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預告| 中國抗日軍政大學究竟是怎樣的一所學校?

預告| 中國抗日軍政大學究竟是怎樣的一所學校?

原標題:預告| 中國抗日軍政大學究竟是怎樣的一所學校?


預告視頻,先睹為快!


1937年,在中國西北邊陲的小鎮瓦窯堡,誕生了這樣一所學校。開國將領中有7位元帥、8名大將、26名上將都曾在這裡學習或工作過,由這所學校培養出來的人才,大多成了中國革命的中流砥柱。曾擔任過侵華日軍華北方面軍司令的岡村寧次多次吃過這所學校學員的虧,他甚至氣急敗壞地說:寧可犧牲20個日本兵換一個這裡的學員,50個日本兵換一個這裡的幹部。那麼這究竟是怎樣的一所學校呢?



中國抗日軍政大學


1936年621日,晚飯之後,天剛剛黑下來,突然,從瓦窯堡鎮外傳來了一陣密集的槍響。

原來,這竟然是國民黨軍找上門來了!當時,蔣介石堅持內戰政策,調集16個師和3個旅,準備對陝甘蘇區發動新的「圍剿」,這次來偷襲瓦窯堡的,就是國民黨第86 師高雙成部。然而此時,紅軍主力都被派出去執行戰鬥任務了,瓦窯堡守備空虛。這下,駐紮在這裡的中央機關危險了!此時,雖然紅軍主力不在,但剛剛成立的紅軍大學裡,聚集的可是各個戰鬥隊伍里的精英,他們也正是後來抗大的第一批學員。一下子,掩護中央機關撤離的任務,就落到了他們的身上。那麼這群年輕的小夥子們能否使中共中央轉危為安?



抗大學員


這是抗大在1937年121日貼出的招生廣告。19371月,抗大隨中共中央一起搬到延安,開始向社會公開招收第二期學員。廣告上寫道:學習期限是六個月,凡是十八歲以上,二十八歲以下,有志於獻身於民族解放事業的青年都可以報名。當然,還要經過考試,合格之後就可以被錄取。落款的正副校長,分別是林彪和劉伯承。雖然,招生廣告上標註的考試科目只有政治、作文、口試和體格。然而學員們想要踏進抗大校門,還要經歷另一重考驗。這是為什麼呢?


招生廣告


懷著滿腔愛國熱情,在抗戰期間,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年輕人源源不斷投入抗大的懷抱。在他們心裡,延安是革命聖地,而抗大,則是實現他們抗日救國理想的搖籃。然而真正到了抗大,眼前的現實卻給很多人潑了一盆冷水。除了生活十分艱苦,抗大的學習條件也不容樂觀。事實上,從現在的眼光看,抗大簡陋得都不像一所學校,甚至連最起碼的教室都沒有。夏天,學生們就在樹蔭下或打穀場上聽講;冬天。就在在破廟、祠堂或者老百姓的羊圈裡上課。


沒有黑板,就用門板代替;沒有粉筆,就把白土搓成條晒乾,做土粉筆;沒有筆,就把子彈殼收集起來,打磨而成的彈殼鋼筆;沒有墨水,就用鍋底灰、煤灰兌水蘸著寫。看到抗大學員們在艱苦條件下仍堅持學習,毛主席鼓勵大家說,你們這是過著石器時代的生活,學習當代最先進的科學,馬克思主義。



彈殼鋼筆

由於抗大學生們的熱切盼望,再加上當時條件艱苦,老師數量本來就不夠,因此抗大迎來了一位特殊的老師,他就是毛主席。從1937年58月,毛主席在抗大教授《辯證唯物論》,累計授課達110多個課時。後來著名的「兩論」,也就是毛主席的《實踐論》和《矛盾論》,就是來源於這篇講稿。根據不少抗大老戰士們回憶,毛主席講課的時候有兩個特殊的習慣,一個是不讓學生做筆記,另一個是在講話時總是習慣雙手叉腰。



19385月毛澤東在延安抗大講課


更多精彩內容,鎖定44日湖北衛視《大揭秘》《抗大傳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揭秘 的精彩文章:

預告|巴寡婦清與秦始皇有著怎樣神秘聯繫?
節目|延安魯藝如何在艱難歲月里發展壯大?

TAG:大揭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