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清明雨 憂思淚 穿越千年

清明雨 憂思淚 穿越千年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女兒在回鄉掃墓的路上興緻勃勃地背起老師新教的《清明》,很是應景。

回想起我在女兒這麼大年紀的時候,每年的清明節總會跟著長輩去給祖先們掃墓。幾乎每一次,外公總會讓我背這首詩。

於是,在記憶深處,回憶年少時,清明節總是飄著雨的,似乎連帶著空氣都是惆悵的。腦海里總是浮現出一幅畫卷:微雨籠住的鄉間小道上,身著青衫的清貧詩人騎著馬緩緩地走著,路遇歸家的小牧童,俯身輕問酒家何處有?小牧童揚起稚氣的臉龐,抬手直著遠處的一間間茅草屋,茅草屋的上方,紅色的酒幡在微雨里時隱時現。

長大後,讀的詩多起來,有時候會想為什麼杜牧會那麼貼切地寫出「路上行人慾斷魂」?也許是因為「古墓花影白楊樹,儘是生離死別處」。年少時,家鄉一般都是土葬,所以每逢清明時節,從清晨至黃昏,在煙雨瀰漫的山野中,在泥濘的鄉間小路上,總能看見頂風冒雨,行行重行行的掃墓人,或是三五成群扶老攜幼,或是一兩個孤影,攙扶著蹣跚前行。風吹哀愁,獨見一片蒼茫,不見炊煙起,彷彿這就是一個悲傷寂寥的行旅。抬頭望,遠山處,墓地黯然,千碑林立,煙雨濛濛,青草離離,好不凄迷。

杜牧的《清明》今天讀起來依舊那麼愁腸滿腹,依舊那麼親切。只因為,古往今來,人性中美好的情愫,穿越千年,古今相同。人事終有代謝,今來終成古往,生者最終也會變成被追思的逝者。總有人說,思念會隨著時間的流逝慢慢變淡,直至遺忘。可是,對於至親的掛懷,恰恰相反,哪怕過了再長的時間,回憶起親人的音容笑貌,我們心中總會有難以言表的酸澀,即便是幾年幾十年也不會消散,反而會更加濃烈!

外公是在我讀高三的一個早晨走的,沒有任何徵兆的,在睡夢中去了另一個遠方。他走的頭兩天還在我家一起吃的排骨粥。放學回家,聽到外公的死訊,我遂不及防腦子一片空白。等我看到他安詳地躺在那裡,就像睡著了一樣的那一刻,我淚如雨下。

外公一直是儒雅的,喜歡穿白襯衫,花白卻每天都是一絲不苟的頭髮。退休以後的他也不閑著,他用軟筆幫人家寫房契(現在應該已經都被列印版代替了)。我很喜歡站在外公身旁,看著他專註地用蠅頭小楷在淡黃色紅色豎格子的紙上寫出充滿年代感的房契。寫完之後,仔細檢查一遍確保無錯後再交給委託人。有時,外公也會教我用軟筆寫字,然後拍拍我的頭說:阿妹,字要好好寫,書要好好讀。

每逢開學前,外公總會把我放在他自行車前杠上,載著我去置辦新書包,新雨傘,鉛筆盒等一系列學慣用品。考試得了滿分了,外公也會額外的獎賞。當然,其他的表兄妹也是有同樣的待遇的,因為外公是很重視教育的。

外公大多時候是寡言的,不時喜歡小酌幾杯,卻從不見他醉酒。也許跟他坎坷的經歷相關吧。經歷文化大革命那段灰暗的歲月的人,怕是多少都是懷才不遇,抑鬱寡歡的。所幸,外公在回城之後,境遇慢慢好起來,也有兒孫承歡膝下的晚年。我記憶里,我尤其喜歡找外公,看他寫字,看他掛在屋子牆上的字,看他喝茶讀報…… 我想,後來我喜歡書法,喜歡閱讀,應該是有受外公影響的呢。

外公離世那一年,我因為在離家千里以外的地方求學無法在清明節回家祭拜。但我時常會忽然想起與外公相處的種種,心中難免酸澀,眼眶難免發脹;夢裡也常常會看見外公,坐在石桌旁,淺酌小酒,儒雅地笑著,很安詳。

後來的幾年裡,陸續有至親的人離去。悲痛難免,傷懷難免,每每憶起,總會有種深深的惦念。在內心深處,我記住的是他們最好的一面,哪怕歲月流長,也不曾沖淡。又是一年清明至,在心裡遙祝在另一個世界的至親們安好。

清明之所以成為流傳千年的日子,正是因為我們對已逝至親無盡的緬懷;清明時節的紛紛細雨,是因為生者對逝者綿綿的思念,無聲的淚水,才會伴著清風如約而至。清明的雨,隨著憂思的淚,穿越千年,在每年特殊的時刻,總會如約而至。

長按上方,關注我們,一起勇往直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二半子 的精彩文章:

TAG:二半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