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真大道淺論目前的道教發展之路

真大道淺論目前的道教發展之路

真大道淺論目前的道教發展之路

少小立志弘道法,淳樸尚德實無華。惟願天下共靜養,祈盼人間同瀟洒!生活處處皆道場是講要用樸素的思維,陽光的心靈,純潔的眼睛,忠貞的正常行為去悟道參道。潛心就是用心專一,不受外界的干擾,忘掉一切不合時宜的想法而去對一件事情孜孜不倦,專心致志的去研究,去探討,潛心和虔心是相輔相成的。

真大道認為修道是用一顆和諧的心去教化感化周圍的人,絕不是自命清高與世隔絕;信奉了道教使我們肩上有了擔子,有了社會責任感了,絕不是自我欣賞自我封閉;弘道揚道是用我們的行為去傳播達到的美麗和魅力,絕不是凌傲孤僻漠視一切;有了道行,我們要去濟度那些不明真理的人,絕不是不屑一顧凌駕於人,知道了這些關係我們才知道怎麼去修鍊,弄清楚了這些問題我們才曉得如何去傳世。

慈於無心而不忘蒼生,儉於無欲而不離塵需,謙於無爭而不失風骨,道於無得而不改自然。現在的年輕人為什麼對道教信仰總是三心二意的,究其原因,還是心不誠、意不堅。事實就是的說,現在的年輕人比舊時期的年輕人是有文化了,也就是說有神論和無神論一直確定不下來。說不信吧,冥冥之中好像還有點神秘的東西吸引著自己;說相信吧,沒見自己希望的事情發生或者自己的心愿得到回報。因此他們對於道教的信仰一直是徘徊不定,猶豫不定。實際上這是對道教的一種誤解。不可否認,道教整個體系有一部分是法術構成了,拿不定主意的人往往就是糾結在這個上面。太過分看重法術在整個道教體系中的作用了,太過於追求法術給自己帶來的「名譽」了。

在真大道看來,實際上這個問題不僅僅是出現在「信」與「不信」道教的年輕人之中,就是正經的道教師傅每天發表的言論也是今天是某某天尊的壽誕,要做什麼樣的法事活動,有願意的只要肯出法金多少多少錢就可以得到福報等等,其泛濫程度遠遠大於或者高於對道教修心,修德的宣傳,給世人一種道教就光會「牛鬼蛇神」一類的印象,徹頭徹尾成了「封建迷信」的代名詞了。

真大道一直以來堅持認為法術是道教的一部分,但絕不是道教的全部,更不能代替道教。正因為道教師傅不負責任的宣傳,自己歪曲自己的想像,自己給自己臉上抹黑,既然道教自己都看不起自己,那外人又如何能看得起了。有善信說「道靠財養」,這話一點也不錯,也不過時,但是試看道教的歷代天師真人有幾個是靠做法事而流傳後世,為民敬仰的。因此我們可以得到一條真理:天師真人的功勞在於他們在關鍵時刻的挺身而出,在危難之時的堅韌不拔。我們雖然不能像天師真人那樣的功勞卓著,但最起碼要清本溯源,最少不要本末倒置吧。

日前看到一篇文章就說到為什麼道教不能發揚,現將文章部分內容轉載過來,已饗各位:

一、無人領導改革

。。。。。。反觀道教,道教主張「我命在我不在天」,認為有生不必有死,以一己之力,與天爭勝,追求永生。據《史記.封禪書》所載,求仙之說戰國時已盛行。自周迄今,其間較大的改革有東漢張陵的五斗米道、北魏寇謙之改良了科儀、金(宋)時王重陽創全真道;這些變革都不如佛教的大。而自南宋以下,近八百年來,並無新的重大改革出現。尤其民國以後,整個社會思潮及社會形態,在西方的衝擊下,已產生了巨大的變化,中西新舊各種宗教紛陳並起,道教並無調整自己的腳步來適應它,也沒有完密的教團組織、佈道方式,無法和其它的宗教相抗爭,因而逐漸喪失了它的信眾,而走向式微。道教的式微和沒有有力的人士領導道教改革有關;底下再略舉數項,論述其主要式微原因於下:

二、重術輕學,信徒的素質難以提升

道士,要他演述科儀,可以長達三天三夜;但要他講經說法,則難以啟口,也難以維持半個小時。「學」與「術」嚴重失調。今日在台灣許多宮廟的住持,不僅看不懂道經,甚至誤把佛經當道經來誦念。宮廟的住持及信眾,普遍存在素質低落的問題。這種現象的形成,雖然原因很多,但是道廟重「術」不重「學」,則是主要原因之一。

「術」是指科儀、風水、占卜、命相。「學」是指對經書道理的闡揚。台灣及東南亞一帶的華人社會,非常重視俗稱「山」、「醫」、「命」、「相」、「卜」等五術。山(仙道),指靜坐、鍊氣、養生、藥餌、靈修等。醫(醫療),指針灸、方劑、推拿、食療、心靈治療等。命(算命),指紫微斗數、八字、四柱等。相(勘察),指手相、面相、骨相、名相(姓名學)、墓相(陰宅)、宅相(陽宅)、風水勘輿等。卜(卜卦),指易占、六壬、太乙神術等占卜術。這些流傳久遠的術數之說,自有它存在的價值,唯過度重視「術法」科儀,而不從哲理著手配合來論述,易使人誣指為迷信。「術」須有「學」來做領導、介紹,才不致流於庸俗低劣,且術越深,修持應越高,才不會以術為惡。「學」是指經書中的哲理要義。道經中不乏好的經典,有些談論義理

如《道德經》、《南華經》、《黃帝陰符經》、《太平經》、《周易參同契》、《抱朴子》、《清靜經》、《悟真篇》等等,有些涉及民俗如《北斗經》、《南斗經》、《老子守庚申求長生經》、《受生經》、《玉曆至寶鈔》、《玉匣記》等等,這些均必須有人來加以簡擇,以古籍今譯的方式,將其義理及其對後世民俗的影響,介紹給世人。今日道教的術法太過,而學理的認知則普遍受到忽略,造成了信眾的素質難以提升。

三、缺乏教團組織,傳教無方,無認同感

今日世界的宗教,如西方的基督教、天主教,甚至台灣的佛教、新興宗教等,大都有定期聚會(或經常聚會),有教團組織、傳道方式。但相對的,道教徒則是一盤散沙,平時各人拜各人的神,並無定期聚會,各宮廟也互不相屬,無人講經傳道。拜媽祖的,自認是媽祖信徒;拜關公的,是關公信徒;對道教神只毫無概念,對道教也無認同感,甚至不認為自己是道教徒;有的更刻意去攀緣佛教,弄成道廟由和尚住持,而成了非佛非道的怪現象。所以在台灣雖然有不少香火鼎盛的宮廟,但卻因各自為政,無認同感,而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

四、缺乏講經佈道者

宮廟的住持及道士,終其一生,大都以科儀術數為職志,能講經說法者極少,也無定期公開的講經活動。台灣無線的電視台甚多,定時播出佛教講經節目的,有六七個,甚至有許多電視台是整日播放佛教節目的。佛教有自己傳道的專用電視台。除電視台外,擴播電台亦有佛教講經節目。相對的,在電視台或播音電台方面,幾乎全看不到道教的講經節目。如此傳道,如何能得信眾?而在培養人才上,雖有一間小規模的木柵道教學院,也一直沒培養出能講經傳道的人才。一個缺乏主動向民眾傳道的宗教,在起跑點上已輸了一大截。不培訓說經人才,不重視說經人才,將使道教在年青一代的信徒中迅速流失。老乾而無新枝,其後果可想而知。

五、修持法門過於雜散,未加整理

在世界各宗教中,常將信徒分為「聖」與「凡」二者。一般的民眾為「凡」,經過特定的宗教修持法門後,才能轉「凡」而為「聖」。「修持」在宗教活動中,占著極大的分量。以道教來說,悟道者為聖,未悟道者為凡。凡夫為凡,神仙為聖。一般民眾,未加修持為凡;對社會人民有貢獻死後成「神」,及由積善並加修持而來的「仙」,皆屬「聖」。由凡入聖,須以修持(修鍊)為橋樑。道教由於流傳久遠,所以派別眾多,修鍊法門各異。正一重符籙,上清重存思,外丹主黃白,內丹煉精氣神,房中重男女和調;此外,禱祀、召遣、藥餌、避谷、食氣、守一、清靜無為等等法門不一而足。在今日好簡惡繁的功利社會中,須有人來簡化其修持次第,循序誘導。道教的眾多法門,如無人來加以綜彙整理,初學者將難以入手,也無法吸引信眾。

六、過度的包容,喪失了自己

兼容並蓄,本來是一種美德,也應是成功的條件之一;由於道教有寬廣的包容性,所以在中土,雖有宗教爭執,卻不會產生宗教戰爭。而爭執的結果,則是逐漸走向融合。但過度的包容,卻反而使優點變成了缺點,喪失了自己的特色,而成為失敗的主因。自宋以下,長期來大量混佛入道的結果,造成了今日的民眾不能區分佛教與道教,以為拜佛即是信道。這種情形不僅在台灣如此,在海外的華人社會也如此。筆者今年三月初曾到新加坡開會,道教界的李至旺道長告訴筆者說新加坡有的道廟甚至將印度神及回教神一起設在廟中來拜,但這種看似宗教融合、民族共存的寛大胸懷,不僅得不到認同,反而招來了印度教徒、回教徒的抗議,認為褻瀆了他們的神只。這個例子說明了過度的包容,不僅無益,反而有害。包容並非壞事,但必須有選擇性,也不能僅從包容對方神只入手而已,而是須從哲學義理、科儀、傳教方式等多方面上著手,用包容來將對方長處攝取為己有,如此才能得蒙其利。道教包容,促成了佛、道的融合,但過度的包容,也讓道教喪失了自己。如關公在道教的階位是帝君,然而佛教卻把他說成是受智顗渡化的神而已,階位僅是佛教的護法神,地位低下可知。道教將佛教的神置於高階,佛教將道教的神置於低階,於是相形之下,造成了佛在道上的誤導。

(以上內容摘自「試論近代道教式微原因及其振興之道?」.佛教網)

從以上六點中我們也可以感受到,作者是對道教的弘揚詬病經過深入了解和研究之後才得出了某些結論的。這是我們道教目前沒有做到的,也是一個很大的遺憾,也恰恰是因為這些遺憾的存在才使得道教在發展歷史上始終擺脫不了「封建迷信、牛鬼蛇神」的陰影。因此,真大道教認為道教要想擺脫這種尷尬的局面就必須實行改革:

一、必須重「學」輕「術」,不能把「法術」凌駕於「道術」之上。

二、要把「道教」作為一門嚴謹的學科去研究,去感悟,不能把「道教」當成一種謀生手段去經營,去貿易。

三、各地道觀儘可能少的在QQ、微信、公眾平台、網站、快手直播等等等等各類型的傳播媒體上發布法事道場活動的宣傳。

四、各地道協或者道觀多發布一些悟道交流、修道體會、教理敘述、教義闡析等等以「學術」、「道術」為主的文章,幫助大家提高對道教的認識和理解,促使道教界自我覺悟、自我改良、自我修正、自我完善,進而推進道教事業向前發展,達到太上所期望的大同世界、和諧社會之目的。

眾所周知,真大道從創建之日起,一直堅持的就是農耕修道的道路,這個教派不尚符籙,不做法事,不知長生久視飛煉化升。他們能做的就是安貧樂道,自食其力。這在下面真大道的教理教義簡單描述中就能看的一清二楚:

一、基本教義可以歸納為:

求道崇德,行善不揚——真大道教最高信仰

一柱清香,朝奉天地——真大道教神仙崇拜

天人感應,天道承負——真大道教善惡報應

無為清靜,真常慈儉——真大道教修鍊秘訣

男耕女織,自食其力——真大道教為人品質

見素抱樸,少思寡慾——真大道教處世方式

清凈無邪,安貧樂道——真大道教逍遙精神

忠君孝親,誠以待人——真大道教倫理道德

勤力耕種,自給衣食——真大道教民俗風情

力耕自養,憫貧救苦——真大道教核心宗旨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真大道教創世理論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真大道教活動準則

虛心實腹,守氣養神——道教養生原理

慈儉不爭,自廬而居——道教成仙途徑

虛心弱志,和光同塵------真大道立身根本

二、仙道風骨逍遙生活

絕去嗜欲,摒棄酒肉,勤力耕種,自給衣食,耐艱難辛苦,朴儉慈憫,志在利物,戒行嚴潔,道人歴耕稼,以為修養之資;女冠業紡織,用供伏臘之計。桑麻被野,黍稌盈田。

三、核心理念

無極:太上沒有形象最接近道,雖不是道,卻是道的化身,他無形象,卻無世不存,無世不降,以諸多化身降臨下界。

一經:奉《道德經》為唯一圓滿經文

二炁:天、地

三師:道師,祖師,教師(道師者,太上也,既入道門,皆為太上之徒;祖師者,立教諸大真人,冥冥佑我之仙師;教師者,入我道門,傳授教義教法的一切世間師)

四靖:不紛爭,不化緣,不驕盈,不貪慾。

五誡:一者不得殺生,二者不得嗜酒,三者不得口是心非,四者不得偷盜,五者不得淫色

六業:忠孝誠謙,去惡揚善,絕欲忍苦,利民愛物,力耕自養,憫貧救苦

七事:明一切大道,行一切德善,合一切明真,佑一方水土,度一切眾生,救一切危難,除一切困苦

八心:莫出家離俗;莫隱避山林;自廬而居;自鑿而飲;大隱於市;寡心守凈;耕蠶紡織為業;四體不貪安逸;大隱於市;寡心守凈。

九戒:一曰視物猶己,勿萌戕害凶嗔之心;二曰忠於君,孝於親,誠於人,辭無綺語,口無惡聲;三曰除邪淫,守清靜;四曰遠勢力,安貧賤,力耕而食,量入為用;五曰毋事博奕,毋習盜竊;六曰毋飲酒茹葷,衣食取足,毋為驕盈;七曰虛心而弱志,和光而同塵;八曰毋悖強梁,謙尊而光;九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十善:一念孝順父母。二念忠事君師。三念慈心萬物。四念忍性容非。五念諫爭解惡。六念損己救窮。七念放生養物,種諸果林。八念道邊舍井,種樹立橋。九念為人興利除害,教化未悟。十念讀三寶經律,恆奉香花供養之具。

因此說真大道的修行方式,不僅在現在就是在將來將是道教發展的模式,將是道教改良的範文。只要當修道者真正把「道術」作為一生追求的時候,道教的璨爛才能真正的顯現出來,也才能真正的擺脫「封建迷信、牛鬼蛇神」的陰影。也才能合乎時代發展的腳步,跟上新時期宗教工作的節奏,也才能贏得更多的善信的青睞。唯有如此,道教才能迎來騰飛的的時刻,也才能更好的體現《道德經》的精髓,才能更好的折射出太上的睿智和善意。一本《道德經》熟爛於心洞悉真諦,受用一生不落俗見。因此真大道教講究修鍊要不脫離實際,不脫離生活,不脫離現狀,不脫離社會。做到尊道貴德,貴生度人;和塵同光,慈儉不爭;安貧樂道,力耕而食;廬居鑿飲 ,耕食蠶衣。真大道通過教理教義諄諄告誡:信奉大道教,尊從太上祖是現代人們追求思想寄託,精神升華,心裡純潔,靈魂滌盪,磨練心境,追求心靜,把持心經,維護心凈的一種最有效的途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