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李斯的胸懷與眼光

李斯的胸懷與眼光

千年之前的戰國,曾經有那麼一個人,寫了那麼一篇文章,成就了大秦一統的帝業,也成就了自己所學。這篇文章叫《諫逐客書》,作者是後來大秦帝國的宰相——李斯。

事情的起因還要從一個間諜說起,戰國之世秦國經幾代人的積累,終於走向強大,強大到攻無不取戰無不勝,這樣周邊的國家就坐不住了。

秦國東邊的韓國想了一個現在看來很損的辦法——用間,讓韓國人鄭國給秦國修水渠,來疲敝秦國。結果事情暴露,由此引發秦國上層的排外主義。宗室大臣進言「諸侯人來事秦者,大抵為其主游間於秦耳,請一切逐客。」

這種是一種極端做法,不過想想,外來的能人搶了宗室的飯碗,人家鐵定藉機讓你走開啊!於是,李斯就在被逐的人當中。

這時候我們想一下,如果換成是你,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是選擇順從呢,還是奮力一搏呢?!選擇順從就只能和秦國說再見,並且你將失去當時最好的施展平台;選擇拼搏一下,也許你可以留下,也許你連最差的平台都沒有了,此生只有遺憾。

李斯選擇了後者,也就有了古文名篇《諫逐客書》。從整體上講,這篇文章通讀下來朗朗上口,用史準確文采斐然。從境界上講,作者眼界心胸開闊,立意高遠,不愧大才之作。

下面是我從文章節選的內容,請諸君品味品味:

昔繆(mu)公求士,西取由余於戎,東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來丕豹、公孫支於晉。此五字者,不產於秦,而繆公用之,並國二十,遂霸西戎。

這段文字中有幾個人物,由余、百里奚、蹇(jian)叔、丕豹、公孫支,都非秦人、都是秦繆公的大臣,而秦繆公得到他們幫助,位列春秋五霸。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

秦孝公與商鞅君臣搭檔變法強國,為秦國一統天下奠定了根基,而商鞅是衛國人。

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並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秦惠王用張儀連橫之計,破六國合縱,突破發展的瓶頸,而張儀是魏國人。

昭王得范睢,廢穰(rang)侯,逐華陽,強公室,杜私門,吞食諸侯,使秦成帝業。

秦昭王用范睢的遠交近攻之計,秦國於內政治更強順暢,於外軍事進一步前推,至此一個強大帝國初具規模,而范睢也是魏國人。

(心疼魏國)

以上是李斯用秦國發展壯大的歷史為開篇,講得有理有據不得不讓秦王深思。這是鋪墊,文章倒數第二段才是點睛之筆。

第二段中有句話這樣寫:

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這裡的意思是不是很熟悉?荀子的《勸學》中也有過類似的話,李斯將它拿來活學活用,還進一步延伸「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忘記說了,李斯是荀子的徒弟,有這樣的徒弟,老師真可欣慰了。

回過頭來說這篇文章,如果你是秦王,形勢一片大好,有能力有志氣一統天下,你會怎麼做?你會做何感想?

秦王的做法是「除逐客之令,復李斯官,卒用其計謀」,秦王的收穫是「二十餘年,竟並天下」。真應文章所言,如此勇氣與眼界,也難怪李斯可以官至丞相,也難怪《諫逐客書》可以名垂千古。

最後多說一句鄭國,此人是戰國水利專家,以間諜身份入秦,修成水渠被命名為「鄭國渠」,與都江堰、靈渠並稱秦國三大水利工程。

此渠一成,非但沒有疲敝秦國,反倒使得關中平原成了天府之國。秦國開啟一統天下的第一步,就是把韓國給滅了。偷雞不成蝕把米,此之謂也!

(完)

覺得不錯點個贊哦

前期更新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陰隨風 的精彩文章:

TAG:光陰隨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