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聚焦丨美航母進入南海 美媒鼓動在南海給中國劃紅線

聚焦丨美航母進入南海 美媒鼓動在南海給中國劃紅線

原標題:聚焦丨美航母進入南海 美媒鼓動在南海給中國劃紅線


即可訂閱


導讀:

隨著以「羅斯福」號航母為核心的第九航母打擊群抵達南海,美國海軍三個航母打擊群再次同時出現在西太平洋地區,引發了外界的關注。



美國海軍協會新聞網站4月2日公布的信息顯示,「羅斯福」號航母已經抵達新加坡。據新加坡《海峽時報》報道,4月2日,該航母抵達新加坡,進行定期港口訪問。與航母一同抵達的還有「邦克山」號巡洋艦和「桑普森」號驅逐艦以及第17艦載航空兵聯隊等。


「羅斯福」號航母打擊群進入南海之後,美國海軍在西太平洋地區擁有三艘航母。目前,「卡爾·文森」號目前活動在關島海域一帶,而常駐日本的「里根」號航母則在港口修整,預計下個月將出海部署。

理論上 「三航母」足以應付一場中小規模的局部戰爭,但現在「里根」號航母還在港口修整,按照往常的情況,其5月或6月才會出海,因此,美國難以在西太平洋地區舉行一次「三航母」演習。「羅斯福」號航母打擊群可能會在南海搞一些小動作,這樣才符合美國海軍「不虛此行」的一貫做法。



早在3月23日,美國海軍「馬斯廷」號導彈驅逐艦進入中國南海有關島礁鄰近海域。中國國防部當天發布消息稱,中國海軍570艦、514艦迅即行動,依法依規對美艦進行識別查證,並予以警告驅離。


中國國防部發言人任國強發表談話稱,中國對南海諸島及其附近海域擁有無可爭辯的主權,美方一再派軍艦擅自進入中國南海島礁鄰近海域,其行為嚴重損害中國的主權和安全,違背國際關係基本準則,危害地區和平穩定。美方這種做法破壞中美兩國兩軍關係氛圍,造成雙方海空兵力近距離接觸,極易引發誤判甚至海空意外事件,這是對中方的嚴重政治和軍事挑釁。中國軍隊對此堅決反對。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海軍近期在南海進行實戰化訓練。在3月29日舉行的國防部例行記者會上,國防部發言人任國強就記者提問「遼寧艦是否參加了海軍南海演練」回應說,中國海軍在南海舉行實戰化演練,是海軍年度例行性計劃安排,目的是為檢驗部隊的訓練水平,和全面提升打贏能力,不針對特定國家和目標。至於遼寧艦的動向,海軍會實時發表消息。


此次軍演尚未正式開始,就引起了國際媒體的高度關注,「美國之音」、《國家利益》等美國媒體聲稱,「這是中國以大規模實彈演習在太平洋向美軍發起的挑戰」,「美軍在南中國海的『航行自由行動』不起作用」,「美國應該採取更強硬的措施,在南海給中國劃『紅線』」。


眾所周知,軍事演習是和平時期軍隊戰鬥力生成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路徑,任何國家都有權利在管轄海域和國際公共海域進行演習訓練。中國作為南海最大的沿岸國,在南海有著200萬平方公里的主張管轄海域,在相關海域進行任何演習都無可厚非,實在不至於讓「友邦驚詫」。



這些批評指責的根源在於美國軍方和戰略界非常不適應中國南海力量的增長。20年前,美國軍艦可以在南海任意穿行而極少遇到中國海軍艦隻,今天則大不一樣了。中國海軍擁有了許多非常先進的軍艦和飛機,只要美艦出現在南海由中國控制的島礁附近,就會被中國海軍艦機伴行,接收到它們發出的信號,明確感知到中國實際存在的不斷增強,而且數量越來越多。

即便美國政府極盡所能攪動南海局勢,仍然得不到美國國內戰略界人士的認可和滿意,此類叫囂在南海對中國劃設「紅線」、對中國採取更強硬措施的言論在美國儼然成為主流。


問題是,美國還能做多少?在中國家門口進行一場軍備競賽,美國勝算又有幾何?美國近些年來加強介入南海事務的一大後果,就是堅定了中國強化南海軍事存在的決心。對於美國而言,劃「紅線」的說法很提氣,實際上卻很難操作,特別是在南海局勢趨向緩和的背景下,美國自行劃設所謂「紅線」和進行炮艦政策,根本不可能得到國際社會的承認,中國更不會被嚇倒。



美國若想緩解對南海戰略的不適應或焦慮,終究需要回歸國際關係常識。中國尊重南海的航行自由,沒有將美軍趕出南海的意圖,但中國軍隊正在縮小與美軍在南海的力量差距,中美在南海的力量對比趨於平衡也是事實,美國不能再用20多年前的老眼光來看待今天的中國和南海戰略格局。

眼下,美國南海政策最急迫的任務並非是給中國劃所謂的「紅線」,而是習慣中美在南海的力量對比正在發生的較大變化,適當進行戰略調適。美國如果繼續秉持霸權主義思維和強權政治邏輯,不問是非,在南海全力對中國進行懟、壓、堵,則永遠沒有盡頭,也永遠不會有好的南海政策。


綜合自人民網、澎湃新聞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戰略智庫 的精彩文章:

關注丨台軍方借"台旅法"邀美軍官訪台 美方暫未答應
印度年度國防預算超621億美元 為世界武器最大進口國

TAG:環球戰略智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