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用盡洪荒之力來愛你,最後只能星辰為伴

用盡洪荒之力來愛你,最後只能星辰為伴

文|麥芽兒媽媽 圖片來源網路

不完美小孩

 我們的時光

TFBOYS 

00:00/04:20

3月是幼兒園開學季,又一撥小朋友在爹地媽咪灼灼的目光注視下,背起小書包進入了校園。

作為媽媽,你是希望孩子和我們滿懷眷戀地依依不捨,還是落落大方、快樂憧憬地揚塵而去?

我想說,這兩種情緒我都有,我是不是太貪婪了。?

前陣子和一個朋友聊天,她臉上掛著淡淡的憂傷說,給孩子從幼兒園領回被褥那一刻,眼淚就再也綳不住了。

這種情緒在臨孩子上學前的一段時日里就開始發酵,那一刻達到了頂峰,就像有一根刺,一下子戳破了情緒的氣球,裡面的五味雜陳洶湧而出。

她說,不光是心裡捨不得,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這3年的陪伴時光里,她本來可以對孩子更好點的,可惜,以後再也沒那麼多時間和孩子成天膩乎在一塊兒了。

我說,你對孩子夠好啦!這3年多不容易啊!你都忘啦?

她苦笑了一下說,怎麼會忘呢?一個人帶孩子,多苦多累自己心裡明白著呢!

可是呢,好了傷疤忘了疼。一個人帶娃的無措、艱辛和迷茫,此刻在她看來多少有些矯情和不值一提。一眨眼,孩子就要揚揚手,踏入另一片疆土。

惆悵?不滿?還是惱火?可能都有點吧。

在為人母這條路上,她奔走得很賣力,但是,越是用力過猛,突然慢下來,慣性越大,也更為辛苦和慌張。

我安慰她,這就是我們這些當媽的使命啊!朋友潸然淚下。

我十分理解她的感受,帶娃這件事,當時看來再過竭盡全力,再回首時也是漏洞百出,萬般惆悵。

也許,正是這難以名狀的挫敗感和孩子不期而至的成長糾纏在一起,才讓這些當媽的分外落寞吧。

《目送》里的一段文字把這種情緒描述得淋漓盡致:

然後有一天,一個個兒很高、腿很長很瘦的年輕人,就在那光天化日人來人往的大街上,很認真地對你說,「我已經十八歲了,你真的應該克制一下要牽我手過街的反射衝動。」

你當場愣在那裡,然後眼淚巴巴流下,止不住地流。兒子頓時覺得丟臉極了,大步躥過街到了對面,兩手抄在褲袋裡,盯自己的腳尖,一副和你毫不相干的樣子。

你被擁擠的車流堵在大街中線,隔著一重又一重的車頂遠遠看著對街兒子陽光下的頭髮,泛出一點光。你曾經怎樣愛親吻那小男孩的頭髮啊。他有那種聖誕卡片上常畫的穿著睡衣跪著祈禱的小男孩的頭型,天使般的臉頰,聞起來有肥皂清香的頭髮,貼著你的肩膀睡著時,你的手環著他圓滾滾的身體,感覺無比的踏實。

就在那車水馬龍一片滾動喧囂中,你彷彿看見無邊無際的空曠和荒涼,灰塵似的,自四面八方鬼魅般緩緩升起,漸漸聚攏。

有人說,母愛註定是一場不會滿月的輪迴,在這一次次的周而復始中,有遺憾,也會有辜負。

三年前,我在生女兒的時候,碰到過一位準媽媽,我們雖然沒見過面,但是對她卻印象深刻。

當時,由於宮口不開,我連續三天躺在待產室催產,她就在我隔壁。我們中間隔了一層薄薄的隔斷牆,幾乎可以窺探到她的每一個聲音。能感覺出,她是個溫柔嫻靜的女孩子,說話聲音嫩嫩的,很好聽。

第一天,她還會時不時地跟大夫聊上兩句,問問宮口開到幾指了,孩子怎麼樣,還需要多久才能把孩子生出來。

第二天,我和她都被催產帶來的連續宮縮折磨得痛苦不堪。她就躺在我隔壁,很少聽她再說話了,傳來的儘是間歇的呻吟聲。

傍晚時分,突然聽到隔壁傳來姑娘嚶嚶的哭聲,我想,可能是宮縮太疼了吧。我豎起耳朵聽她的動靜。

一會兒,幾個大夫一起湧進隔壁。接著傳來她們接力般的安慰聲:

「姑娘,我們很理解你的心情,沒有順產不是你的錯,是身體條件不允許,你已經儘力了,剖腹產媽媽同樣偉大……」

「羊水污染越來越嚴重,寶貝很有可能會繼發感染。再不手術,對他的傷害可能會更大。」

「順產有順產的好,但在一些特殊情況下,剖腹產對孩子可能是一種更好的選擇。」

原來是催產失敗,姑娘破水後羊水污染嚴重,必須立行剖宮產。

婦產科大夫幾乎是一水兒的當了媽的中年人,女人更能理解女人的糾結,所以勸慰起來都是和風細雨,擺事實講道理,一點也不敷衍。

姑娘的啜泣聲里摻雜著強忍的痛苦:「撐了這麼久,就是想順產,卻沒想到頭來要剖腹產,覺得有點對不起孩子……」

最後姑娘還是妥協了,畢竟孩子的安全最重要,然後她就被默默推進了手術室。

同為剖腹產,也遭受幾乎一模一樣境遇的我,特別能理解這位媽媽的心情。生產之前看過太多科普文章,也了解過剖腹產的諸多弊端,所以由順轉剖,或多或少都摻雜了媽媽的不甘和無奈。

這是孩子生之門,更是孩子和母親第一次鄭重而意義非凡的別離,幾乎所有的媽媽都希望以自然親密的方式,親身感受寶寶的誕生,哪怕那痛撕心裂肺,地動山搖,也不曾有半點猶豫。

同時,這生門也不自覺地成為了橫亘在媽媽面前,自我評判稱職與否的標準。

網上流傳著這樣一條關於女人生產的鄙視鏈:順產 + 難產 > 順產 > 無痛分娩 > 被動剖腹產 > 主動剖腹產。

能順產,被很多媽媽視為送給孩子的第一份禮物。順了,皆大歡喜;剖了,不說抱憾終生,也很可能被良久的挫敗和愧疚感所折磨。

在生完女兒的一段時日里,我就有個怪癖,特別喜歡關注朋友圈裡的生子喜訊。喜訊里,寶貝的爹媽一般都會溫情脈脈發文,幾乎都包含這麼一句信息量很足的話:喜迎一子(女),順產,母子平安。

然後每每盯著「順產」二字時,我心中就會升騰起一種說不清的自卑和挫敗,好像全世界的產婦中只有自己是剖的一樣。

一扇生門,不知道多少媽媽在這前面會猶豫、彷徨,然後留下遺憾?剪下臍帶那一刻,又有多少媽媽感慨萬千,悵然若失呢?

看,孩子和我們的分離其實從一出生就開始了。在這漫長的成長路上,我們一路陪伴,一路告別,這路上可能還伴著淡淡的憂傷和遺憾。

3歲前,我們親密無間的陪伴、付出,讓孩子有所依賴,建立孩子一生受用的安全感。3歲後,我們抽絲剝繭,步步遠離,讓孩子蛻化成獨立完整的個體。

小A在結婚前曾興緻勃勃地給我講述她的出嫁史。她說下決心嫁給老公時,不光是看中了老公這個人,還要從公婆的一個小舉動說起。

訂婚前,小A和男友、准公婆一家去外地遊玩。由於要遊覽的景點實在太大了,小A擔心兩位老人體力不支,於是買了觀光車的票。

可是由於假期人多,一輛車子過來,遊客蜂擁而上,觀光車上的座位瞬間就只剩下3個,下輛車子還要等上好一會兒。

小A讓兩位老人先上車,又吩咐男友陪同,避免老人人生地不熟,到達目的地後聯繫不上。

可話音未落,准婆婆乾脆利落地拒絕了,直接推了一把想要上車的兒子說:「陪你媳婦去!讓一個小姑娘在這兒等,合適么?!我和你爸能走能動,聯繫不上打電話!」

小A說每每回憶起這個畫面時,心裡都覺得溫暖,也正是婆婆的這個舉動讓小A堅定了嫁給老公的心。她說,婆婆能這麼做,至少說明兩點:第一,她精神獨立,不依賴兒子;第二,她是真心疼愛這個兒媳婦的。

小A看人的眼光沒錯,婚後,婆婆對小A視如己出,甜蜜關懷,但又很懂得和兒子媳婦保持邊界和距離感。公公婆婆也有自己的精神生活,旅遊,健身,時不時還要參加個老年人文藝大賽,過得充實而富足。

小A說,在這樣的家庭環境里,覺得特別放鬆,一點負擔都沒有。

還記得那個朋友圈裡爭相轉發的暖心問答么:

有沒有想過:

你要孩子是為了什麼?傳宗接代?養兒防老?

一個很令人動容的答案:

為了參與一個生命的成長,參與意味著付出與欣賞。孩子不求完美,不用替我爭門面,不用為我傳宗接代,更不用幫我養老。我只要這個生命存在,在這個美麗的世界走一遭,讓我有機會和他同行一段。

其實,很多媽媽在初為人母時,都是抱著這樣的初衷來和兒女相處的。

但是,在漫長的人生中,母親往往會在一個又一個的不經意間,不自覺地就把自己的位置「神化」了,她感到自己是生命的創造者,孩子是身體的一部分,在這個位置上,她因被需要而感到滿足,有時候還會因為權力和佔有慾,而感到滿足。

在《愛的藝術》一書里,弗洛姆這樣詮釋母愛:

上地所許之地里(土地始終是母親的象徵)流著乳汁和蜂蜜。乳汁象徵母愛的第一個方面:對生命的關心和肯定,蜂蜜則象徵生活的甘美,對生活的愛和活在世上的幸福。大多數的母親有能力給予「乳汁」,但只有少數的母親除乳汁外還能給予「蜂蜜」。

為了能給予「蜂蜜」,她不僅應該是一個好母親,同時也應該是個幸福的人----但這一目標只有少數人才能達到。

孩子必須長大,必須脫離母體和乳房,必須成為一個完整的、獨立的生命。母親的真正本質在於關心孩子的成長,這也就意味著也關心母親和孩子的分離。


分離,是每一個母親都需要學會的必修課。

終有一天,孩子會鬆開我們的手,一個人走路,一個人去看風景。前途美好或險惡,都需要他獨立前行。

而母親,也只是我們階段性的使命,而不是終身。那麼,我們終身的使命是什麼呢?弗洛姆已經給出了答案——做一個幸福的人。

能讓自己幸福是一項比養育兒女更重要的能力。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好多美的境遇,幸福的感受,都需要自己去領悟、體會。

有一天,如果我們真的參透了生命的本真,就會發現,一朵花里也有春天,一顆星辰里也有乾坤。那時的自己,還會懼怕別離嗎?

-End-

閨女幼兒園開學一個月了,那天老公突然問我,閨女上學了,你感覺怎麼樣啊?那狡黠目光之外的意思是,我有沒有感覺到一點失落、沮喪或者焦慮呢?

我的回答讓他有點意外。我說好得不能再好了,終於可以有時間看書,運動,獨處了,我感覺我又是我了!心中有丘壑,眉目有山河啊!

是的,我已經在路上,開啟了一堂更為重要的人生課。

——麥芽兒媽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麥芽兒媽媽 的精彩文章:

TAG:麥芽兒媽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