪沙》

我這麼喜歡你,但你總也不來看我,怎麼那麼討厭呢?

那我就先給你寫信約個時間吧。

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縴手。

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見客入來,襪剗金釵溜。

和羞走,倚門回首,

卻把青梅嗅。

——《點絳唇》

大清早剛在院子里打完鞦韆出了一身汗,都沒來得及收拾呢,他就來了。

怕見又想見、想見又不敢見,要不先偷偷看幾眼?

有點嬌嗔,有點嬌羞,還有著與一般閨閣女子不同地大膽和主動。

道學家們本來也想說點什麼,但一想到和諧大方針,又咽下去了。

不過沒過多久,李、趙成婚,李清照寫出了更勁爆的作品。

晚來一陣風兼雨,洗盡炎光。

理罷笙簧,卻對菱花淡淡妝。

絳綃縷薄冰肌瑩,雪膩酥香。

笑語檀郎:「今夜紗廚枕簟涼。」

——《醜奴兒》

洗了澡,化了妝,透明睡衣穿身上,

含情脈脈對著老公講:今晚席子很涼哦!

道學家們這次實在是忍不了,

「不知羞恥」、「荒淫放肆」,簡直是道德的淪喪啊!

從古至今,就沒見過哪個大家閨秀寫過這樣的文字。

同期一文人王灼,更是直接說道:

閭巷荒淫之語,肆意落筆,自古縉紳之家能文婦女,未見如此無顧藉也!

但李清照毫不在意,

婚姻里的愛情,不是每個人都能遇上。

閨房之樂懂不懂 ?生活情趣懂不懂?

大家都活得板板正正地,日子還有樂趣可言?

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

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雲鬢斜簪,徒要教郎比並看。

——《減字木蘭花》

老公,你快說說,是花好看,還是我好看?

04

夫為妻綱?吾為己綱。

不提趙明誠還好,提到趙明誠大概只能讓道學家們更加地痛心疾首。

但作為男權社會的受益者兼維護人,趙明誠同學完全振不起夫綱。

婚前抄抄小詞,暗許芳心就不說了,婚後不知道被李家小姐灌了什麼迷魂湯,非要尋求靈魂上的契合。

很快,他把自己搞收藏的愛好成功複製到了李清照的身上。

於是二人有了共同的夢想,共同奮鬥的理由——窮畢生之力研究金石學(趙明誠尤其痴迷古文字),並完成一本前所未有的專著。

但這項開銷比較大的愛好,即使是趙家和李家這樣在朝為官的家庭,負擔起來也是很吃力的。

夫妻二人就一塊過起了吃苦的日子,以省錢淘到更多的寶貝。

看到些稀有的古本,能抄就儘力抄寫,省錢。

每到初一和十五,太學可以請假的時候,趙明誠就去把衣服當了換錢,再跑到大相國寺淘些碑文之類。

然後回到家,夫妻二人一起研究到廢寢忘食。

……

志同道合、平等相處,

紅顏、知己都是她。

這還不算,李清照還一點都不為老公的面子著想。

那是婚後的一次正面PK,當時趙明誠外出遊學。

李清照很想他,就寄了首詞,以抒相思之情。

詞中,有「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三句,趙明誠看後大為驚嘆。

想著自己不能被老婆比下去太多,就花了三天時間,寫下五十首詞,然後夾雜著李清照這首一起拿給朋友點評。

不料,朋友看後,只說有幾句寫得著實是妙。

趙明誠問哪幾句。

朋友答: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趙明誠聽後百感交集。

此後,大家都知道了,他寫詞還比不上自己的老婆。

如果說,這次李清照還稱得上是無意的。

那「賭書潑茶」,李清照絕對是有意而為之了。

那是二人在隱居青州時期,他們一邊勤儉持家,一邊收集整理,進行書籍的校勘、刻寫。

興緻到的時候呢?就會玩些遊戲。賭書潑茶就是其中之一。

譬如吃完飯之後,二人就煮上些茶,然後隨便指著一本書說,某某頁某某行記了什麼。

答對了的,就先喝茶。

而每每玩這個遊戲,贏的人還都是李清照。

於是,那個開心呀,笑得杯子有時都拿不穩,茶潑了出去。

作為一個太學生,連讀書記文都不如自己老婆,趙明誠實在有失男人顏面。

道學家們很是抑鬱,可偏偏趙明誠陪李清照玩得不亦樂乎。

不僅如此,他還主動將李清照的作品帶出閨閣。

《紅樓夢》中,曾有這樣一段:

寶玉想將姐妹們寫的詩,拿出園子給別人看。好讓別人知道她們的詩才。

寶釵卻制止了,說這是女孩子私密的東西,怎能給外人知道。

那時的女孩子老老實實呆在後宅相夫教子才是本分,讀書多了別人會懷疑你心思重、不安分。

為此還有典型例子以作警醒,像卓文君就聽司馬相如彈了下琴,就跟人私奔;蔡文姬才高,情史也複雜,嫁了三次之類。

識點字,明點理,平時襯托下丈夫的博學和偉岸,這才是讀過書的女人該有的存在方式。

但趙明誠直接放棄了讓李清照履行下閨閣婦人的義務,顯示出了比當代很多男士都強得多的氣度。

有人說,如果一個人為另一個人動了情,會心甘情願將條條框框打破。

愛情造就平等,贏得真正的愛情卻需要自愛與自重。

【沈道鴻】《金石錄·李清照與趙明誠金石之緣》

05

女子本弱?你強我便強

至於道學家們的擔心,也越來越向現實走進。

像李清照這種人格獨立、有思想、有文化、執行力又強的女性,給她一個舞台,她就能讓男人顯得特別慫。

實在太有損男權的尊嚴了。

李清照第一次與趙明誠分居,是因為新舊兩黨鬥爭再次進入白熱化。

當時新黨上位,舊黨或貶謫或直接罷免。

趙明誠的父親趙挺之升職為宰相,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不僅被趕出京,還上了皇帝列入嚴懲對象的黑名單。(徽宗親書元祐黨人名單,並刻石端禮門)

為了救父親,李清照寫詩呈送趙挺之,詩中有「何況人間父子情」一句,想以情打動趙挺之,盼其施以援手。

結果趙挺之見形勢不對無動於衷。

李清照又上詩一首,中有「炙手可熱心可寒」一句,直接嘲諷權臣蔡京,連帶著她的公爹。

結果就是,身為「元祐黨人」子弟的李清照也被趕出了京,回娘家待了一年。

而此事發生時,李清照與趙明誠的新婚也不過才只一年。

1127年,李清照44歲,金人大舉南侵,徽宗、欽宗被擄,北宋朝廷崩潰,史稱「靖康之恥」。

當時整個北方皆陷於戰亂之中,趙李二人的畢生收藏急需轉移。

不幸趙明誠的母親也在此時在江寧去世,趙明誠就先行南下奔喪,把善後事宜交給了李清照。

李清照挑選了15車古籍器物,親自押運,在兵荒馬亂中,經過陷落的城鎮,經過淮河長江,歷經數月,竟平安到達江寧!

不得不說這是一次文物遷徙的奇蹟!

而家國淪陷中的男人們此時又在做什麼呢?

新成立的南宋朝廷沒有組織反攻,而是四處流亡;

守城的官員們不是比誰奮勇抗敵,而是比誰棄城跑得快。

非常遺憾的是,作為江寧知府,趙明誠思想不堅定,最終也成了棄城的一員。

對朝廷對丈夫行徑感到恥辱的李清照,路過烏江,有感於項羽的悲壯,寫下了《夏日絕句》。

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作為一個人,活著時要做人中豪傑,死了也要做鬼中英雄。

項羽能讓人懷念至今,不正他頂天立地,至死不退江東。

而今這一個個慫包,哪還有點氣概可言?

這就是李清照,

骨頭裡有硬氣,日子再過得慘,心都不慘。

06

易安,最重要的心境

1129年,因棄城一直羞愧寡歡的趙明誠,病逝在赴任湖州的路上。

出發前,李清照問先行的趙明誠:而今兵禍連連,如果發生意外,這15車古籍器物怎麼辦?

趙明誠也知道,她一個女子想在亂世保下這麼多寶貝實在太難,但那些孤本古器皆是他畢生所藏、心血所在,他的研究成果、想要傳於後世的《金石錄》還沒寫完。

幾經思考,他對李清照說:

如果真到了不得已的時候,你先把用的、穿的丟了,再是書畫捲軸,再是古器,但即使都丟了,獨有「宗器」,你要隨身帶著,它在你在,它亡你亡。

是的,你沒看錯。

在趙明誠看來,「宗器」要比李清照重要。

而趙明誠在「玩物喪志」的過程中其實已經變了。

在李清照寫的《金石錄後序》中,談起收藏經過,她開始時用的都是「夫婦」、「同」這種代指「我們」的詞。

到了後來,人稱指代分得很清,關於自己的只用「余」。

從我們變成了我,起因卻是一件並不算大的事。

當時收藏的書越來越多,李清照就建議要不彙整分下類,建個書庫吧,其實就是個小型的圖書館。

本以為只屬於收納範疇,誰料等書庫真建成了,趙明誠簡直要把這些東西供起來,不能弄髒,不能弄折,不能隨便放,到後來甚至都不能多翻,看完要立馬還回去收藏好。

李清照又從來都是個大大咧咧,不為外物所困的人。

從她的別號「易安」也可知。

「易安」取自陶淵明「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句,本意就在尋求一種舒適的狀態。

珍貴也好廉價也罷,東西還不就是拿來用的,其他也就是喜歡多少的差別。

而喜歡的、有用的,不正是要多多用起來嗎?這才是它們的價值所在啊。把它們都供起來,日子照舊還要為它們擔驚受怕的,這圖什麼啊?

但就因為這點分歧,趙明誠為保護好他的寶貝,自己掌管著書庫的鑰匙。李清照想要看哪本書,還得向他請示。

李清照是什麼人?直接講,我受不了。(余不耐。)

這不僅給她的讀書生涯帶來了不方便,更是對夫妻平等的催毀。

硬氣又傲氣的李清照,此後寧可節衣縮食買副本去讀,也不主動向趙明誠請鑰匙。

所以在聽了趙明誠那番等同於遺言的安排後,李清照心中早已有另一番邏輯。

人世三苦:放不下,忘不了,捨不得。

做人,最重要是為了開心;做事,儘力就無悔。

趙明誠看不開的事,她能看開。

趙明誠心之所衷又能讓他立身行道的,才是她該為他做的。

15車古籍器物,她儘力保存。

未完的《金石錄》,她一定續完且讓它傳於後世。

07

人生最貴的,是對自己負責

帶著眾多行李,李清照踏上了漫漫流亡路。

據說,當時裡面有書二萬卷,金石刻二千卷;單是器皿、被褥,就能供百人所用。

簡直是行走的寶藏。但在亂世,身懷寶藏,就意味著惡狼環伺,你得需要自保。

李清照就準備投奔在洪州當官的親戚。

結果一部分行李剛到,洪州被金兵攻陷,到那的寶貝全部丟失。

渡江時,幾船的書還莫名其妙丟失。

後來,她就跟著宋高宗趙構的流亡路線走,以為這樣安全點。

結果,突然傳起了趙明誠曾和金國通敵的流言,連趙構都知道了。

為給趙明誠洗掉髒水,李清照就把代表著國之重器的青銅器全部進獻給了朝廷。

每次周轉,也都會丟些。最後七零八落,只剩帶在身邊的一些書畫。

沒錯,就是在所有文物里,趙明誠比較不看重的那些,卻又是她喜歡的。

趙明誠放不下的那些古器、宗器,她要麼進獻了,要麼丟了。

雖然丟的丟,但她也是已儘力了。

像流亡到紹興時,房東欺她只是一女流之輩,偷了不少東西。

但她一外來戶,人生地不熟,只能隱忍,懸賞以重金收回。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曉來風急?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國破家亡,天涯淪落,

她的心氣在一次次的打擊中,漸漸磨平。

是的,她有點想向現實低頭了。

再加上自趙明誠去世,她大病一場,她希望有個知冷知熱的人,可以分擔她的痛苦。

這時,張汝舟出現了。

這個口上抹了蜜的傢伙,說出的話很讓人開心。

他還懂得體貼人,李清照病時,他回回都專門過去小心照顧著。

漸漸地,李清照相信了這是個可以當作老來伴的人。

於是,冒著有失婦德的嘲諷,兩人結婚。

但誰料,沒過幾天,這人就現了原形。

他開始逼問李清照手裡到底有多少好東西,見不如預期,就開始拳打腳踢。

李清照這下清醒了,收起想要做個菟絲花的心思。

這世上,誰都靠不住。

除了自己,誰都帶不來安全感。

於是,迅速收起眼淚與抱怨。

她要離婚,即使很多人在看笑話。

當時,宋朝有個特別奇葩的規定:

妻子告丈夫,不管什麼原因,也不管對方有沒有罪,女方都要坐兩年牢。

張汝舟斷定李清照不敢賭上自己。

李清照卻不這樣想,為了及時止損,坐兩年牢又如何,總比搭上一輩子好。

遞上和離狀書的同時,李清照還遞交了一份張汝舟曾謊報科考次數以謀取官職的檔案!

(宋朝連考15次未中者可被照顧,破格錄取!)

再加上自己第一才女的名號,此事鬧到宋高宗親自下令立案徹查!

最終張汝舟丟官、流放。

李清照得到赦免,只在牢里呆了9天。

沒有一個生命能夠為另一個生命負責。

安全感是要自己給自己的,責任也是自己一個人要承擔的,

自己對自己負責,生活才真正有意義。

至於別人的指指點點,愛誰誰。

【崔錯】 《李清照小像》

08

淘盡萬古英雄漢

史書沒有記載,李清照具體於哪一年去世。

公認的說法,她大概活到了72歲。

在人均壽命53.3歲的宋朝(數據來源:《北宋人口死亡年齡研究—以墓誌資料為研究中心》),稱得上是長壽。

她後期作品多凄涼,很多人大概會覺得她的晚年生活是不是也很凄苦。

其實孤獨是一種常態,每個人都是如此。

對於李清照這種夫亡無子一人生活的文人,偶爾的傷情也在所難免。

但你要覺得她的生活只剩冷冷清清就大錯特錯了,她有的是事干,多的是風風火火。

她把《金石錄》續寫完,並將它呈送給了朝廷,真正意義上實現了趙明誠立身行道的夢想。

這本書在金石研究史上繼往開來,時至今日,仍是文物鑒定、文史考察領域最重要的參考書之一。

趙明誠金石大家的身份,得到舉世的公認。

閑暇的工夫,李清照還寫了篇《打馬圖經》及自序。

一本極為正經,從學術角度和你講怎樣去賭的書。

花樣多,見效快,包教包會。

說到這,你可能不知道,李清照有一個隱藏身份——賭神。

她自己都說了:

但平生隨多寡未嘗不進者何?精而已。

我賭了一輩子,每賭必贏,這是什麼道理呢?

還不是就是因為我玩得精。

所以,她覺得她需要把的經驗分享出來,和國乒「養狼計劃」一個道理,孤獨求敗就沒人陪玩了。

除了分享經驗,她還發明了新的玩法,以鞏固自己賭神的地位。

「使千萬世後,知命辭打馬,使自易安居士也。」

「博家之祖」,非我莫屬,你們誰都別想搶!

【陳少梅】《李易安》

大約是1150年,李清照69歲,這是她最後一次被正面記載在文獻中。

當時她拿著自己珍藏的米芾墨跡,兩次拜訪米芾之子米友仁,請其作跋。

雖然我並不知道,臨終時,李清照說了些什麼。

但我想,當回首這一生,李清照肯定是一種滿足的狀態。

她沒有活成世俗規定的樣子,卻活成了自己喜歡的樣子。

寫詞論政,年少成名;

金石良緣,尊重平等;

詩酒花茶,有趣有雅;

千里護寶,有險有驚;

怒斥懦夫,敢說敢恨;

再嫁離婚,剛柔相濟

……

她的每一步,都由自己主控。

她,以李清照,而不是趙李氏的名字,

靠自己一篇篇篇作品的累積,

不摻雜桃色緋聞,不必在男人們的社交場周旋,

在男權社會,讓再刻薄的男人,都不得不承認:

易安居士,京東路提刑李格非文叔之女,建康守趙明誠德甫之妻。

自少年便有詩名,才力華贍,逼近前輩,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

若本朝婦人,當推詞采第一。

說這話的,也是前面說她「荒淫放肆」的王灼。

正是這樣的自信,讓李清照敢於寫下《詞論》,對詞壇名家逐一批駁。

正是這樣的才華,讓李清照毫不心虛的說出「自是花中第一流」。

古人稱她:

清照以一婦人,而詞格乃抗軼周柳,雖篇帙無多,固不能不寶而存之,為詞家一大宗矣。

(《四庫提要》)

近人則說:

大河百代,眾浪齊奔,淘盡萬古英雄漢。

詞苑千載,群芳競秀,盛開一枝女兒花。

(臧克家)

09

此花開後更無花

大概在李清照去世後的第40年左右,陸遊接到一個邀請,為一孫氏夫人寫篇墓志銘,其中有這樣一段往事:

孫夫人年少時,是個遠近聞名的小女神童。

李清照聽說後,去見了她。

大概是非常喜歡,李清照立即表示,願將畢生所學教給她。

誰料小女孩不願意,說:

才藻非女子事也。

寫詞做學問怎麼能是女孩子可以做呢?

如果說遺憾,我想這大概是李清照最大的遺憾。

這世上,再沒有一個人,像她一樣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典書城 的精彩文章:

洛夫:如果我用春天寫詩,請讀我以最後的一瓣落花
書卷氣,最迷人

TAG:古典書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