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趙構殺了岳飛,為什麼金國反而不進攻了

趙構殺了岳飛,為什麼金國反而不進攻了

而知而行歷史問答達人

金國不是沒進攻,而是沒打過宋朝。

岳飛被冤殺於1142年,自靖康之變起,宋金雙方已經開戰15年了。

宋朝實際上是休剋死亡的,被金軍成功實施了斬首戰術。雖然首都淪陷,二帝北狩,但是宋朝的軍事實力和經濟實力的基本盤還在。宋軍以江南以根據地,逐步恢復軍事和經濟,終於穩固了前線,湧現了以岳飛為首的中興四名將,軍隊戰鬥力得到很大的提升。在很多戰場上,宋軍的表現都可圈可點。比如韓世忠的以8000水軍圍困金軍「黃天盪大捷」,比如岳飛收復襄陽六郡等等。

與此同時,金軍的戰鬥力在急劇下滑。金兵人少,完顏阿骨打初起兵時只有1500騎兵,後來籠絡了很多渤海人也只勉強湊夠了不到1萬人的軍隊。這期間,金國的軍隊,屬於特種部隊,單兵作戰實力超群。因為人少,對後勤的壓力也不是很大。軍隊行動迅速,戰略機動性很強——北宋被打懵,就與此有關。

(特種兵:金兀朮)

滅亡了遼國後,金人簽發了契丹人從軍,軍隊人數開始變多了。後來金人又佔領了河北、山西等地,佔領的地區更大,就需要更多的人來駐防,軍隊人數開始大量擴張,開始逐漸向中原傳統的義務兵役制(拉壯丁)轉型。岳飛曾在太湖一帶擊敗過南侵的金兵,捉到了24名野女真,800名漢兒。宋高宗將24名女真人砍頭祭奠宗廟,800名漢兒各打了五十軍棍,然後放生了。這就可以看出來金軍隊伍的組成了。

岳飛進軍汴京,在朱仙鎮大破金兀朮的「鐵浮屠」,以致於以後數年間,金軍精銳不能恢復。金兀朮依賴的,也就只有15000人左右的重甲騎兵。其中有3000名「鐵浮屠」。

朱仙鎮大捷前,金兀朮就曾哀嘆:以往我們無往不利,宋朝軍隊聞風而逃。現在我們士兵戰鬥力越來越差,而宋軍的戰鬥力卻越來越強——所幸,南朝未知也!

1135年-1147年,金國南線戰事稍微輕鬆時,蒙古人也時常侵略金國北境,對金國的都城——上京產生了很大的威脅。因此金國的精銳主力都調往北疆,圍剿蒙古。在南線,金人就立了偽齊來應對宋軍的反擊。後來偽齊的戰鬥力實在不像話,金軍才又來到南線。此時,金人已經南北兩線作戰了。

(偽齊皇帝——劉豫)

所以,此時的國際形勢,實際上是對宋軍有利的。宋軍及時開展了北伐,也一度取得了不錯的戰果,尤其是岳飛,在朱仙鎮取得了擊破「鐵浮屠」的戰績。在此之前,宋軍有歌謠:

金有粘沒喝,我有宗留守;彼有金兀朮,我有岳爺爺;金有狼牙棒。我有天靈蓋!

對金軍「鐵浮屠」毫無辦法的宋軍,擊破了金人「鐵浮屠」不可戰勝的神話。

宋軍的戰鬥力此時,是超過了金軍的。

不過,長期以來的敗戰,以及宮廷政治的陰謀,讓建炎年間的北伐,功虧一簣。中原父老拉著岳飛的馬,請求留下。岳飛說:

十年之功,毀於一旦。

話本還曾有十二道金牌催促岳飛班師的橋段,更顯悲情。

經此一戰,金軍已知宋軍實力,短期內宋軍戰力已不可輕易戰勝,金軍頓消亡宋之念。金軍借用十多年形成的軍事威懾,逼迫宋朝冤殺了岳飛。

岳飛雖然去世了,但是岳家軍還在。中興四大名將,除了岳飛,還有其他三人健在。宋軍的實力沒有受到多大打擊,只是主戰派遭到了打擊。

(主戰派:岳飛)

此後,金國開始逐漸向傳統的中原王朝轉型,軍隊人數膨脹,注重農耕。而此時南宋,正是宋孝宗當朝,南宋的實力有所增長,孝宗有北伐恢復之志,但是結果卻是慘敗,此後孝宗朝再也沒有北伐之舉動了。金國與南宋的實力變得旗鼓相當,形成了對峙局面。

金國在經過了慘烈的皇族政變後,進入了金世宗時期,經濟、軍事、文化開始逐步恢復和發展,儼然成為了中原傳統王朝。南宋此時也在孟拱、王堅等名將的主持下,完善了四川、襄陽、淮南三個防禦體系。

所以,並非是金人不南侵,而是金人的實力不濟,而宋朝又有足夠的實力可以自保。岳飛存在,宋軍的北伐恢復之功會更盛;岳飛被冤殺,宋軍自保也綽綽有餘。可見,當時的南宋君臣,是把一手好牌給打爛了。

或者,對於當時的南宋朝廷而言,自保有餘,即是達到的最好的戰略目標了。

忠肝義膽岳老三文化問答達人

岳飛在前線頻頻告捷之時,被趙構以「十二道金牌」催回,後來被投降派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害死,舉國同殤,而秦檜此舉更是讓天下老百姓憤恨不已。

但是,岳飛死後金國並沒有趁機滅了大宋,原因何在?


第一,大宋還有很多優秀的將領!

雖然岳飛死了以後,金國少了很大的一個阻礙,同時大宋少了一個對金國的主力戰將,也不能不說是大宋的一個損失。但是相比而言,大宋的人才儲備還是很有深度,還有很多優秀的將領,能夠抵抗金國的入侵。

像南宋「中興四將」除了岳飛還有韓世忠,劉光世,張俊,以及劉琪,孟宏等等,特別是老將韓世忠更是老當益壯,奔走在抗金的一線,這些優秀的將領也傳承了岳飛的精神,精忠報國,抵擋了金國的南下威脅!

在岳飛死去不到20年,完顏亮大舉南侵,被虞允文直接打退,最後發生兵變,完顏亮也在兵變中被殺。


第二,金國和南宋簽訂了和平協議!

紹興十一年十一月,南宋和金國簽訂的《紹興和議》,這個「投降條約」的簽訂也是建立岳飛在前線多次告捷的基礎上,但協議是在岳飛被害以後,秦檜一力堅持下才得以生效!

協議規定:宋金兩國以淮水-大散關為界,大宋割讓被岳飛收復的唐州、鄧州以及商州、秦州的大半,每年向金進貢白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

這樣導致金國和大宋南北對峙,結束長達十餘年的戰爭狀態,宋金兩國維持了將近20年的和平。但這也讓大宋更加偏安一隅,委曲求全,逐步磨滅了收復北方的雄心壯志。


第三,雙方戰爭金國主力也損失慘重!

公元1140年,金國撕毀合約,金兀朮分兵四路大舉進犯,與岳飛在郾城遭遇,爆發「郾城之戰」,岳飛大敗金兀朮。

此戰異常兇險煎熬,金兀朮發動發動精銳騎兵一萬五千多騎,後續十多萬陸續開來。雙方鏖戰。此戰岳家軍猛將楊再興勇猛異常,遍體鱗傷仍戰鬥不止。

《宋史.楊再興傳》記載: 「飛敗金人於郾城,兀朮怒,合龍虎大王、蓋天大王及韓常兵逼之。飛遣子云當敵,鏖戰數十合,敵不支。再興以單騎入其軍,擒兀朮不獲,手殺數百人而還。」

而後,金兀朮使出絕招,催動「拐子馬」和掛「重鎧全裝」的「鐵浮圖」軍投入戰鬥,隨後,岳飛命令士兵只砍馬腿,大破「鐵浮圖」,殺的金兵屍橫片野,讓金兀朮的精銳騎兵部隊元氣大傷,長久都難以恢復元氣,這給金國沉重打擊,讓金國多年都沒有緩過神。

第四,金國還沒有滅亡宋國的國力!

其實岳飛沒死之前,南宋比金國稍弱,但在岳飛被害以後,軍事實力雙方差不多,畢竟岳飛大挫了金國的元氣,而經濟實力就完全一邊倒,大宋強太多,不缺錢。

所以在後來的「采石磯一戰」,虞允文大破完顏亮,讓金軍再也沒有南侵的實力了。

大宋失去了岳飛,更多的是失去了「恢復河山」的志氣,再也沒有北伐的想法和行動,而失去岳飛,大宋還有偏安一隅的實力,所以,金國並沒有大肆進犯!

堅持原創,我是忠肝義膽岳老三,歡迎關注!

阿慶還是阿慶塔里木油田分公司運行主管

南宋中興四大將中吳階、張俊、韓世忠以及岳飛四人,其中唯有岳飛始終堅持主戰思路,攻打朱仙鎮一役最開始也是岳飛發起,然後吳階張俊等積極響應。但是由於南宋皇帝和秦檜主和,秦檜設計殺害了岳飛。

但是這次戰役的發起,也打的金兀朮心膽俱裂,金兀朮更是連著老婆孩子帶著家財萬貫都往老家開搬了。可見其對於南宋此時的畏懼。這也是金未在岳飛死後再攻擊南宋的理由之一。

另外,根據毛主席他老人家的理論,持久戰之後,強的被削弱了,弱的被打強了。南宋部隊一直缺發對抗強大金國的戰鬥力,但是經過反覆的戰鬥之後,此時的南宋主力對於金國部隊已經有了抗性,之前太平盛世下衰落的禁軍戰鬥力大幅提升。而金國部隊經過多年的消耗,本身自己的主力因為畢竟人少逐漸衰退,更多的靠的是從東北過來的附庸軍自己偽齊政權的部隊。東北附庸軍更在意能不能跟著搶東西,戰事不利跑的更快,偽齊戰鬥力更加不值一提。所以金國戰鬥力在衰退,此時雙方逐漸達到平衡。金國很難輕易發動戰爭。

另外,蒙古人此時開始在金國北部形成威脅。成吉思汗逐步統一蒙古各部,造成金國對蒙古的統治喪失,也失去了這裡的兵員馬匹。金國對西夏採取對抗的態度,導致西夏也在尋找機會攻擊金國,金國三面樹敵,越發在這時無力攻打南宋。

湘中明珠Zxp文化問答達人

當時金宋的實力對比是金強宋弱,北伐是不現實的,即使岳飛不死也註定會徒勞無功。但憑藉長江天險,趙構守住南宋半壁江山還是有把握的。而且金國軍隊不適應在山川縱橫河流密布的南方作戰,所以在雙方都無力進攻的情況下達成了和平,這和所謂的協定是沒有關係的。戰爭從來都是靠實力說話的,協定也只能約束弱勢的一方!如果岳飛的死給了金國機會,相信他們是不會客氣的。

說句不該說的話,我認為岳飛的死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是有利於鞏固江防的,岳家軍的防區在今天的江西安徴一帶,戰略位置十分重要,而岳飛熱衷北伐,經常擅離防區北上游擊,導致防務空虛,出現漏洞,影響了趙構的整體戰略部署,給南宋政權造成了一定危險因素,這應該也是殺他的原因之一吧!

還有就是,我一直認為軍人是應該以服成命令為天職,小局服務大局,不管多漂亮的口號都不能成為擅離防區的借口,把陣地戰打成運動戰也是可以理解為避實就虛的機會主義的!所以,岳飛之後江防其實比以前更穩固了!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萌萌媽媽E

隨著以岳飛韓世忠為代表的抗金戰爭所成長起來的新興軍事力量的崛起,宋金戰爭的形勢已經發生了根本的改觀,軍隊的戰爭潛力彼消此長。 因為在抗金力量的打擊下,金國的軍事力量已經被削弱,國力嚴重下降 。

在金軍剛滅亡北宋的時候(公元1127年前後),當時的金國統帥完顏宗翰(粘罕)、完顏宗望(斡離不)等手下名將雲集,像完顏活女、拔離速、銀可術、闍母、婁室、撻懶等,其中,完顏活女曾擊敗並陣斬北宋名將种師中,拔離速擊敗姚古,闍母、婁室等曾攻佔陝西,他們無一不是能征善戰,並且都是女真本族的宿將。但是到了公元1140年前後,金國統帥完顏宗弼(兀朮)卻讓李成、孔彥舟、徐文之流當上了分路大將軍。須知,李成、孔彥舟等人本來都是宋朝的軍匪流寇,在亂世中到處燒殺搶劫、擄掠百姓、姦淫婦女,卻被各路宋軍接連擊敗,於是他們只好投靠偽齊和金國,成了金人南侵的漢奸走狗幫凶。但是到如今,一向依靠女真完顏氏皇族帶兵打仗的堂堂大金國居然以這些戰鬥力差勁的漢奸流寇為寶,讓他們當上了分路大將軍,這實在讓人感到驚奇!很顯然,當時的金國不僅兵老氣衰,而且缺乏良將,皇族諸名將皆亡故殆盡,僅靠金兀朮獨自維持。

南宋紹興十年(金國天眷三年)前後,在南方金國接連敗給南宋,在北方金國面臨蒙古的威脅,在西邊金國遭到西夏的攻擊,在東北金國遭到高麗國的抵抗。窮兵黷武的金國當時腹背受敵,四面楚歌。 當時被女真人扣留在金國的宋使洪皓就很清楚。洪皓曾在給南宋朝廷的密信中指出金國正被蒙古所困擾,「彼方困於蒙古」 (《三朝北盟會編》卷221《洪皓行狀》;

經過幾十年的頻繁戰爭消耗,曾經驍勇善戰的女真兵所剩無幾,而女真本民族的人口本來就比較少,於是金國女真統治者們不得不從契丹人、渤海人、奚人和漢人中徵調大量兵員補充。但是,由異族人拼湊而成的軍隊不僅戰鬥力比不上女真兵,而且對金國的忠誠度也沒有保證,金國將領甚至還要帶著女真兵去「押解」那些「剃頭簽軍」上陣。更難以讓金國女真人放心的則是,一旦金國軍隊作戰失利,由深受女真人壓迫而被強征入伍的那些異族人拼湊而成的「剃頭簽軍」不僅有可能臨陣脫逃,而且還有可能會臨陣倒戈。

在當時的情況下,投降金國的漢人將領紛紛「歸正」。 自金國、偽齊投奔南宋的「歸正人」絡繹不絕,既有投奔岳家軍的,也有投奔駐屯其他地區的宋軍的。此外,還有兩萬偽齊軍隊在歸德府 一帶起義,武裝反抗金國女真人的統治(《金史》卷128《張奕傳》)。 金國鎮汝軍知軍、馬軍統制胡清率領一千一百零八人起義歸宋,南下投奔岳家軍,岳飛予以熱情接待,並任命胡清為選鋒軍副統制《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122)。此外,金國統制王鎮、統領崔慶、將官李覲,以及華旺、孟皋等人,也先後率軍投歸岳飛。前偽齊河南府尹孟邦傑,也起兵反金,處死永安軍的知軍,然後率軍南下歸降岳飛(《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117)。如果岳飛北伐能夠順利的進行,以漢人為主的簽軍將面臨土崩瓦解,這樣既瓦解了敵人,也壯大了自己。

而作為金國主帥的金兀朮在對宋戰爭中多數時間也是敗多勝少。

例如,1129年他在明州城下和太湖之畔,分別敗於張浚和陳思恭之手,還差點被陳思恭俘獲;同年鎮江之戰,他又慘敗於韓世忠旗下,尤其是韓世忠率軍將兀朮圍困在黃天盪達四十八天之久, 幾乎使他不能北返(李心傳撰、徐規點校《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甲集卷19)。這一切都大大地打擊了兀朮的囂張氣焰,嚴重地削弱了金軍士氣。

特別是1130年以後,兀朮在對宋戰爭中屢屢敗北。首先是1130年南宋名將張浚、劉琦、吳玠等五路兵馬又與兀朮戰於富平.兀朮一開始就陷入宋軍的重重包圍之中,雖然通過奮勇拼殺,他最終取得了富平之戰的勝利,但是金軍卻為此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可謂名勝實敗;同年他又在靜安敗於岳飛之手。再就是1131年和尚原之戰,金軍被宋將吳玠打得落花流水,連作為主帥的兀朮也「中流矢二,僅以身免」(《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甲集卷19,449頁),以至於他狼狽不堪地「亟剃其須髯遁歸」,才免於被擒(《宋史·張浚傳》301頁)。同年,金軍在仙人關再次被吳玠打敗,兀朮「幾為吳玠所殺,賴韓常援而出之,常被南軍射損左目」(《大金國志校證》卷8《太宗文烈皇帝六》,127頁)。之後,完顏兀朮在與宋軍交鋒中也是敗多勝少,特別是1140年的順昌之戰,兀朮在與劉錡的交戰中敗得更慘,幾乎全軍覆沒。伐宋的慘重代價和嚴重挫折,使兀朮開始認識到滅宋的困難和不切實際。面對低落的士氣和一敗再敗的局面,他也產生了畏難情緒。

據《大金國志》卷6《太宗文烈皇帝四》記載,兀朮「自江南回,初至江北,每遇親識,必相持泣下,訴以過江艱危,幾不免」;當撻攋再次約他南伐時,「兀朮皇恐,推避不肯從之」。接著宗翰又提出伐宋的建議,此時兀朮卻說:「江南卑濕,今士馬困憊,糧儲未豐足,恐無成功。」(《金史·劉豫傳》,1761頁)。

岳飛率師北伐,順利攻下了伊、洛、商、虢等州,兩河人民奔走相告,各地義軍紛紛響應 。 《宋史》記載:飛遣梁興等布德意,招結兩河豪傑,山砦韋銓、孫謀等斂兵固堡,以待王師,李通、胡清、李寶、李興、張恩、孫琪等舉眾來歸。金人動息,山川險要,一時皆得其實。盡磁、相、開德、澤、潞、晉、絳、汾、隰之境,皆期日興兵,與官軍會。其所揭旗以「岳」為號,父老百姓爭挽車牽牛,載糗糧以饋義軍,頂盆焚香迎候者,充滿道路。

岳飛北伐之時,黃河以北的各地抗金義軍趁機揭竿而起,並形成了燎原之勢。在京東、京西路,岳家軍的忠義統制都接連取得重要勝利,並攻克佔領了如永安軍、南城軍等地;在黃河以北的河東路,忠義軍攻佔了十一州軍;在黃河以北的河北路,眾多州縣的民眾起義。

雖然《宋史》中僅記載了北方義軍攻佔慶源府,但據《金史》記載可知,當時河北路的重鎮大名府也已經被忠義軍攻佔。在東京開封府衰落之後,北京大名府已成為北方第一大城,金兵的重要後勤基地,連這樣的基地都丟了,充分說明金國已經開始喪失對其屬地的控制力,金國已經漸漸日暮途窮的事實,以及北方抗金義軍出色的作戰能力。《宋史》 記載:自燕以南,金號令不行,兀朮欲簽軍以抗飛,河北無一人從者。乃嘆曰:「自我起北方以來,未有如今日之挫衄。」

在與岳飛的較量中,金兀朮又在郾城、穎昌、朱仙鎮大敗。特別他的重甲騎兵部隊「鐵浮屠」被岳家軍擊敗,兀朮眼看大勢已去,他狼狽不堪的逃回汴京。

吃了大虧的兀朮大慟曰:「自海上起兵,皆以此勝,今已矣!」

岳飛在向高宗遞送的奏摺中寫道:「金人銳氣沮喪,盡棄輜重,疾走渡河,豪傑向風,士卒用命,時不再來,機難輕失。」

收復故土人心所向,而金軍內部此時也發生了動搖!金國大帥烏陵思謀性格桀黠,在此期間也不能控制他的麾下官兵驚恐不安的情緒,只好對下屬說:「你們不要輕舉妄動,等到岳家軍攻來時我立即帶你們投降。」金統制王鎮、統領崔慶、將官李覬崔虎華旺等人皆率所部投降岳家軍,甚至禁衛龍虎大的下屬忔查千戶這麼勇猛的人,都秘密的接受了岳飛的旗榜,從北方來向岳飛投降。金國將軍韓常也曾想帶領他的五萬兵馬內附。

由此可見,戰爭的轉折點已經到來!兀朮由不可一世的驕橫變成了泄氣的皮球。

《金史》記載,金 兀朮臨終時,在「臨終遺行府四帥書」中說:「讓我非常擔心的是,南宋近年來軍隊的戰鬥力非常強勢和銳利,已經有信心和我們決戰,聽說韓、張、岳、楊之間因為不和氣而不能協同做戰,這真是我大金朝的幸運。我因病危在旦夕,雖然還有爭戰的心情,可是現在命快要沒了,因此把遺言告訴爾等:「我死後,南宋要是撕毀和議盟約,招集賢能之士集中兵力,大舉進攻北國,乘勢憾動中原人的愛國熱情,收復故土則易如反掌,不難做到。」從中不難看出,金兀朮在一敗再敗的情況下認清了對手的實力 ,認識到「昔我強彼弱,今我弱彼強」 。

從中可以看出力量反轉的戰機出現了, 紹興十一年,曾被岳家軍扁得滿地找牙的金軍再次進犯淮西之時,就連宋高宗都頗不以為然地說:「中外議論紛然,以敵逼江為憂,殊不知今日之勢與建炎不同。建炎之間,我軍皆退保江南。杜充書生,遣偏將輕與敵戰,故敵得乘間猖撅。今韓世忠屯淮東,劉錡屯淮西,岳飛屯上流,張俊方自建康進兵,前渡江窺敵,則我兵皆乘其後。今虛鎮江一路,以檄呼敵渡江,亦不敢來」。(《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139)

此時金國 滅宋的雄心已消失殆盡。於是金兀朮便審時度勢,由主戰而轉向主和,但他絕不是為了和平,而是休養生息養精蓄銳, 為金國獲取了戰略緩衝期, 待到恢復元氣後再消滅南宋!1148年兀朮臨終時,在「臨終遺行府四帥書」中披露:「……十五年後,南軍衰老,縱用賢智,亦無驅使,無慮者三也。俟其失望,人心離怨,軍勢隳墮,然後觀其舉措,此際汝宜一心選用精騎.備具水陸,謀用才略,取江南如拾芥,何為難耶?爾等切記吾囑」。(《三朝北盟會編》[丁]炎興下帙115引李大諒《征蒙記》,225頁)。 可見南宋的議和政策正中了金國的圈套! 高宗的政治智商比金兀朮低得不是一星半點,被人家賣了還在為人家數錢! 而金國在議和的附加條件中指明必須殺掉心頭大患的岳飛!《宋史·秦檜傳》〈兀朮遺檜書〉載:「『汝朝夕以和請,而岳飛方為河北圖,必殺飛,始可和』。檜亦以飛不死,終梗和議,己必及禍,故力謀殺之」。(秦檜做為金國內應,執行金國主子「殺岳換和平」的指令,陷害岳飛,假傳聖旨謀殺岳飛,這是岳飛之死的真正原因。) 高宗用自毀長城的代價換回了暫短的虛假和平。

紹興十一年達成的第二次宋金和議,金國明確要求南宋不得罷免秦檜的相位。 根據第二次紹興和議,南宋要對金國稱臣,每年要向金國進貢幾十萬兩白銀與幾十萬匹綢緞,還要割讓大片國土。 南宋學者呂中曾言: 「向者戰敗而求和,今則戰勝而求和矣;向者戰敗而棄地,今則戰勝而棄地矣! 向者戰敗而使命之費猶有限,今歲幣銀、帛各二十萬兩、匹,而賀禮又有金器千兩、銀器萬兩、錦帛千匹矣!岳飛復唐、鄧、陳、蔡,張俊復亳、宿,韓世忠復海州,吳璘復商、秦,吳玠復方山、和尚原,皆間關百戰而後得,今吾不能有其地,反盡割於虜,聽其分畫矣 」 !

議和的結果,南宋的國計民生遭到空前的破壞, 胡銓傳卷6記載:「自檜當國二十年間,竭民膏血以餌犬羊,迄今府庫無旬月之儲,千村萬落生理蕭然。」 「贓吏恣橫,百姓愈困。」(參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169)。 「自檜再相,密諭諸路暗增民稅七八」,並令各地,「間乞減免,理宜禁絕」,於是「民力重困,餓死者眾,皆檜之為也。」(《文獻通考》卷5) 就是說,為了向金國繳納歲幣,秦檜把沉重的經濟負擔壓在了南宋百姓身上,造成了民不聊生的景象,這就是檜粉們所謂議和後的「和平繁榮」景象。

紹興和議後,做為金國的內應,秦檜配合金國變本加厲的破壞南宋的國防力量。據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189 記載:「(秦檜)其任將帥,必選駑才」,而駑才將帥「不治兵而治財,刻剝之政行,而附摩之恩絕,市井之習成,而訓練之法壞。二十年間,披堅執銳之士化為行商坐賈者不知其幾」。 (《朱文公文集》卷75《戊午讜議序》)記載: 對於戰備之事,卻是「士馬銷亡不問,干戈頓弊而不修」,使得那些「士大夫豢養於錢塘湖山歌舞之娛,無復故都黍離麥秀之嘆」,「此檜之罪,所為上通於夭,而不可贖也!」 經過二十年的文恬武嬉偏安淫樂之後,南宋的國防力量大為削弱,以至於1162年完顏亮南侵時,南宋派李寶率水軍出海北上,還要靠收繳高宗寵信的御醫王繼先的財產和船隻來湊軍費。 根據《三朝北盟會編》記載:「紹興三十一年,北虜犯邊,連年大舉,上(指宋高宗趙構)思曰:「岳飛若在,虜軍豈容至此。」聽說金主完顏亮率大軍氣勢洶洶地撲來,宋高宗趙構馬上嚇得尿褲子,趕緊備船,準備逃亡海上。多虧了臨危不懼的愛國文臣虞允文指揮宋軍殘部憑藉長江天險據守,加上金國後來發生內訌,南宋總算又逃過一場劫難。

《宋史 高宗本紀》結尾對宋高宗的評價:「 其始惑於汪、黃,其終制於奸檜,恬墮猥懦,坐失事機。甚而趙鼎、張浚相繼竄斥,岳飛父子竟死於大功垂成之秋。一時有志之士,為之扼腕切齒。帝方偷安忍恥,匿怨忘親,卒不免於來世之誚,悲夫!」

黑瞳的的故事

以人為歷史主線的歷史觀是錯誤的。

很多人都以為歷史是英雄決定的,或者被某個人決定的。

其實一個歷史結果是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各各方面綜合角力的結果。

一個人或者一個歷史事件,是由一個系統決定的。

貌似是一個人改變了歷史,其實不是的,其實是為了便於理解歷史,而把歷史膚淺化,簡單化。

為什麼在岳飛死後,金國沒有南下滅宋,有以下幾個理由。

第一金國與南宋的戰爭,是一個集團與一個集團的鬥爭,南宋集團領導人是趙構,而不是岳飛,而且軍事領導人也不是岳飛,岳飛只是南宋軍隊的一部分。

第二戰爭是政治的繼續,戰爭是需要政治,外交,經濟配合的,沒有趙構領導的南宋統治階層的支持,岳飛是無力北伐的、

第三其實,到了岳飛被殺之前那個時期,再進行戰爭也只是互相消耗,打下去兩敗俱傷,南宋無力北上,在中原與草原騎兵對戰贏面較小。金國也無力南下,在水網地帶,金兵也不是南宋的對手。

議和是雙方必然的選擇。

第四趙構是這個國家的領導人,不會因抗金而殺岳飛。極大的可能是岳飛捲入了趙構的選擇繼承人的政爭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給自己一刀 的精彩文章:

再到山西商南漫川關尋宗
樂娶千枝花意鬧 喜得苗條詩七首

TAG:給自己一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