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如何正確看待 OPPO R15?

如何正確看待 OPPO R15?

說來有趣,此刻我的心情和當初準備寫 iPhone 8 體驗文時是相似的,內心戲很多,卻欲言又止。畢竟……這是我第一次寫 OPPO 手機。注意了,嚴格來講這不是一篇分享 OPPO R15 體驗感受的內容。

就像我之前寫 vivo X21 上手體驗時所談到的:「如何正確看待 vivo 和 OPPO 的產品」是一個很有趣味性和話題性的問題。

群眾為何尤為喜愛 OPPO ,原因是為什麼?如果我們不去走訪這些購買了 OPPO 手機的用戶,去感受並了解他們的實際需求,你可能永遠也得不到答案。

一、

我曾經問過一位程序媛:「為什麼你要購買 OPPO 手機?」她的回答是:「便宜啊,買 iPhone 的話就沒辦法一年一換了。」說實話這個回答多少有點出乎我的意料,因為我問的時候壓根沒提 iPhone,而她的回答卻是會拿 iPhone 作為對比。儘管她的回答不具代表性,但這確實刷新了我的認知,讓我一直記著這個事情。確實,不是每一個人都願意為一部手機花過多的錢,這麼一對比,OPPO 確實是便宜的選擇。

去年,我們做了一場 iPhone X 的「尾巴面對面」活動,剛好參加活動的尾巴當中就有一位是 OPPO 的員工。我們在閑聊時他談到一個觀點很有意思,大概就是說用戶買了一部手機之後,超過 90% 的時間都是在微信或微博,剩下的 10% 可能就是遊戲或其它應用,且不論這個百分比的數據是否符合事實,但是花高價買一部 iPhone X 並不是所有群眾都會認可的,這不是代表群眾買不起,而是有沒有必要。

像上述這種觀點,我認為它真的相當值得大家去仔細思考,是否我們用手機時大部分時間是沉浸在社交軟體上?反正我自己差不多就是這樣,我問了身邊其他人,答案也是驚人的一致。然後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 OPPO R15,這款手機就有針對微信的各種使用場景、王者榮耀等遊戲進行專項優化,這些都是 OPPO 與第三方軟體團隊直接合作的成果。

在早幾年,我們頂多就只是看到手機廠商在發布會上提到系統針對主流 APP 做優化,而沒有深度優化這麼一說。直到後來有一次我用 OPPO R11 玩了一把高幀率的《王者榮耀》後才發現,居然還有這種操作……?

類似這種第三方應用和硬體廠商聯手做「專項優化」的現象,確實在碎片化至今仍然很嚴重的 Android 生態是罕見的。可也正是如此,專項優化變得非常重要。為什麼?同樣都是搭載驍龍 660 移動平台,OPPO 15 就是要比那些沒有做應用專項優化,沒有做硬體專項優化的手機好,且不論事實是否如此,宣傳目的達到了。

就拿我這兩天使用 OPPO R15 聊微信的體驗為例,它確實不同於我之前用過的驍龍 660 手機,這裡我想補充說明的是,微信是我主要的通訊工具,使用強度非常高,多條聊天信息的載入、大量圖片載入等等都是常見的現象。其次,我還打了好幾盤《王者榮耀》和《絕地求生:刺激戰場》,前者是做過專項優化,玩起來確實很不一樣,後者我猜測是沒有做專項優化的,實際體驗就是意料之中的水準了,甚至它連「劉海屏」的適配都做得不夠好。

二、

聊到這裡,我相信大家會冒出一個和硬體配置相關的問題,這個我們放到後面再聊。

我之前看過一個說法,大概就是講身處一線城市的人們處於水深火熱的房價當中,而那些留在二三四線城市的人們,卻是在自己的家鄉過著另一種生活,他們的價值觀和消費觀亦完全不同於一線城市的人們。除此之外,活躍在社交平台上的用戶群體也呈現出了相當有趣的現象。就拿 OPPO R15 來講,如果我們將其與 MIX 2S 對比,自然就會覺得前者是高價低配,後者是性價比突出。

可你想過沒有,不是所有人的消費觀都是追求性價比。更何況,拿在我手裡的這兩部 OPPO R15 堪稱是 OPPO 有史以來最漂亮的智能手機。它在拍照方面也很突出,我試著拿它和 iPhone X 進行對比,發現 OPPO R15 的拍照還是不錯的。至於續航表現上,OPPO R15 撐滿一天也是沒有任何壓力,且充電速度令人滿意。

由 OPPO R15 拍攝

由 iPhone X 拍攝

由 OPPO R15 拍攝

由 iPhone X 拍攝

說到充電,我問過好幾位同事,讓他們談一下為什麼 OPPO 不用 Type-C 介面?結果大家都答不上來。事實上也有不少人問過我這個問題,我發現我自己也答不上來。曾經我看過一些說法是技術問題,可是明眼人都知道這個說法絕對是講不通的,這不是擺明侮辱所有用 Type-C 的廠商和用戶的智商嗎?那麼,為什麼 OPPO 不用 Type-C 介面呢?我想,或許我們可以從這兩大方面去思考。

按照微博之前的數據來看,OPPO 手機用戶的忠誠度是 Android 品牌中最高的。為什麼要談忠誠度?這裡涉及到換新機。如果舊機器和新機器的介面規範產生變化,就會意味著原來的線材不能使用,再其次,如果這些用戶身邊的人都是 OPPO 或 vivo 的手機,那麼 microUSB 介面是主流介面,還是 Type-C 是主流介面,這又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了。

相信大家對於充電五分鐘通話兩小時的宣傳語感到印象深刻,或許你還可能在線下看過 VOOC 閃充的充電站,試想一下,OPPO 手機的用戶有多少?如果這些充電站換成 Type-C 的介面,無疑又會產生新的問題。此外,VOOC 閃充相比其它快充技術而言它也不算差,舉個例子,QC4.0+ 的Razer Phone 充滿電還要將近 2 個小時左右,其電池容量也就僅比 OPPO R15 大了 550mAh,作為對比,OPPO R15 的電池容量是 3450mAh,從 0% 充到 100% 差不多花了 90 分鐘的時間。

三、

關於硬體配置的看法,這個問題的本質其實是我們所認為的「高價低配」現象。

事實上,OPPO 並不是一直都採取「高價低配」的路線。我作為媒體從業者可以說是完整見證了 OPPO 從第一部 Android 智能手機發展到今天如此輝煌的過程。從最開始李奧納多代言的 Find 系列,一轉傾心的 N 系列,我幾乎每一款 OPPO 手機都玩過。唯獨我沒有料到的是,最不被媒體、科技愛好者所接納的輕旗艦 R 系列會最終成為 OPPO 唯一的產品線,並大賣特賣,最終將 OPPO 推向世界前五的絕佳銷售表現。

當然,這一條路並不是一帆風順的。我認識的一位朋友告訴我,今年春節有不少 OPPO 管理人員是沒有假期的,原因或許是 OPPO R11s 並沒有第一時間追上「全面屏」的潮流,趕了末班車的結果就是市場銷售狀況不佳。這大概也能解釋清楚為什麼 OPPO R15 這次會如此之快的成為最早一批國產「劉海屏」手機。對於主打線下的 OPPO 而言,如果不儘早鋪貨,那麼很可能又會出現之前 OPPO R11s 的局面,變數很大。

線下是 OPPO 的主場,這意味著沒有足夠合理的利潤分成會是一個問題。也正是因為線下是主場,大量的宣傳費用花在明星代言上也是一個問題。談到明星代言,我甚至聽過一個說法,OPPO 已經把它所能覆蓋的渠道都覆蓋了,究竟是 OPPO 代言明星還是明星代言 OPPO,這又是一個你我認知之外的問題了。

聊了一圈,你會發現我並沒有直接去回答硬體配置的問題,為什麼?這個問題它本就不應該有,真的看重硬體配置的人難道會成為 OPPO 用戶?

確切來說,注重硬體配置的用戶所想要的那個「OPPO」,一直都在那裡,從未離開過。你知道我說的是什麼就行了。

四、

作為本文的結尾,這裡我順便分享一下 OPPO R15 的上手體驗感受吧。

從硬體上看,OPPO R15 只有側面和背面是漂亮的,手感絕對談不上好,當你滑動屏幕邊緣時會有一種明顯的割裂感。或許對於設計師而言,比起帶來更好的手感,如何讓側面弧線顯得更細,更有視覺美感才是最為重要的吧?

系統體驗上,如今的 ColorOS 早已失去了當年的韻味,現在給我的感覺就是欠缺功能特色,設計風格不統一,桌面圖標擬物化,某些 APP 的界面風格卻又是扁平化,並且還出現了「彌散陰影」這類設計風格,卻又沒有運用在整個 OS 的設計當中。此外,整個系統的字體設計觀感不佳,部分文字連在一起時要麼是頂部沒對齊,要麼是底部沒對齊。

至於功能體驗,當下所有 Android 手機都不存在系統難用的情況,只有誰更好用罷了。還記得 Find 系列的時候,ColorOS 的用戶體驗和設計風格真的讓人眼前一亮,細節層面非常用心。可惜的是,業界曾經一度傳出 ColorOS 團隊準備解散的消息,雖說後來沒有下文,但是從近幾年來 ColorOS 的發展來看,問題還是蠻多的,這點希望 OPPO 能夠真正重視起來。

我不反感任何 Android 手機從硬體或軟體層面上模仿 iPhone ,我想說的只是一家體量如此龐大的品牌在系統層面上的不作為和不用心確實不是一個好現象。OPPO R15 已經通過實際行動證明了其硬體設計能力,那麼系統層面呢?只希望 ColorOS 團隊走點心。畢竟真的要給產品建議的話,我感覺都能再寫一篇長文了。

至此,我想該聊的也聊得差不多,正如我在文章開頭所說的,這篇文章的重點並不是聊 OPPO R15 的體驗,如果你對此感興趣,不妨可以等待數字尾巴後續分享的深度體驗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數字尾巴 的精彩文章:

谷歌系統管控升級?Android P 將封殺部分老應用
春節,來一場冰天雪地的和風之旅

TAG:數字尾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