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棗莊人為什麼不吃魚頭

棗莊人為什麼不吃魚頭

棗莊有著悠久的歷史,飲食文化更是以辣著稱,菜樣繁多,令人回味無窮,但是老棗莊人從來不吃魚頭,至於為什麼不吃,這要從一個人說起了。

紅燒鯉魚

魯班(公元前507年——公元前444年),春秋時期魯國人,姬姓,公輸氏,名班,人稱公輸盤、公輸般、班輸,尊稱公輸子,又稱魯盤或者魯般,慣稱「魯班」 。魯班的名字實際上已經成為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象徵。2400多年來,人們把古代勞動人民的集體創造和發明也都集中到他的身上。因此,有關他的發明和創造的故事,實際上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創造的故事。魯班的名字實際上已經成為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象徵。

魯班

中國古代的建築技術,正史很少記載,多是歷代匠師以口授和鈔本形式薪火相傳。由匠師自己編著的專書甚少。宋初木工喻皓曾作《木經》,但早已失傳,只有少量片斷保存在沈括的《夢溪筆談》里。惟獨明代的《魯班經》是流傳至今的一部民間木工工行業的專用書,現有幾種版本,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這部書的的前身,是寧波天一閣所藏的明中葉(約當成化、弘治間,1465年~1505年》的《魯班營造法式》,現已殘缺不全。它的特點是在內容上只限於建築,如一般房舍、樓閣、鐘樓、寶塔、畜廄等,不包括傢具、農具等。編排順序比較合乎邏輯,先論述定水平垂直的工具,一般房合的地盤樣及剖面梁架,然後是特種類型建築和建築細部,如駝峰、垂魚等。另外,插圖較多,與文字部分互為補充,且保存了許多宋元時期手法。天一閣本之後一百多年的萬曆本,更名《魯班經匠家鏡》。內容和編排有較大的改動,但缺前面二十一頁篇幅。稍晚,根據萬曆本翻刻的的明末(崇禎)本,首尾完整,可以看到本書全貌。之後的翻刻本,都是從萬曆本或崇禎本衍出。《魯班經》的主要流布範圍,大致在安徽、江蘇、浙江、福建、廣東一帶。現存的《魯班營造正式》和各種《魯班 經》的版本,多為這一地區刊印。這一地區的明清民間本構建築以及木 裝修、傢具,保存了許多與《魯班經》的記載吻合或相近的實物,證明 它流傳範圍之廣,以及在工程實踐中的規範作用。另外明清時一些文人著書,書名冠以「魯班」兩個字。例如《魯般營造正式》,現存寧波天一閣,為唯一殘本,書名中為「魯般」,還有《匠家鏡魯班經》、《新刻京板工師鏤刻正式魯班經匠家鏡》、《魯班經》等。後三書名是一本書,現存最早的版本為明末萬曆版《魯班經匠家鏡》,在北京故宮博物院。明代版本還有其後的崇禎版,原來保存在北京圖書館和南京圖書館,不過南京圖書館的藏本最遲在2002年已經丟失。其它均為清代和民國的傳本了。

魯班經

魯班老家就是棗莊的,魯班在棗莊人心中的地位非常之高,棗莊有句老話叫做「吃魚不吃頭,聖祖心中留」,因為「魯」 字,上半部分是「魚」字,不吃魚頭就是不吃魯頭。表達了老百姓對魯班聖祖的尊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煤城往事 的精彩文章:

棗莊學院九龍山上的「佛道之爭」

TAG:煤城往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