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印度反思:3年來誤判中國對抗中國而損害自身 下決心調整!

印度反思:3年來誤判中國對抗中國而損害自身 下決心調整!

吳正龍:印度對華政策正在「戰略糾偏」

(作者是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高級研究員)

對抗中國的味道,相信印度已經體會到,改選更張還來得及。

近一段時間以來,中印關係保持著去年下半年開始的積極發展勢頭,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各領域交流合作取得新進展,兩國關係呈現共同發展的新氣象。

回望過去3年兩國交往,印度不少媒體和人士認為,印度對華政策出現嚴重偏差。由於誤判中國發展和國際形勢,印度政府採取與中國對抗的做法損害了印度自身發展,也削弱了印度在大國之間左右逢源、各方獲利的地位,對印度不利。

中印關係轉圜是雙方共同努力的結果。在去年9月廈門金磚國家峰會,兩國領導人達成的政治共識,為兩國關係發展指明了方向。此後,中國外交高層接連訪印,利用出席雙邊和多邊會議機會,做印方工作,增信釋疑。

今年2月,印度新任外交秘書顧凱傑上任25天便來華訪問,足見「改善中印關係」在印方眼中的重要和緊迫。而顧凱傑來訪傳遞的重要信息是:印度決心調整對華政策,儘快結束過去,開闢未來兩國關係發展的新篇章。因此,在過去短短几個月內,我們看到兩國各領域合作交流十分頻繁,其中既帶有恢復性,也具有開拓性。印度方面也適時釋放善意。

從印方角度來看,總結過去3年兩國關係起伏延宕,特別是洞朗事件,朝野上下形成重要的戰略共識,為兩國關係的恢復提供了輿論準備和機制保障。

一是維護邊界和平與安寧是發展中印關係的先決條件。邊界爭端是歷史遺留的問題,短時間內不可能得到有效解決。洞朗事件最終通過外交手段得到和平解決,既體現了雙方的政治智慧,也說明增加互信、有效管控分歧的重要性。

二是中國崛起是印度的機遇而不是威脅。現實看待中印力量對比,中國目前的經濟體量是印度的五倍,中印不在同一個方陣。印度承擔不起「制衡」中國的角色。印度當務之急是如何充分利用中國的崛起,搭乘中國發展的快車,實現印度的強國之夢。

三是中印是「夥伴」而不是「對手」。作為金磚國家、上合組織成員和世界上兩個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印關係的意義超越雙邊範疇,對地區乃至世界均具有重要影響。中印在全球化、國際治理、自由貿易、氣候變化等問題上有著相同或相近看法,共同點遠遠大於分歧。只有中印攜起手來,亞洲世紀才會真正到來。

當然,也應看到印度依然存在一些疑華懼華勢力。他們認為中國是印度崛起的競爭對手,主張聯手美日抑制中國發展,指責印方改善對華關係為示弱、屈服。對此我們應該保持警惕,要防止印方在消極力量壓力下出現新的反覆。

然而,從根本上說,印度此番調整對華政策是「糾偏」,是回歸「戰略自主」原則和不結盟政策,回歸兩國關係健康發展的軌道。經過3年磨合,兩國關係更趨成熟和穩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網軍事 的精彩文章:

軍事科學院專家:「中國的洛馬公司」定會出現 我很樂觀!
印度目前尚存疑慮 但加入「一帶一路」只是時間問題

TAG:環球網軍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