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清明節慶:站在人文精神和宗教精神的交叉點上

清明節慶:站在人文精神和宗教精神的交叉點上

文/牧之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二十四節氣的時間是根據地球繞太陽的位置確定的,即每繞十五度設置一個節氣。

在中國古老的二十四節氣中,唯有「清明」演化為一種民俗意義上的節日。

清明節祭祖掃墓這一習俗,在中國已是源遠流長。從唐宋以來,人們逐漸把起火(寒食告終)、踏青(修禊消災)、掃墓(祭祀先祖)等多種古老風俗集合於清明時節。

如此一來,清明就從初創時單純的天文曆法節氣,演化成一種召喚中華魂、凝聚民族心的傳統節日和重要民俗,長久地紮根並存活在民間生活里。受制於以前觀念的影響,很多人會把清明節掃墓祭祖看做作宗教迷信。

其實宗教作為人的一種精神現象,是一種心理需要,是一種了解、把握世界的方式,也是一種極為獨特的文化形態。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資料圖)

宗教與迷信並不有著必然的聯繫。從比較寬泛的意義上來看,宗教其實就是人類的"終極關懷"。

清明節起源於中國的祖先崇拜和重視家族血緣的傳統,有著強大的生命力。這已經深深地根植於中國人的心靈結構和文化心理之中,無論是政治力量還是經濟力量都是難以抹去的。

它所同時隱含著人文精神和宗教精神,表現出人文與宗教乃是不一不二的關係,而並非是兩極對立的分化。我們正是要從這一角度,來探討作為傳統歲時節日體系中的清明節亦宗教亦人文的特徵。

慎終追遠,繼承傳統的人文精神

清明節的人文內涵到底是什麼?最主要的一點是中國文化傳統所講究的「慎終追遠」。《論語·學而》:「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祭祖掃墓是清明節最主要的事情。

祭者, 志意思慕之情也, 忠信愛敬之至矣, 禮節文貌之盛矣。苟非聖人, 莫之能知也。聖人明知之,士君子安行之, 官人以為守, 百姓以成俗。其在君子, 以為人道也;其在百姓, 以為鬼事也。

弔唁的老者(資料圖)

祭祀在於表達思慕之情、忠信愛敬之意,故可以把祭祀理解為「人道」。

清明時節來到先人的墓地追根求源,這體現了我們的一種傳統——那就是個人的生命與生存活動是家庭或家族大生命中的一個環節。飲水思源、供奉先祖,意味著家族與血脈的傳承。

祭祀祖先在古代本身是一種「禮儀」。《荀子· 禮論》:「禮者,謹於治生死者也。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終也;終始俱善,人道畢矣。故,君子敬始而慎終。終始如一,是君子之道、禮儀之文也。」

在對待生死的善始善終之中,中國文化通過這種人為的創造的「禮」來體現對生命的敬重。清明節祭祖掃墓的活動,能夠培養晚生後輩的人生使命感。以往的歷史證明,這種活動已成為中華民族行之有效的道德教育傳統之一。

故這種「慎終追遠」的人文精神,在當今緊張而快速的生活節奏之中是十分必要的。

死生事大,彰顯道教的終極關懷

生死問題一直是道教所關注的主題。《道德經》中就有很多關於生死的句子:「死而不亡者壽」、「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 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清明節的民俗,實際上也是一年一度最能讓人感受「死生事大、無常迅疾」這一主題的特殊時節,這一主體也是這一節日特具的精神氣質。

因為清明節紀念的對象是「死者」,而「死」又是每個餘生者都要平等接受的終局。後之視今,猶今之視昔,豈不悲夫!清明節正是一個追問生死意義的好時節。

(宋)李公麟《蘭亭修禊圖》(資料圖)

道教以老莊道家的哲學思想為基礎, 其信仰核心是「萬象以之生, 五行以之成」的「道」。道教的最終目標是「得道成仙」。

道教不像佛教那樣以為人生現實「如夢幻般泡影」, 要求人們以放棄現世為代價去祈得來世開啟天國的契機, 而是重於現世人生。

在他們看來, 所謂「彼岸」與「此岸」, 並沒有一道難以飛渡的界河, 現實的人、實在的形體, 加以修鍊, 即可飛升成仙。道教在追求永生不死的追求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套「養生延壽」如導引、食氣、內丹等技術。

這都是因為道教不希望一個人會毫無希望地由生到死、苟延殘喘。這種養生之道可以說是一種對生命的關懷,能夠體現出生生不息的人文情懷。

正如深受天師道信仰影響的「書聖」王羲之在讚美大自然之美、揮灑豪放之餘,沒有忘記需對更深刻的生死進行追問。他在《蘭亭集序》結尾感慨到:「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緬懷先賢,凝聚民族的向心力

清明節是中國最重要的民俗文化傳統節日之一。在家國一體的傳統文化中,「國」是「家」的延伸,由「家」而外推至國家和民族。

所以清明的祭祀,不僅要祭拜家祖,而且要祭拜民族的先祖和為中華民族的永續做出過貢獻的先賢忠烈。

人們應該通過清明活動,來緬懷先人,向先人汲取做人的情操和氣節(資料圖)

清明祭祖的另一大功能就是傳承民族氣節。人們應該通過清明活動,來緬懷先人,向先人汲取做人的情操和氣節。這種情操和氣節,也就是文天祥說的正氣,孟子說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清明正是需要通過後代與先人生命的延續,將這種氣節世世代代地相傳、發揚光大。

從這個意義上說,將清明習俗視作一個固定的節日,能夠讓年輕一代對先賢們殺身成仁、捨身為國的行為懷有崇敬之心,且引此為驕傲;能讓他們對於先賢創造的中華文化懷有敬畏之心,且引為楷模;能讓先人授予他們道德生命的延續,開導以做人的道理,保持感恩之心,且引為精神。

後來者弄懂了它,而且見諸於行為,那就堪稱是有基本文化素質的人,一個有民族氣節、道德操守的人。這種民族正氣,能夠凝聚民眾和各民族的向心力,是中華民族能生存、發展幾千年,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一大原因。

總結

在一個消費主義、享樂主義甚囂塵上的時代里,在一個大眾媒介不遺餘力地張揚個性、「娛樂至死」的世道里,在一個將歷史碎片化、虛無化的現代生活中尤其,是在慾望旺盛的「大都市」里,如何讓今人,尤其是缺少歷史感、缺少生活閱歷的年輕人。

了解自己前輩們的艱難生存和不息奮鬥的狀況,從而尊敬先人、學習先人們樸實善良自強的品格,是一大難題。清明節,也許是一個良機。

尊敬先人、學習先人們樸實善良自強的品格(資料圖)

將清明定為法定的假日,就是要給人一個機會,在一年一度的清明祭奠中得以在肅穆的墓地里,緬懷先人,給自己續上一個源頭:讓人意識到自己不是原子主義式的個人自利的動物,而是生存在一個倫理規範的共同體里的族人。

這裡說的共同體包括民族、國家、村落、鄰里、家庭、家族等等。

重視家庭和家族的價值是中國文化的一個特點,清明則是歷史承續的重要時間節點,而歷史恰恰是傳統中國最大的宗教與人文結合點。

(編輯:柯恩)

聲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悟開陰陽消長理,除情了欲自明白
圓通自在,玄功莫測——恭賀圓通自在天尊慈航元君觀音大士千秋聖誕

TAG:騰訊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