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慈悲是葯

慈悲是葯

慈悲作葯

——解壓秘笈

Compassion Matters

Secrets to a Less Stressful Life

如何有效管理我們生活里一波又一波的壓力

How to best handle the waves of

stress that have entered our lives.

作者:麗莎?費爾斯通博士

Lisa Firesstone Ph.D.

作者介紹:

麗莎?費爾斯通(Lisa Firestone)博士,格蘭登協會研究及教育部總監。她還是一位成就卓著的講師,曾於多個國家和國際會議上就夫妻關係、子女教育、自殺和預防暴力等話題發言。費爾斯通博士亦曾發表許多專業論文,合著著作包括《在親密關係中的性與愛》(Sex and Love in Intimate Relationships)(APA Books,2006年),《征服你內在的批判聲》(Conquer Your Critical Inner Voice)(New Harbinger, 2002年),《創造有意義和慈悲的生活:心理治療的智慧》(Creating a Life of Meaning and Compassion: The Wisdom of Psychotherapy)(APA Books, 2003年) 以及《被圍困的自己》(The Self Under Siege)(Routledge, 2012年).

圖:50年代女孩站在蘇黎世機場出口路牌前

辦公桌前忙碌的你正想下線吃午飯。突然手機「叮」的一聲,顯示的是愛人的簡訊:會議時間改了,今天不能接孩子放學。你回頭看向電腦屏幕,老闆發來了一封新郵件,詢問那個進度滯後的項目進展。就在你字斟句酌回復郵件時,手機又響了,你滿懷希望能看到閨蜜答應幫你接孩子放學的消息,然而,你收到的只是一條新聞提示——在這個日益瘋狂世界的某個角落,又發生了一樁令人無語的事件。

上述情景,大家想必不會感到陌生。事實上,美國心理學會(APA)最近的報告指出,頻繁查看電子設備,是大部分美國人平均壓力水平過高的原因。

今年APA的統計結果顯示,壓力水平在「統計學角度上顯著上升」,這是自2007年進行此項統計以來首次出現的情況。壓力水平上升有諸多因素, 它們都值得我們加以深思。

在此,我僅就如何應對生活中出現的新一輪壓力潮進行討論。不管是什麼讓我們焦慮不安,總能找到合適的工具幫自己鎮定、專註,並在挑戰面前毫無懼色。有些方法能有效處理各個「壓力時刻」。

圖:喵星——「斯芬克斯」

一、 關掉內心的「神評論」

首先要知道壓力是什麼。我們很多擔憂都不是基於現實生活正在發生的事情,它們只是一些自我臆造的訊息。最後期限的確讓人緊張,但這都是那些紛擾的思緒惹的禍,自己被告知「要做不完了」 或者 「要砸鍋了」,這才真正激發我們工作起來。催促孩子完成功課是很累人的,但最糟糕的是受到他們的這種攻擊—— 「你這差勁的家長」 或者 「連你自己的孩子都不聽你的,真失敗啊!」 你該費點時間問問自己,「什麼樣揮之不去的念頭帶給我們壓力呢?」

生活中有很多不如意、不可控的事情,雪上加霜的是,每個人心裡還都有一個「神評論」,它毫無必要地懲罰我們,讓壓力直線上升。「怎麼可以睡?有那麼多事情還沒做完!」「你有什麼資格休息?」「太多了,你搞不定的!」這種聲音是「壓力之友」,它會鋪設管道,輸送壓力,且淹沒頭腦的清明。所以在「神評論」開始抱怨的時候便要認出它來,這樣就可以及時剝離消極的念頭,顯露可能的實際境況。

二、 串習「暫停

俗話說「熟能生巧」,面對壓力時也需要這樣。如果讓壓力肆虐,壓力就會成為生活常態。如果經常練習讓自己平靜下來,平和、寧靜也會成為生活常態。當你感到負面情緒正在持續上升或已經掌控自己的時候,提醒自己稍停一會兒,調整一下——做幾個深呼吸,減慢思考。呼吸時,你甚至可以把一隻手放在心口,另一隻手放在腹部,這樣做能讓你更加專註。

圖:希臘愛琴海海灘

三、擁抱「正念」(不作評判)

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說,「對付壓力最好的武器是我們放下念頭的能力。」正念不僅是練習不去回應念頭,更是選擇對待念頭的方式,以及不被念頭所控制。例如「正念冥想」教導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到呼吸上,調整自己的身體。進行練習時,能覺察到念頭像火車車廂般滑過鐵軌,明明了了地看見每個念頭,卻不需要跳進某個車廂,迷失在茫茫的「憂慮曠野」之中。

正念教導我們活在當下。東方哲學家老子說:「鬱鬱寡歡的人活在過去,有危機意識的人活在未來,內心平靜的人活在當下。」(譯者註:此非原文。)我們的壓力大多來源於追悔過去、憂慮將來,但很多人發現,專註當下——往往會感覺不錯。

四、允許自己停止焦慮

壓力大多源於自己無法掌控的事情,我們卻時常沉迷某程度的奇思妙想,認為對可能出現的負面結果的擔憂或思慮可以解決問題,或至少可以自我保護。這麼做其實只會不停地自我拉響警報,造成恐慌的情緒。為什麼不處理當下的實際問題,而去憂慮各種情呢況?儘可能過濾掉負面的想法和情緒,在每次面臨挑戰時都可以這樣做。直面現實,不去臆想各種可能發生的情況或結果,不讓自己百上加斤、徒增折磨是可能的。

圖:舊金山金門大橋

五、結伴良友

在最新一期的《大西洋》(The Atlantic)雜誌上,有一篇關於大選後壓力問題的文章,作者傑克?索爾(Jack Saul)是國際心理創傷研究計劃總監,他說:「加強與家庭、社區和社會組織的聯繫,是最重要的預防措施。」

研究顯示,友誼本身是一種自然和有效的壓力解毒劑。跟志同道合的朋友為伍非常重要,他們能讓我們避免鑽牛角尖。這即是說,朋友不會鼓勵我們反覆咀嚼、沉浸在壓力中,也不會加入自我的「高壓鍋俱樂部」,與我們一起增壓。當然要找正面的人為友,他們容易保持平靜,處理問題時更游韌靈活,甚少有過激的反應。

六、轉換視角

在生存層面,大腦對危險信號十分警惕,且專註於潛在問題,以作自我保護。不幸的是,這會令我們非常容易淹沒於不可控事件上。薩爾瓦多?麥迪(Salvatore Maddi)博士三十多年來一直致力研究人類的「抗壓力」或精神韌性。他發現更具「抗壓力」的人往往視挑戰為人類生活的一部分,是改變和獲得力量的機遇。試想一下當生活塞給我們五味雜陳,壓力突增的「禮物」時,倘若被情景操控, 我們會放棄、沮喪, 還是沉溺於放大壓力的思考和活動?如果稍作暫停,視之為一種挑戰,生命路上的一次顛簸……面對同樣的外在環境, 就能改變內心感受事物的方式。

七、恆持「慈悲待己」

克瑞斯汀?耐夫(Kristin Neff)博士是研究「慈悲待己」的領軍研究員,她發現練習「慈悲待己」有意相不到的益處。它能避免人們作「自我評價」,允許自己溫柔相待。「慈悲待己」有時會被誤認為是顧影自憐,但其實兩者是完全相反的人生態度。「慈悲待己」容許我們感受自身所處的環境,並接受苦難是人類生命的一部分。它容許我們發現自身的缺點和局限而不憎恨自己,因而逐步地作出改變。當壓力上升時,「慈悲待己」是有力的工具,因為它提醒我們要對自己友善、體貼,像對待遭遇困難的朋友那樣。

圖:美味、豐盛的早餐是一天的好心情

八、制定策略,讓自己平靜下來

有很多辦法能舒緩緊張情緒,例如呼吸練習。做幾次深呼吸,或單純地把注意力集中到呼吸上,甚至打哈欠或吹氣球都能減慢我們的心率,讓自己平靜下來。還有一些思維練習,也能幫助我們更好地處理突發事故。例如,當令人痛苦或煩躁的事情出現時,心理學家傑克?康菲爾德(Jack Kornfield)和塔拉?布萊奇(Tara Brach)建議使用R.A.I.N.方法。首先明了傷痛或失落所在(R),了知/接受/允許傷痛的出現和存在(A),挖掘那些聯繫過去和現在生活的經歷(I),以及不去認同那些經歷(N),即不過度認同已發生的事情,或讓那些經歷來定義自己。

九、認知那些會「引爆」 自己情緒的東西

生活中我們都有現實的壓力存在——待付的賬單、待完成的工作、須處理的日程安排等,但為什麼我們能平靜、有效地處理某些事情,而另一些卻讓我們瀕臨崩潰邊緣呢?每個人都有引爆壓力的特定快速按鈕,越了解觸發自己強烈情緒(如恐懼、頹喪)的誘因,就越能了解自己,控制自己對這些誘因的反應。例如,聽到別人優越、高高在上的語調會否觸發自己內心「無能」的批判?晚間新聞是不是讓你有種躲起來的衝動?孩子的啼哭聲是否難以置信地讓你完全崩潰?

如果能識別這些誘因,就能挖掘出為何這些事物能特別擾動自己的情緒:也許是憶起童年孤立無助的感受或是情緒失控的父母;也許是觸發了自己或家人真實或潛在的恐懼。了解觸動自己的誘因,就能幫助自己直面那些會激活壓力的核心情緒,還能告訴我們日常生活中哪些事情對己無益。

應該問問自己,「我能避免、限制,或者更好地處理那些讓我緊張的事情嗎?」「晚上九點以後,我能把手機收起來嗎?」「心跳加速時,能關掉新聞節目嗎?」「能從日程表中去掉幾個不太重要的項目嗎?」「當自己無法自控時,愛人能處理我們這種脾氣嗎?」這種方法並不是讓你除掉或逃避生活的責任或實際境況,而是積極地尋求更好的處理策略。

圖:太空站俯瞰地球夜景

十、採取積極行動

壓力有時會讓我們不知所措、失去希望,甚至會損害我們的行動力。這時候不妨坐下來,想想能做點什麼去緩解一下,而不是為壓力添柴加火。這不是要你寫一個長長的待做事項清單, 加重自己的負擔,而是暫停一下,對準能讓自己好受點兒的正面方法或工作。這可以是很簡單的活動,比如出外散步、做十五分鐘禪修、分出一小時去取得某個項目的進展、打電話給好友,或者是聽聽節奏明快的音樂等等。

這些活動也可以是直接處理壓力產生的來源。例如如果對世界現狀不滿,那就可以分點時間, 為那些能改善情況的項目做義工或捐獻。如果面對混亂的工作,可以尋找讓自己保持冷靜的策略。我有個朋友每小時都會為自己「簽到」一次,問問自己,「你還扛得住吧?」藉此來透一透氣。如果被家務事弄得暈頭轉向,那可以跟家庭成員或朋友坦誠協商,看看能否互助幫忙一下。我的姐妹們每周都會輪流接彼此的孩子放學一兩次,讓大家在下班後有多一點點工余時間。另一位朋友則會在夫妻雙方都沒空購買家裡日用品時,全家深夜出動往雜貨店購物。只要是有益的行動都值得付出時間,並給予重視。任何有助於減壓的活動都值得投入時間,並予以重視。任何能讓我們感到愉快、平靜和有意義的事物,都值得追求。

這是每個人都應得的。

文章來源: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blog/compassion-matters/201704/secrets-less-stressful-life

原文發布日期:2017年4月7日

智悲翻譯中心 譯竟於2018年1月28日

翻譯:徐冰

一校:張瑋華、圓了

二校:圓豐、圓和

終審:銘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索達吉堪布教言彙集 的精彩文章:

「《維摩詰經》同步教學」通知
索達吉堪布第122-124次網路開示通知

TAG:索達吉堪布教言彙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