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草原沒有墓碑:蒙古族怎麼替成吉思汗掃墓?

草原沒有墓碑:蒙古族怎麼替成吉思汗掃墓?

一般而言,蒙古高原上的主流葬制分為火葬、野葬,和土葬三種形式,但各種葬制並不互斥,常常會相互混用。例如居住在內蒙古東部地區,使用「准蒙古語」的契丹人,都會把死者遺體曝露在樹上,直到肉體腐爛到剩下骨頭為止才火化,便是一種樹上葬和火葬混用的形式。

蒙古火葬

蒙古帝國興起後,除了晚期受藏傳佛教影響而選擇火葬的貴族外,只有孕婦、傳染病患者,和未婚者死後必須火葬,其他人大多選擇野葬及土葬混用的形式,也就是把屍體放到馬或駱駝等家畜的背上,在野外四處遊走,最後將屍體埋葬在落下的地點。

然而,不論何種形式的葬制,,蒙古族並不似漢族習俗會在埋葬地堆土成冢、立碑為記。在游牧民族的文化里,只有部族認同,沒有地域、家鄉的觀念。蒙古包立在哪裡,哪裡就是家鄉。

蒙古野葬

《蒙古秘史》記載,蒙古皇族下葬之後,往往用千百匹戰馬將葬地踏平,再小心翼翼地在上面種草植樹,直到下葬的地方與周圍其他地方沒有差異為止,即使尊貴者如成吉思汗也不例外。

但不立墓碑並不代表蒙古人不祭祀死者。蒙古族一般的習俗是,在死者死後3年內避免提及死者的名字,也不會對其進行祭拜,但3年後,當屍骨開始碎裂、死者的靈魂成為祖靈後,人們便會開始定期向代表死者的遺物或簡略的畫像祭祀,甚至會回到當初埋葬的地點祭拜。

成吉思汗

祭祀儀式中,一部分獻祭的肉和骨頭會浸泡在奶酒里,並放置在地洞里燒給逝者,而祭拜者則分食剩下的肉和酒。當畜養的動物不再承擔原先的使用功能時,也會被用來獻祭予死者。

傳說成吉思汗下葬時,人們曾當著一頭母駱駝的面殺死其親生的小駱駝,並將小駱駝的鮮血灑在下葬處。之後春草發芽、大地回復下葬前的原狀後,人們每年便牽著母駱駝前往附近尋找,並在母駱駝哀嗚的地方舉行祭奠儀式。而當母駱駝過世之後,世上就再無「生物」知道成吉思汗的下葬處了。

蒙古駱駝

成吉思汗生前一次行軍中曾路過河套平原,讚歎這裡水草豐美,希望死後能葬在這裡。於是,成吉思汗死後,三子窩闊台將他的5件重要遺物(白馬、奶桶、箭及箭袋、鞍轡馬鞭,以及古籍字畫)帶到此地,供奉於5頂白色氈帳中。

其後,成吉思汗的幾位皇后(孛兒帖、忽蘭,和准格爾伊金)死後,其遺物氈帳也被置於此處,與5件聖物的氈帳合稱「八白宮」。

八白宮

到了清朝順治年間,成吉思汗的後裔將八白宮各種遺物從黃河南岸遷至巴音昌霍格河畔的草地上安奉,從此,這片河畔的草地便被稱之為「伊金霍洛」(蒙語意思為「聖主的庭園」),也就是當今內蒙古自治區成吉思汗陵的所在地。

抗日戰爭時期,為避免文物遭受波及,國民政府於1939年將八白宮分遷至甘肅省境內各地,其後又輾轉遷到青海省的塔爾寺。一直到1953年6月,在周恩來的批准下,中國政府才又撥款,於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舊地重建成吉思汗陵,並於1954年將八白宮遷回。

成吉思汗陵

八白宮的祭祀文化不僅反映了成吉思汗在蒙古人心中的崇高地位,也見證了成吉思汗死後,中國、蒙古高原,及中亞各國權力的興衰發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淘沙歷史事 的精彩文章:

改嫁的皇室公主人數最多的朝代:為何唐朝女子改嫁者眾多,未受封建貞節觀念的嚴重束縛
曹操: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死前未稱帝,他究竟想當周公還是當皇帝?

TAG:淘沙歷史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