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鬼神是什麼?有何意義?孔子這樣說

鬼神是什麼?有何意義?孔子這樣說

鬼神是什麼?有何意義?孔子這樣說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孔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孔子曰:「顓頊,……履時以象天,依鬼神而制義,治氣性以教眾,潔誠以祭祀,巡四海以寧民。」

子曰:「郊社之禮,所以仁鬼神也;禘嘗之禮,所以仁昭穆也;饋奠之禮,所以仁死喪也……鬼神得其享,喪紀得其哀,辯說得其黨,百官得其體,政事得其施。

孔子曰:「夫禮,先王所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列其鬼神,達於喪祭、鄉射、冠昏、朝聘。故聖人以禮示之,則天下國家可得以禮正矣。」

「先王患禮之不達於下,故饗帝於郊,所以定天位也;祀社於國,所以別地利也;禘祖廟,所以本仁也;旅山川,所以儐鬼神也;祭五祀,所以本事也。故宗祝在廟,三公在朝,三老在學,王前巫而後史,卜筮瞽侑,皆在左右,王中心無為也,以守至正。是以禮行於郊,而百神受職;禮行於社,而百貨可極;禮行於祖廟,而孝慈服焉;禮行於五祀,而正法則焉。故郊社、宗廟、五祀,義之修而禮之藏。

「夫禮必本於太一,分而為天地,轉而為陰陽,變而為四時,列而為鬼神。其降曰命,其官於天也,協於分藝,其居於人也曰養:所以講信修睦,而固人之肌膚之會、筋骸之束者;所以養生送死、事鬼神之大端;所以達天道、順人情之大竇。唯聖人為知禮之不可以已也,故破國、喪家、亡人,必先去其禮。

《周易·觀》曰:「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一陰一陽謂之道,陰陽不測謂之神,中華有大本大源大文化,不是宗教的大教化!

即將清明,擇夫子教言,以慎終追遠。本篇涉及中國先祖樸素的生命觀以及宗法禮教制度的源頭,鬼為身歸土,神為魂歸天,人處天地之間,合鬼神而祭之,為人倫教化之始,聖人制定人民信奉的準則,設立遠近宗廟,設置朝事禮、饋食禮,並躬親示範,教導人民追懷遠古,回念本始,上下尊卑都重情相親,從而達到真正的大教化。

《孔子家語·哀公問政》

宰我問於孔子曰:「吾聞鬼神之名,而不知所謂,敢問焉。」孔子曰:「人生有氣有魄。氣者,人之盛也;魄者,鬼之盛也。夫生必死,死必歸土,此謂鬼;魂氣歸天,此謂神,合鬼與神而享之,教之至也。骨肉弊(bì)於下,化為野土,其氣發揚於上者,此神之著也。聖人因物之精,製為之極,明命鬼神,以為民之則,而猶以是為未足也,故築為宮室,設為宗祧(tiāo),春秋祭祀,以別親疏,教民反古復始,不敢忘其所由生也。眾人服自此,聽且速焉。教以二端,二端既立,報以二禮:建設朝事,燔燎羶(shān)薌(xiāng),所以報氣也;薦黍稷,羞肺肝,加以郁鬯(chàng),所以報魄也。此教民修本、反始、崇愛,上下用情,禮之至也。君子反古復始,不忘其所由生,是以致其敬,發其情,竭力從事,不敢不自盡也,此之謂大教。昔者,文王之祭也,事死如事生,思死而不欲生,忌日則必哀,稱諱則如見親,祀之忠也。思之深,如見親之所愛。祭欲見親之顏色者,其唯文王與!《詩》云:『明發不寐,有懷二人。』則文王之謂與!祭之明日,明發不寐,有懷二人,敬而致之,又從而思之。祭之日,樂與哀半,饗之必樂,已至必哀,孝子之情也。文王為能得之矣。」

[白話輔讀]

宰我問孔子說:「我聽說過鬼和神的名稱,卻不知道到底說的是什麼,想請教一下先生。」孔子說:「人生來就有氣有魄,氣是人充盛的外在表現形式;魄是鬼充盛的外在表現形式。人有生就有死,死後必定歸入土中,這就叫做鬼;魂氣歸於天上,這就叫做神。把鬼和神合起來進行祭祀,這是教化的極致。骨肉在地下腐爛,化為田野中的土壤,而它的氣蒸發向上飄揚,這是神的顯著的體現。聖人依據萬物的精氣,制定至高無上的名稱,明確地稱之為鬼神,作為民治信奉的準則。

但是聖人認為這樣做還不夠,所以又建築宮室,設立遠近宗廟,在春秋二季進行祭祀,用以區別遠近親疏的關係,教導人民追懷遠古,回念本始,不敢忘記自己是從哪裡來的。眾人的服從就從這根本的認識開始,而且能夠迅速地聽從教命。用氣和魄的道理教導民眾,把氣和魄尊命為鬼和神兩種名稱的做法確定下來以後,又制定了兩種相應的禮節來祭報氣和魄。設置朝事禮,焚燒牛羊犧牲腸間的脂膏,發出膻味、香味,這是用來祭報氣即神的。然後,舉行饋食禮,獻上黍稷,進上肺肝,再加上香酒,這是用來祭報魄即鬼的。這樣做是為了教導民眾培養根本,回複本原,崇尚仁愛,上下尊卑都重情相親。做到了這些,禮也就達到了極致。君子反思遠古,追懷本始,不忘記自己生命的由來,所以要向祖先表達敬意,抒發感情,竭盡全力去做事,不敢不盡心儘力,這就叫做大教化。

從前周文王進行祭祀的時候,侍奉雙親的神靈就像侍奉在世的父母一樣,思念死者時痛不欲生,每逢父母的忌日必定悲哀,提到父母的名字就如同見到了父母本人,祭祀時的表現可以稱得上忠敬了。祭祀時深切地思念亡親,就好像又見到了父母的嗜好習慣。祭祀時想起父母音容笑貌的大概只有文王了吧。《詩經》上說:『天亮了還睡不著,又想起了父母雙親。』說的就是文王吧。祭祀的第二天,天亮了還睡不著,又想起了父母雙親,享祭時將父母神靈請來,恭敬地獻上祭品,祭祀之後又思念不已。祭祀那天,快樂與悲哀是參半的,享祭亡親自然欣喜,可是亡親神靈來到還要離去,祭祀完畢又陷入悲哀,這是作為孝子的感受。文王能夠做到這一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化傳統 的精彩文章:

一起學《論語》7.12述而篇——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
一起學《論語》7.8述而篇——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TAG:文化傳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