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心跳太快和太慢,都稱為心律失常,分別應該怎麼解決?

心跳太快和太慢,都稱為心律失常,分別應該怎麼解決?

心臟是通過不斷的收縮與舒張將血液運送至全身,起到泵血功能的,但是心臟是如何調控自身收縮和舒張的呢?醫生口中的心律失常又是什麼?

心臟泵血其實不是所有心肌在同一時間點一起收縮的結果,而是通過一個位置的搏動進而帶動整個心臟跳動的,心肌們收縮有先後順序。最初的收縮起源於竇房結,它的功能相當於司令部,統籌整個心臟的跳動。竇房結位於右心房與上腔靜脈交界處,在界溝上端的心外膜下。

心臟有自己特殊的傳導系統,並通過這種傳導系統將激動擴散。

在心房中,存在三條結間束(前結間束、中結間束、後結間束三支),共同傳導司令部(竇房結)的指令。心房的收縮隨著三條結間束激動的傳導進行擴散。心房的職責主要是將竇房結的指揮下傳,同時通過自身收縮起到增壓泵的作用,確保心室的充盈。心房增壓泵的功能是將心房中的血液泵如心室,因為心房肌收縮功能遠不如心室肌,全身器官的供血主要還是依靠心室肌勤勤懇懇工作的。

那麼心房和心室是怎樣協調工作的呢?

在心房與心室之間存在一個補給站(房室結),心房的激動匯入房室結,激動在房室結有0.12s的延遲,通過這個延遲,心房的血液在心室舒張時順利進入心室。

房室結的激動會通過希氏束進行進一步的下傳,但心室分左右兩個,為了更好的調控心室收縮,希氏術會分出左束支(左束支進一步分為左前、左後分支),同時向下延續成為右束支,最終形成浦肯野纖維網激動整個心室,誘發心室的收縮。

傳導系統的任何異常,都可導致司令部(竇房結)的指令都不能順利傳導至心室,導致外周器官供血不足,循環異常。

什麼是心律失常

任何原因導致的司令部(竇房結)指令無法下傳的現象都可稱為心律失常。司令部罷工或者其他組織取代司令部、指令下傳通路出現問題都可以導致心律失常。

竇房結

司令部(竇房結)可以發出各種不正確的指令導致心臟節律異常,包括:竇性心動過速、竇性心動過緩、竇性心律不齊、病態竇房結綜合征。

房室結

中轉站(房室結)及其周圍的心肌可形成多種心律失常。若房室結功能增強,具有了自律性,便會導致早搏;若房室結功能減退,便會導致房室傳導阻滯。

房室結主要起延遲傳導的作用,若該功能異常(短PR綜合征)便會影響心室收縮;中轉站起了內鬨出現兩個分支導致指令在中轉站內來回傳導不停激動心房和心室(房室結折返性心動過速);指令不通過中轉站而通過其他的路徑下傳(預激綜合征)或導致心室信息通過中轉站回傳到心房(房室折返性心動過速)都可誘發心室的異常收縮,影響心功能。

左、右束支

左、右束支的病變會導致信息傳遞被迫終止。心室不能正常起搏。

心房、心室

心房、心室內可以存在自律性異常的組織,這些組織和竇房結一樣可以發出指令,但這些指令是錯誤的,並且會影響司令部(竇房結)指令的下傳,導致整個心臟順序改變,這便稱為早搏。

心肌梗死等病變會導致正常的心肌細胞纖維化形成瘢痕組織,但瘢痕組織內往往存在功能正常的心肌,形成迷宮一樣的結構,指令在迷宮中走錯了路會來回激動周圍的心肌,形成室顫等心動過速。


導管射頻消融術

射頻消融術是將電極導管經靜脈或動脈血管送入心腔特定部位,釋放射頻電流導致局部心內膜及心內膜下心肌凝固性壞死,達到阻斷快速心律失常異常傳導束和起源點的介入性技術。

ICD植入術

心臟性猝死指心臟原因所導致的突然死亡。心臟性猝死(室性心動過速和心室顫動等原因)是世界上最常見的死因,患者院外的存活率不及15%,即使患者能及時到達醫院,出院時存活率也不及20%。

ICD為植入式心臟轉復除顫儀,是一種能自動檢測室性心動過速和心室顫動並進行超速抑制和電擊復律的設備,是迄今為止預防心臟性猝死最為有效的手段。


心率小於60次/分即為竇性心動過緩。

其病因最主要為竇性心動過緩、竇性停搏、竇房傳導阻滯、房室傳導阻滯。長期體育鍛煉的人、運動員獲重體力勞動者心率每分鐘隨只有50-60次/分,但經歷充沛,無任何不適,這種情況多為生理性竇性心動過緩,是正常現象,不會影響患者健康。但有些患者心率偏慢,平時有頭暈、乏力、心悸、胸悶、氣短、有時心前區有衝擊感,嚴重者可發生暈厥。持續出現心動過緩會引起心腦重要器官供血不足、腦梗塞、腦萎縮、心絞痛、心功能不全、暈厥等,嚴重時還會導致猝死。

心臟起搏器

心臟起搏器可以通過一定形式的人工脈衝電流刺激心臟,是心臟產生有效收縮,不斷泵出血液供應人體需要,提高心率和脈搏,緩解和消除病人癥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孫寶貴醫生 的精彩文章:

猝死前,身體會向你發出這些警報,請一定要接收到這些重要信息
教你看懂血脂化驗單,警惕血脂異常傷心腦

TAG:孫寶貴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