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科技快評:微軟的重組之道與重生之路

科技快評:微軟的重組之道與重生之路

這是一個秉持著「精簡而及時」理念的系列,文字形式精簡幹練,著眼內容新鮮及時,在本系列的第一篇文章中,我們關注了Facebook用戶數據泄露事件(詳見《科技快評:淹沒Facebook的數據洪流》),一件有可能深刻影響到未來互聯網的連接方式、互動方式以及虛擬世界裡的人格、倫理、邏輯等將向著什麼方向發展的大事。今天我們要談論的依然是一件大事,它同樣可能影響深遠,比如改變今後的互聯網產品樣貌與產業格局,當然前提是如果它成功了的話。

在上個月(2018年3月)的29號,微軟公司宣布了一項架構重組計劃,消息來自於微軟首席執行官薩提亞·納德拉當天致員工們的電子郵件,根據這項計劃,曾經創造過無限輝煌、值得被載入史冊的、塑造了我們今天工作和生活方式的Windows操作系統將要走下神壇,其背後的事業部門將被解散,原來的工程師團隊會被一分為二並分別填充進兩個即將組建的新事業部中去。

公司架構重組的背後是業務板塊的變革,基於個人電腦(PC)銷量下降和微軟在智能手機領域裡毫無競爭力的現實,Windows的衰敗是遲早的事,那麼取而代之成為微軟新中流砥柱的產品會是什麼呢?納德拉早已給出了答案,在由他主導制定的此次重組計劃中,兩個新的部門將被組建,一個叫「體驗與設備」事業部,Windows的外殼程序部分將會加入其中,與它一同併入的還有Xbox、Surface等硬體產品系列;另一個叫「雲與AI」事業部,一聽名字你就知道這個部門未來將被用於主攻雲服務平台與人工智慧業務,Windows的內核系統部分將會加入到這裡,該部門同時也將接納近年來微軟的明星產品Mocrosoft Azure。

1985年11月20日,微軟發布了第一代Windows。

舊事物的沒落總是伴隨著新事物的興起,技術上的選擇與業務上的新陳代謝向我們傳遞了無比明確的信號:未來的微軟,不再會是那個專註於為每一台電腦提供軟體產品的公司,由比爾·蓋茨所開創的時代將一去不返,基於雲計算技術的雲服務平台將成為下一個Windows。事實上這就是納德拉自2014年走馬上任以來始終堅持的主張,如今他終於加快了邁向自己夢想的步伐。

那麼「雲」將會如何取代「窗戶」(Window)呢?打一個比方,如果說我們現在正在使用的計算機就好像是電氣時代初期那會兒,每家每戶,包括每個工廠都需要自備發電機,自己發電自己用,那麼公共雲就像現代化的電力網路,把發電廠生產的電傳輸到各個角落以供所有人分享和使用。在傳統的計算機模式下(馮·諾依曼體系結構),處理信息時需要用到電腦的處理器(運算器),存儲信息時需要用到存儲器。但是當計算機依靠公共雲工作時,它只需要一根網線,把需要處理的信息交由雲伺服器進行處理,自己只負責輸入和反饋,需要存儲的內容也是上傳到雲端,把信息以比特形式放在那裡的存儲中心保管。

所以雲服務平台的意義是什麼?因為「雲」的使用,我們再也不必受限於自己桌子上那台電腦的性能了,只要你願意付費,你可以調動整個星球上的計算能力為你服務。現在非常火熱的阿里雲、騰訊雲就是在提供企業級別的「硬體虛擬化」解決方案,「雲」是一個平台,基於這個平台你可以運行自己的網站,或者是為自己的公司提供一整套信息化支持系統,而與此同時,你可以節省下來大量的過去無法避免的租用設備與開發軟體所需要的費用。

微軟雲服務平台的市場份額僅次於亞馬遜,位居全球次席,表現的相當不錯。

「雲」更大的應用前景是在個人層面對所有消費級電子產品的改變,雲技術的實質在於「硬體虛擬化」,這個詞我們剛剛說過,雲技術的實質在於「硬體虛擬化」,我又重複了一遍。很多該領域的專家可能會對這種觀點嗤之以鼻,因為它給人的感覺太過膚淺,但是當我們仔細考察未來雲技術的運用場景,你就會明白「硬體虛擬化」的含義以及它的意義所在。

智能可穿戴產品是近些年來各大科技巨頭們熱捧的對象,期間有不少公司已經進行了最初的嘗試,比如曾被寄予厚望的谷歌眼睛,再比如蘋果的Apple Watch,但是它們要麼性能上完全無法滿足要求,要麼純粹只是作為一種奢侈品而存在。這些嘗試失敗的原因在於定位上的模糊與技術上的不成熟,你指望在手錶那麼大點兒的一塊屏幕上實現什麼功能?聊天還是玩遊戲?這是荒唐的,結果Apple Watch只能是對手機部分功能的低級模仿。智能眼鏡屏幕大,可以覆蓋整個視域的顯示能力已經在理論上達到了屏幕可能的最大面積,但是它依然失敗了。問題在於技術上的不成熟,可能顯示的清晰度不夠,也可能人機交互太費勁,還有一點就是——你指望這種戴在臉上的東西能給你裝多強勁的CPU、內存條和電池?續航時間短但發熱量大,計算需求高而處理能力低下,這樣的「早產兒」不夭折誰夭折?

谷歌眼鏡,明顯不夠科幻。

但是在雲平台的時代,只需要在眼鏡架里藏一部高性能的天線,無論你想要看視頻、瀏覽網頁、玩VR遊戲還是通過語言或者手勢來輸入信息,智能眼鏡只需要乖乖的捕捉你的信號並傳輸給雲端的處理器,由它們進行計算然後再把你想要的反饋給你。至於電池,無線充電的發展會讓以後的人們時刻處於電場的包裹之下,電的問題不足為慮。智能眼鏡,將不會是什麼精密而複雜的儀器,它會是一個介面,就像是你身體的一部分,讓你真正的融入進這個無比豐富的虛擬世界。

處理器與存儲工具,未來只會是越來越強勁,越來越便宜,購買與使用它們並不是問題,問題在於藉助雲平台,我們可以甩開這些硬體,讓手機或者是智能可穿戴設備成為一個介面,讓人類更好的與網路相貼合

現在再回過頭來看看那個叫「體驗與設備」的新事業部,裡面有Windows的外殼程序,也有Xbox、Surface這些硬體系統,也許納德拉的構想和我們對未來的展望是相同的,這個部門日後或將致力於新型人機交互介面的開發。如果真的是這樣,那麼微軟迎來的將是一場脫胎換骨般的變革,對科技前景的牢牢把握與市場的領先地位將是時代贈予蛻變者的禮物。

國內某雲服務平台的產品列表,注意這還只是所有產品中的一部分。

我們習慣把中國最大最強的四家互聯網公司簡稱為BATJ,類似的,美國人用GAFA來指代美國(其實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四家科技巨頭:谷歌、蘋果、Facebook和亞馬遜。是的,沒有M,沒有微軟,自從比爾·蓋茨謝幕之後微軟就一直在走下坡路,從全球首屈一指、所向無敵變成了「巨頭之一」,甚至已經開始脫離第一梯隊。對此,微軟前CEO史蒂夫·鮑爾默負主要責任,除非現在以及今後的努力成功,否則納德拉也要負責任。但是有一件事需要我們注意,雖然微軟已顯頹勢,但是它的盈利能力卻一直很強(區別於備受讚譽但一直賠錢的亞馬遜)。這得益於之前30年的積累,因為微軟巨大的體量和重要的地位,只要你使用電腦,只要你辦公,你就是微軟的用戶,不管你有多喜歡另外某家公司的新產品,你很難擺脫對微軟的依賴。

這給微軟帶來的優勢是他們輸得起,某種產品失敗了沒關係,再來一局,只要我的盈利能力還在我就可以一直玩下去,一直不下牌桌,而我需要的只是贏一把,只要贏一把就可以彌補之前的投入並且為未來創造一個新的盈利點。

目前來看,我們還沒有理由說納德拉不如皮查伊、貝索斯、庫克或者小扎優秀,我們也不能說微軟的科學家們比不上他們在蘋果或者亞馬遜的同行。微軟還是有機會的,有機會來一場彰顯自己膽識與魄力的變革,而且現在的這次機會好像就不錯。

(文中所有圖片均來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我們一思考上帝就發笑 的精彩文章:

科技快評:淹沒Facebook的數據洪流

TAG:我們一思考上帝就發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