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菩薩法相千變化,大慈大悲渡眾生

菩薩法相千變化,大慈大悲渡眾生

觀世音菩薩(攝影:慧德)

行步輕盈,梳裝濟楚。

示大慈悲,救眾生苦。

智眼堪憐盡不明,只道籃中賣錦鱗。

籃里清風,手頭生活。

要將魚目換明珠,豈是慈悲菩薩。

有智慧人,不消一札。

——宋?釋祖欽《魚籃婦贊二首》

佛教供奉的菩薩中,知名度最高的要數美名遠揚的觀世音了。在觀音俗世文化中,有本《魚籃寶卷》中有一個這樣版本的提籃觀音故事:

據說在宋代,金沙灘村有幾戶人家。他們以打獵、捕魚、屠宰與偷盜維生,不相信有神靈,也不尊敬父母,做盡惡事。

突然有一天,村裡出現了一位賣魚的妙齡女子。這個消息很快便轟動了全村。當地一個姓馬的惡人,生平冷酷無情,卻被女子吸引,誓要抱得美人歸。而女子發願要嫁給一位能夠熟誦《妙法蓮華經》並且吃素行善的人。

慈眉善目(攝影:印祥)

女子把魚放在籃子里,魚下面便放著這部經書。馬郎最終背得經書,妙齡女子也答應了婚事。女子卻在婚禮當天突發重病。在勸告大眾持誦這部經,繼續吃素、行善後,她便去世了。

馬郎請人畫了這女子的像,奉祀在家中。白天在畫前誦經,晚上則虔誠禮拜,從此改過自新。三年過去了,由於馬郎的「弘法利生」,這個村莊成了善地。

這賣魚的提籃女子便是觀世音菩薩為了引導大眾向善而在人間變幻的身份。

慈悲濟世(攝影:陳安全)

菩薩慈悲幻法相

據《楞嚴經》記載,觀世音菩薩為了適應不同根性、類別的眾生,可化現三十二種身份。如:佛身、獨覺身、緣覺身、聲聞身、梵王身、帝釋身、自在天身、童男身、童女身等。

《法華經·普門品》所舉的觀世音菩薩的三十三身,與《楞嚴經》三十二身大致相同。三十二及三十三都不是定數,實則應化無量。

這三十三種化身又是站卧坐皆有,或動或靜。據《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記載,觀音菩薩要普度眾生、超脫世人,於是長出千手千眼,尋聲救苦,做到千處有求千處應。

百丈崖觀音菩薩壁畫(攝影:杜向偉)

觀音無相無男女

現今,我們看到的觀世音菩薩,多作女相。其實,在早期,觀音多作男相。觀音的形象在流傳過程中,受到宗教、社會審美和價值、以及環境人文等因素的影響,所以觀音形象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有所變化。

《華嚴經》中說:「勇猛丈夫觀自在」。甘肅敦煌莫高窟的壁畫和南北朝時的雕像,觀音皆作男身。在我國唐朝以前觀世音的像都屬於男相,印度的觀世音菩薩也屬男像。

一直到了唐朝,特別是武則天時期,由於女性的地位越來越高,信佛的女性越來越多,在這一政治家藝術家的女皇的影響下,觀音像就演變成了一尊女神,而且體態婀娜多姿、美麗大方。這也符合當時唐人的審美觀。

送子觀音(攝影:慧德)

在敦煌所發現的菩薩塑像中,學者們注意到年齡增大的現象。敦煌學學者史葦湘解釋:

從十六國到元代,無論繪與塑,有一個顯著的特徵,就是年齡表現次第增長。從北魏到北周大多以純潔、稚嫩的童女來表現菩薩的天真無邪;到了隋唐逐漸成熟起來,表現為豐滿圓潤,婷婷玉立,顧盼多姿。使觀音菩薩一詞在社會上成為妙齡少女的代稱;到了宋元,逐漸變成一個沉著練達的婦女形象,特別是披帽觀音的出現,使這位菩薩漸入老境;到了明清,民間甚至稱她為「觀音老母」。

而白衣觀世音、高王觀世音、送子觀世音、魚籃觀世音都是觀音菩薩在流傳千年的故事中不同的形象。

觀世音菩薩的化身無數,都是不可取不可得的幻化假相。據《楞嚴經妙心疏》記載,以為觀世音菩薩是男是女都是錯誤的,觀世音菩薩的真像是寂滅的無相之像,而能現一切相。《金剛經》也說:如來具三十二相,其實"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同樣地,若能見諸相非相,也即是見觀世音菩薩。

救苦救難(攝影:慧德)

觀音聖誕拜觀音

今天是農曆二月十九,是觀世音菩薩的誕辰。觀世音菩薩以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形象被人們所熟知。

太虛大師認為:因為觀世音菩薩有般若的智慧,洞徹世間「五蘊皆空 」的真實相,而達到"觀自在"境界,所以能救苦救難。

千手觀音(攝影:妙雪)

每逢觀世音菩薩紀念日,信眾多前往觀音殿敬香,頂禮膜拜。據《金陵歲時記》載:「善男信女於此三月茹素,曰觀音齋。」

各大寺院也會比平時更早開啟寺院大門,舉行觀音菩薩紀念活動,迎接來寺進香祈福、紀念觀音聖誕的信徒,弘揚佛教的基本理念。

觀音菩薩妙難酬,清凈莊嚴累劫修。

浩浩紅蓮安足下,彎彎秋月鎖眉頭。

瓶中甘露常遍灑,手裡楊枝不計秋。

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

編輯:妙雪 責任編輯:王穎

長按讚賞菩薩小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菩薩在線 的精彩文章:

長明一盞心燈 智慧點亮生活
放下「佛系青年」的包袱 年輕的心就該在路上

TAG:菩薩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