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一年一清明,一歲一感懷——祭奠那些我們不能忘卻的科學家

一年一清明,一歲一感懷——祭奠那些我們不能忘卻的科學家

又是一年清明雨,中科院和工程院的已故院士名單上,又添33個名字。不管是平民布衣還是偉人英雄,離世歸安本是自然歸宿。而兩院院士的逝去,還是讓人們感到深深的傷悲與思念。

33位已故院士中,多為八九十歲的耄耋老人。

「80後」院士有13位:郝柏林、孫樞、何友聲、管德、高伯龍、陸鍾武、李正邦、沈祖炎、金鑒明、劉寶琛、郭予元、阮可強、張乃通;

「90後」院士12位:袁承業、吳旻、盧佩章、蔣錫夔、陳學俊、吳文俊、戴復東、童志鵬、陳吉余、曹楚生、屠善澄、俞大光;

百歲院士5位:劉建康、朱顯謨、柯俊、申泮文、彭少逸。

令人痛惜的是有3位「70後」院士過早辭別中國科技。76歲的中科院院士俞昌旋是其中最年輕的院士,另兩位是工程院院士張齊生和朱英國,二人都是78歲。

98歲高壽的吳文俊在其中知名度略高。

2000年,吳文俊獲得國家最高科技獎,是兩位最早獲此獎的人之一。500萬元的獎金震動世人的心,也震動著中國科技界。按照規定,500萬元的獎金中,50萬元可由吳文俊個人支配,用於改善生活,另外450萬元可由吳文俊自主選擇研究題目,用作科研經費。

在世紀之交,50萬元可以在北京城裡買到一套住房。當然,它的意義絕不止於此。

有個例子可以對比。

在吳文俊獲得國家最高科技獎後兩年,光華工程科技成就獎頒給了中國水利水電泰斗張光斗院士,獎金100萬元。雖說額度無法與500萬大獎相比,但比500萬大獎實惠,因為這100萬元都歸獲獎者個人所有,可任意支配。有人說這個獎比國家最高科技獎還值。

如果僅就獎金的個人生活費作比較,吳文俊的國家最高科技獎確實不如光華工程科技成就獎多,甚至它更不如2017年初頒發的獎金為100萬美元的未來科技大獎。但國家最高科技獎是國家認可吳文俊「在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方面取得系列或者特別重大發現,豐富和拓展了學科的理論,引起該學科或者相關學科領域的突破性發展,為國內外同行所公認,對科學技術發展和社會進步作出特別重大的貢獻」。這個獎項的榮譽,是任何其他獎項都不可比擬的,更不能用金錢衡量。

吳文俊的個人經歷折射著國家科技發展的獨特時代印記。

查看一年來兩院逝世院士名單,有一個特殊的年代分布:中科院14名逝世院士中,除了吳文俊是1957年當選為學部委員外,其他人中最早當選的也是1980年了。一年來有8名1980年當選的院士(那時還叫學部委員)逝世。

這大概與中科院學部的增選歷史有關了。

中科院雖然是1949年11月1日成立的,但中科院學部卻是到了1955年6月1日才成立。成立時學部委員共有233名。1957年,學部委員又增選了21名。此後直到文革,學部委員再也沒有增選過,學部的工作到十年動亂期間也被迫停止了。

改革開放以後,經黨中央和國務院批准,1979年1月15日中科院學部正式恢復活動。中科院又重新啟動了學部委員的增選工作。1980年11月,286名新的學部委員選出了,距上次增選已有23年。

之後,由於種種原因,學部委員的增選又是十年沉寂。1991年,文革後的第二次學部委員增選才遲遲完成。

上世紀50年代當選的學部委員現已全部辭世,吳文俊是最後一位。1980年增選的學部委員如今也成耄耋老人。一年來他們中又有8人辭世。只是其中83歲的郝柏林難稱高壽,1980年他就憑著在理論物理、計算物理等領域的突出貢獻而當選學部委員,那時他才46歲。

在工程院逝世院士的名單中,最早當選的是1994年。因為工程院當年才成立,中國到1994年才開始有了工程院院士。也就是在工程院醞釀成立的時候,1993年10月,國務院決定成立中國工程院,並同意將中科院學部委員改稱為中科院院士,新當選的中國工程院成員也稱為院士。

在中國

每一位已故院士身上

都有著共和國科技的一段歷史

他們永生

來源:科技日報

編輯:小X

審核:王小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中船重工官網泄露天機!中國核動力航母研製或已取得重要突破

TAG: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