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縱觀戰國時代,你知道秦人是如何「發家致富」的嗎?

縱觀戰國時代,你知道秦人是如何「發家致富」的嗎?

史學界認為,我國黃河和長江流域的一些氏族部落,大約在四五千年以前,就進入了父系氏族社會時期。秦的祖先同夏、商、周的祖先一樣,都是屬於較早地融入華夏族的許多氏族部落中的一個。

秦之祖先生活在我國的東海之濱。《呂氏春秋●音初》記載這樣一個故事:當殷契的母親簡狄還是姑娘的時候,上帝派一隻燕子去看她,簡狄十分見燕喜愛,後來燕子遺下卵就飛走了,從此不再回來。在這個記載中,說這隻探望簡狄的燕子發出「嗌嗌」之聲,「嗌「」與「益」在古代是通用的,秦人的祖先稱為伯益,可能與燕鳴的聲音「嗌嗌」有關係。而在古代我國東部地區的一些部落,正是把燕直呼為「益」或「乙」的。《說文》中有:「乙乙,玄鳥也,齊魯之間謂之乙乙,取其名自呼。」從《左傳》記載中,也可知以玄鳥為圖騰的部落早期可能生活在山東半島的齊魯一帶。這些都說明秦的祖先由對玄鳥的崇拜而自稱為「益」,而且生活在我國古代東方。

在夏王朝建立之前,秦的祖先伯益曾幫助過大禹治水,並為舜馴服鳥獸,舜因此而「賜」秦人「姓嬴氏」。「嬴」姓與秦人對玄鳥的圖騰崇拜有關。玄鳥即為燕,燕、嬴實為同類雙音,燕就是嬴,燕姓即為嬴姓。把祖先崇拜的圖騰名稱作為自己的姓,這是中國姓氏的重要來源之一。

《史記●夏本紀》載:舜死後,禹即位,「舉益,任之政」,禹死時「以天下授益。三年之喪畢,益讓帝禹之子啟,而辟居箕山之陽。禹子啟賢,天下屬意焉。及禹崩,雖授益,益之佐禹日淺,天下未洽。故諸侯皆去益而朝啟……」禹將權力授予益,但益並不勝任,而禹之子啟有賢能,所以諸侯拋棄了益而以啟為共主。

秦人祖先與殷人祖先最早可能同屬一個氏族部落或部落聯盟。因為,殷人與秦人一樣,都是以狩獵、牧畜為主的游牧氏族,殷人在商湯以前頻繁遷徙;殷人和秦人曾經有過共同的圖騰崇拜,都以玄鳥為圖騰;從殷人和秦人的墓制看,兩者有驚人的類似之處,且秦公墓都為諸侯墓形制,區別於殷制天子墓,表明那時等級嚴格,諸侯不敢僭越。在殷商時期,秦人屬於被殷商奴隸主統治馴服的一個氏族部落。由於秦人的祖先與商人的祖先為近族,故秦人同殷人在政治上的關係非常密切。在夏末(公元前17世紀),秦人去夏歸商,發揮自己善駕馭的特長,助殷滅夏立有戰功。夏以後,秦人的祖先始終為殷奴隸主忠心效勞,因「遂世有功,以佐殷國」,《史記》記載「嬴姓多顯,遂為諸侯」,秦不少首領被殷商奴隸主提拔重用,成為殷商的大臣。

《史記●秦本紀》記載:大業娶少典之子,曰女華,女華生大費。大費以「姚姓之玉女」為妻,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實鳥俗氏;二曰若木,實費氏。其玄孫曰費昌。大廉玄孫曰孟戲、中衍。其玄孫曰中潏……生蜚廉。蜚廉生惡來。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紂。中潏之子蜚廉、蜚廉之子惡來都是效忠殷王朝的有名人物,古籍記載了他們助紂為虐的事,如《荀子●成相》:「世之災,妒賢能,蜚廉之政任惡來。」《呂氏春秋●當染》:「殷紂染於崇侯、惡來。」

公元前11世紀,周崛起於西方,一舉滅殷,秦人成為周人的奴隸。當殷商被周人滅亡之際,秦的首領也同殷紂王一起被殺。《史記●秦本紀》曰:「周武王之伐紂,並殺惡來。」惡來之父也為殷人殉葬,史記說:「是時蜚廉為紂石北方,還,無所報,為壇霍太山而報,得石棺,銘曰:帝令處父不與殷亂,賜爾石棺以華氏。死,遂葬於霍太山。」

周初,武王死後,成王即位,商紂的兒子武庚發動大規模叛亂,被周公旦平定,參與叛亂的秦人被遷往各地。一部分遷往黃淮流域,這些嬴姓氏族後來在那裡建立了一些小國,到春秋時有的還存在。一部分則被遷往西方,原來在殷商西陲的一部分秦人祖先,因西周佔據了殷人統治區,已被趕向更遠的西周邊陲。這時又有被從東方遷來的部分嬴姓氏族,兩部分加起來,就成為最大一支嬴姓氏族。他們被西周統治者趕向遙遠荒涼的黃土高原。直到周穆王時代,秦的一些首領才成為周奴隸主的高級奴隸,如為其趕車、養馬。隨著周王室地位的衰落,秦的地位和作用開始凸顯,後被周孝王封為「附庸」,並允許在秦地(甘肅清水秦亭附近)建築城邑,封秦仲為大夫,為周王室抗擊西戎,從此嬴秦真正登上了歷史舞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漢朝 的精彩文章:

出身名門的「布衣皇后」,為什麼被人稱為中國歷代賢后楷模?
穿在身上的禮儀制度

TAG:漢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