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華映資本高峰:知識付費難現壟斷,教育投資從「成績本位」回歸「人本位」

華映資本高峰:知識付費難現壟斷,教育投資從「成績本位」回歸「人本位」

本文共

5390字,預計閱讀5分鐘

成立於2008年的華映資本於2014年開始關注教育賽道,至今已投資了CTB賽事、知識付費平台有書、藝術教育機構維歐、親子內容平台爸媽營、K12教育內容研發公司口語易、金融教育機構東方華爾等數個教育、泛教育類機構。

專註TMT風險投資的華映資本以A輪為主,「在投資前進行判斷的時候,團隊是我們最大的一個考量標準,第二點是切入的產品和模式要好。尤其是在教育這塊,產品的因素可能會特彆強烈。如果產品好,可以營銷驅動,又有強落地能力,這樣的項目是值得去投的。我們覺得最簡單的一個標準是用戶喜歡。」

在華映資本董事總經理高峰看來,知識付費浪潮興起兩年,通過付費節約時間和成本獲得知識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大眾焦慮,遠遠沒有到泡沫的階段。同時,知識付費行業難現壟斷者。在全民碎片化學習的當下,對教育行業會帶來哪些影響?對於雙師和當前火熱的區塊鏈+教育,華映資本又有哪些看法?鯨媒體專訪了華映資本董事總經理高峰和高級投資經理張倩鋆。

知識付費很難出現壟斷者

Q

&

A

鯨媒體:華映投了很多內容消費的項目,華映如何看待知識付費的發展趨勢?知識付費是否會有壟斷者?當前的泡沫情況如何?華映在投資這個賽道時是投平台還是投內容生產商?

高峰知識付費領域很難出現壟斷,不管是大的平台還是小的平台,最終的支撐是內容。內容本身就是一個不能被壟斷的東西,其他比如說社交,可以有微信這樣的應用,但對於知識付費而言,假設喜馬拉雅簽約了王思聰,羅輯思維簽約了高曉松,這兩個人本身有自己的粉絲,內容也不相同,那麼粉絲就會去往不同的平台。因為內容本身的屬性,出現壟斷的可能性很小。從投資的角度來說,即使有一天出現一個非常大的平台,可能是所謂的相對壟斷。那也沒有關係,我們可以投一些精品內容。只要我們在估值相對合理的情況下,去投好的內容,一定會有機會。

現在我個人覺得知識付費還遠遠沒有到泡沫的階段,可以說是一個新興的垂直賽道。其次,今天可能對一二線城市的人來說,因為收入的原因,學習層次的問題,有大部分人都已經逐步走在知識付費的路上,但其實很多三四線、五六線城市的市場還大有作為。現在投知識付費的話,如果有平台的項目,我們一定先投平台,再往下投不同的細分賽道。

張倩鋆:相對來講我們還是非常看好知識付費的。因為知識付費行業的發展是在2016年中開始的,剛開始是喜馬拉雅和得到做了初步嘗試,後來變成了一個小風口。華映在2017年開始重點布局知識付費行業,新媒體端和移動端的產品都掃了一圈。我們會先看一些有平台機會的項目,這樣可以讓細分品類更好的依託平台。接下來我們可能會偏向細分行業,這也是基於數據的反饋,包括像女性成長類、財經類、心理諮詢類。其實跟整個互聯網的發展是一樣的,大家最早關注的都是大平台,一旦大的平檯布局完成,這個時候就更多地關注不同的垂直賽道,再去尋找一些比較精品的細分龍頭。

Q

&

A

鯨媒體:您如何看待電商、廣告等業務在知識付費機構中的營收佔比超過一半的現象?這種複合型商業模式是「模式疊加」嗎?您能介紹一下「模式疊加」這個概念嗎?

高峰:我理解的模式疊加更多的是,業務是平行的,沒有所謂的主次之分,多元化地滿足用戶需求。在教育行業來說,就是不要一門心思鑽牛角尖,只想著單一的東西,還是要多元化。不僅是教育行業企業,我認為所有的行業都是一樣的,就是怎樣一層一層地把用戶多洗幾遍,盡量多次地滿足用戶不同的需求,提高粘性。

張倩鋆:聚焦在知識付費上的項目中,知識付費的收入佔比是很大的,有可能電商佔一半,知識付費佔一半,長線來看,以知識付費為切入點的公司主流商業模式肯定是知識付費,電商只是一部分轉化。電商可能會出現在偏文創類的產品中。所以我會覺得商業多元化的思路是對的,但是不能過度依賴於廣告和電商業務,還是需要更多的聚焦在自己的主業上。

我們看知識付費的項目,會考核一個指標:它的知識付費收入是多少,其他的電商廣告收入多少對我們來說目前意義不大。當然我不禁止它去做,甚至從我的角度會鼓勵它。因為今天沒有任何一家企業只賺一種錢。我當然覺得不管是因為任何原因,有了一批忠實的用戶後,可以多元化地合法獲取收入。但從企業發展的角度,只有主營業務做好,才有可能去帶動其他一些業務做更好地變現。

Q

&

A

鯨媒體:華映的教育報告顯示,華映之前比較看好的有學前教育、國際教育和泛教育領域,看好的原因是什麼?您認為2018年這三個賽道會有怎樣的發展?國際教育裡面的賽事和營地教育尚屬早期,這個市場真正爆發要多久?

高峰:學前教育其實來自於我們前段時間的幾個項目,學前教育與K12不一樣,它可能有一部分是興趣培養,這樣的項目本身我們會更側重於產品的好壞,如果說國際教育的話,可能的是涉及到海外資源整合等能力,門檻相對會高一點,泛教育領域主要是精神領域的需求在慢慢增長。但這些可能也不是我們一下子就一定會去投的方向。

我們投了一家很不錯的國際賽事教育機構,它已經算國際性的IP了,因為都是美國常春藤高校和中國的幾大985、211聯合起來,進行自主招生。它的證書可以作為很好的敲門磚之一。一場賽事差不多接近一年,裡面包括了從寫作到政史地,要進行動手製作,最後要答辯,是一個綜合的比賽,在比賽的過程中它會提供輔導,會請來高校的名師或者常春藤的大學生來進行指導,相當於一邊比賽一邊培訓。

我們投的原因,首先是它有名校的「敲門磚」,第二是本身賽事的IP很難建立,不光要獲得高校的認可,還要獲得中學的認可,一旦認可建立起來之後,就是很強的壁壘,很難被其他的比賽所取代。

至於賽事和營地教育什麼時候會爆發,可能IP導向的教育產品,成長會快一些,因為我們現在看到的營地教育模式還是相對比較重,涉及到場地和相關設備包括帶隊人員,運營成本相對較高。那麼我們希望有更大的毛利空間,什麼可以賦予更大的議價能力?無非就是品牌價值,或者是引入其他IP打造一個主題。

Q

&

A

鯨媒體:資料顯示,華映認為雙師是解決教育問題的一個過渡方案,最終會被AI代替,華映不看好雙師的長遠發展嗎?AI可能會以怎樣的方式代替雙師?大概要多久?

高峰:雙師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會存在。在科技發展面前,任何產品都是過渡的。雙師是一個很長的周期,涉及到基礎教育建設、能力提升和普及,最終狀態是,有一部分涉及到創造性的東西可能是發達地區的老師來領銜的,但基礎性的工作就交給計算機去完成,或者是AI來完成。雙師現在還是一個初級階段,在很大程度上,我認為它很好地解決了教育資源不均勻分配的問題。

對AI來說,好的老師、帶有創造性的內容,是不可替代的;常規性的、重複性的訓練,完全可以被AI替代,甚至不需要AI。比如說現在背單詞,很多工具都可以分擔。

基於AI的K12在未來一年仍然是機會

Q

&

A

鯨媒體:您如何評價去年教育行業投融資的活躍程度?未來一年內,您覺得教育行業的投融資風向是怎樣的?活躍程度如何?

高峰:根據去年的投融資活躍程度來看,教育確實算一個小風口。以往,大家更關注文娛產業或者內容產業,但去年開始,教育領域逐漸獲得重視。原來我們認為教育一直是個相對成長比較緩慢,沒有強爆發性的領域,但去年根據我們內部統計,很多機構已經開始加強布局教育領域。

從整個行業的活躍度來看,K12仍是主流賽道,畢竟是剛需,學前教育也是一個很好的方向。與前兩年相比,職業教育的活躍度在去年有所下降,我們主要是從投資機構的風向和去年投的數量來看的。原因可能是去年國家對有些證照進行了取消和合併,同時也有一些資質被取消。另外,IT培訓在之前也是一個很火的小風口,在兩年前各大機構都已經在布局,這兩年正處在一個成長期。

未來一年,基於AI的K12還是一個很大的機會。因為AI本身是一個大機會,而K12又是剛需。所以基於整個技術的推動所帶來的剛需性的教育賽道是一個很大的亮點,那麼同樣的基於AI技術相關的職業教育,可能也是一個比較好的方向。此外素質教育會越來越被重視,但短時間內可能不會有很大的規模性效應出現。

活躍程度方面,從用戶角度來說,整個總量不會有太大的變化。從投資角度來說,基本可能是與去年持平。當然今年可能會有一波新的浪潮。兩會之後,在中考和高考的方向上做了很大的調整。各地陸陸續續會有一些細則出現。那麼這些政策的變化會導致一些全新類型的項目出現,從而帶來一波投資熱潮。

最簡單的就是課後三點半問題,上海現在規定下午三點半不許上課,那麼正常的普通雙職工家庭一般都是下午五點半下班,這2到3個小時做什麼?會出現新的想像空間。

Q

&

A

鯨媒體:華映在泛教育領域關注哪些行業?我們在2018年看好什麼教育領域?

高峰:像設計師培訓和編劇等行業,我可能會把它歸結為文娛行業內。華映投資的爸媽營,它本身是一個親子類的公號,看起來並非和教育領域強相關,但同樣可以用來測試一些教育產品是否能被它的用戶群所接受。

2018年我們可能會有一些投資教育方面的新策略。首先還是分兩個大方向,一個是傳統教育,一種是所謂的興趣教育。可能更側重於傳統教育,比如需要考證照、資質的,以及K12等剛需性行業。興趣教育比如知識付費和學前教育,學前教育其實目的性沒有那麼明確,側重在興趣的成分,我們投資時會更側重於產品的好壞,以及營銷推廣、用戶運營能力。

Q

&

A

鯨媒體:您如何看待區塊鏈+教育?

高峰:我認為技術肯定是個好東西,在內容交換和資質認證方面對教育行業來說會有一些比較大的變革,就是所謂的去中心化。資源共享上可能效率更高。

但從學生的角度來說,就學本身或者從老師講課來說,我覺得沒有太大的影響,只是從資源的獲取上可能會更便利。

主要投資A輪,基於團隊和產品模式綜合考量

Q

&

A

鯨媒體:華映主要投資早期項目?如何判斷項目可投性?

張倩鋆:華映一直以來都是以A輪為主,我們在投資前進行判斷的時候一般會有幾個因素,首先肯定還是投人,A輪的話模式也驗證了,但是市場規模化效應沒有特別明顯,所以說團隊是我們最大的一個考量標準,看團隊是否足夠完整,創始人是不是本身有一定的執念,第二點是切入的產品和模式要好,當然大前提是說這個賽道要被市場認可。如果這兩點都很好的話,我們就有可能去投。

高峰:尤其是在教育這塊,產品的因素會特彆強烈。如果產品好,可以營銷驅動,又有強落地能力,這樣的項目是值得去投的。「人」在任何時候都是不能缺位的。我們覺得最簡單的一個標準是用戶喜歡。

我們一般會從幾方面考量,一方面我們會找一些用戶進行調研,然後進行反饋;另一方面教研團隊很重要,當教研做好了,嫁接出來的產品也會很好。市面上現在有很多好內容,但是缺好的產品。

Q

&

A

鯨媒體:我們不會投資哪類教育機構?

高峰:教育產品更多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投入一定的情懷,但恰恰有一些創始人或者管理團隊也太有「情懷」,不接地氣,那這樣的項目我們也很難接受。比如有些公司本身擁有很好的資源,但因為創始團隊花太多的經歷在所謂的產品打磨上,資源無法做到最有效利用。產品不一定要做到最完美才推出,在研發產品的階段,就應該陸陸續續去做一些變現,讓用戶進入到產品的使用過程中去。

總體看下來,其實從事多年教育的人不一定真的能把教育產品做好。他們有時候會陷入慣性思維限制,總認為做這個事情,就是為了滿足這個需求,或者是為了打破這一個痛點,通常他們認為必須做到盡善盡美之後,才可以滿足需求。實際上如果做到盡善盡美之後,這個市場可能其他玩家已佔領先機,競品已攻佔用戶心智。

Q

&

A

鯨媒體:您覺得TMT領域與教育領域有什麼區別?

高峰:TMT是華映主要的投資方向,但我們也越來越側重在不同的細分行業,更加深入地挖掘一些好項目。與TMT相比,教育投資從大的邏輯上來說肯定也是一樣的,或者說大部分的項目從商業邏輯上來判斷都是差不多的。最大的區別可能在於TMT行業有互聯網行業的強大爆發性。從項目上,初期我們也更關注TMT的流量是不是夠強,但在教育行業這不是第一關注點。

Q

&

A

鯨媒體:華映投資教育機構的節奏是怎樣的?華映的相對優勢是,以往投的項目已經成為鋪設的整個鏈條上的感測器,能讓華映敏銳地感覺到一些行業變化,您能舉個例子介紹一下嗎?

高峰:投資節奏沒有一個可以量化的標準,通常的情況還是取決於我們能不能找到一個好的項目,第二個是我們能不能給這個項目本身帶去一些資源幫助,第三個是說如果這個項目將來發展遇到困難,我們投資的其他項目能不能與它互相形成資源聯動,幫助到它。

我們一直以來投資布局是不做單點突破的,以往的投資項目都可以組成整個產業鏈條。例如餐飲,可能不光投一個店,上游的綠色食品供應會投,餐廳運營工具可能也會投。基於整個邏輯,投資教育我們首先要保證覆蓋到教育行業的上下游。目前來說我們還主要集中在K12教育上面,投了一些跟英語輔導相關的科目,跟升學相關的項目,在接下去的兩三年,會更加關注其他一些領域,盡量保證全面地覆蓋整個布局。

Q

&

A

鯨媒體:華映掌握了很多文娛入口,在線上有巨大的流量,很多品牌可以通過線上流量推一些品牌。華映為什麼特別注重對渠道的投資?我們在教育行業投了哪些渠道,以前投的哪些渠道可以用在判斷教育投資上?

高峰:我們投資最早的一個教育項目是在2014年。但那個時候我們關注的重點可能是文娛比較多,所以那個時期,不管是PC端還是移動端,我們布局了流量和內容這兩塊,到今天變成了很好的資源。

我現在認為不管是線上還是線下的教育,還是其他教育產品的推廣,都離不開教育產品的驅動。我們現在教育行業,傳統教育方面有出版社渠道、學校資源,流量方面有新媒體渠道幾千萬的粉絲,可以給到K12、學前教育很大的資源支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鯨媒體 的精彩文章:

單筆融資額2.5億美元超VIPKID,「一起科技」能否走通2B2C變現之路?

TAG:鯨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