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何種技術能挽救「被精神病拖垮的家庭」

何種技術能挽救「被精神病拖垮的家庭」

獲取更多資訊請關注

官方微博:上海市東方醫院-功能神經科

疾病諮詢預約請聯繫

張醫生微信電話

「一個精神疾病患者拖垮一個家。」這幾乎是許多患者家庭共同的境遇。精神疾病不同於其他疾病,由於其發病機理的複雜,導致許多患者治療效果輾轉反覆。據統計,我國精神疾病患者採用藥物治療,發病前三年有效率約為70%,但是到第五年卻只有30%,並且伴有社會功能下降,病程往難治性精神疾病上發展。第八年降為15%,此時社會功能基本已經喪失,到第十年只有5%,也就是說,隨著病程延長,傳統抗精神疾病藥物療效就會越差,最終患者社會功能逐漸喪失甚至完全衰退。

精神外科是現代神經外科的一個分支學科,是一個充滿挑戰並極具爭議的學科。雖然精神外科爭論不斷 ,但是在理論與技術上從未停止進步。人們通過對大腦功能定位的研究,發現精神疾病可能與腦功能解 剖有聯繫。在動物實驗和臨床經驗的基礎上,現代精神外科開始在世界範圍內得到迅猛發展。尤其是近十多年來,功能神經外科的技術理論進步,使得精神外科再次引起人們的重視。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 (南院)功能神經科從2008年至今已經完成2700餘例難治性精神疾病患者,通過術後6個月到2年的隨訪 統計,結果顯示總體有效率為95.8%,併發症不足0.5%,術後患者的生活質量明顯提高。

精神疾病的五軸癥狀示意圖

可用於治療難治性精神疾病的外科微創手術

於難治性精神疾病患者(1)而言,外科微創手術是一種比較推薦的治療方法。第五代腦立體定向技術則是一項發展較為成熟的微創神經調控技術,運用DTI、MRI、CT等醫學影像技術融合進行多靶點神經調控定位,能夠極大程度上消除或控制患者較為明顯的精神癥狀(2),使患者重新回歸正常生活完成學習、工作、社交等正常社會功能。與傳統開顱手術不同的是,第五代腦立體定向技術創傷小,手術僅需在頭部取1-3cm左右的小切口即可完成手術,由於採用的是多圖像融合定位,因此神經調控靶點定位誤差可控制在±0.01mm。手術遠離大腦智能區和功能區,患者術後不會出現癱瘓、痴傻等情況。

(1)、難治性精神疾病患者是指病程在3年以上,經抗精神疾病藥物、電刺激、心理輔導等傳統內科治療效果不佳、反覆發作或無效的患者。

(2)、患者較為明顯的精神癥狀:如衝動易激惹、暴躁攻擊性強、傷人毀物、非血親妄想、情緒高亢等。

CT/MRI圖像融合定位

外科微創手術常見的幾類適應症:

1、幻覺:如看到或聽到客觀環境不存在的事物和聲音,聞到或嘗到客觀環境中不存正在的味道等。

2、妄想:如懷疑自己或自己的子女非親生、懷疑妻子出軌、懷疑自己遭到別人陷害等,此類患者在現實生活中常發生莫名其妙的報復、傷人毀物等。

3、思維異常:患者常伴有自言自語、內容不清、無故哭笑不停等,或一味堅信自己是客觀環境不存在的人物或事物等。

4、行為異常:由於受精神疾病癥狀支配,患者常伴有傷人毀物、情緒亢奮等癥狀,極易對父母或周圍的人突然襲擊形成致命傷害。

DTI定位可清晰顯示腦神經傳導束

第五代腦立體定向技術原理及療效

精神疾病的發病一般都與大腦邊緣系統情感環路傳導及神經遞質分泌有關,邊緣系統情感環路一般指pazez環路,是腦內與情緒活動關係最為密切的結構,同時邊緣系統廣泛接受多種遞質能神經元的傳遞,一旦情感環路傳導異常或遞質分泌異常,就會引發精神癥狀出現,而第五代腦立體定向技術則是通過微創神經調控技術,運用DTI、MRI、CT等多圖像融合系統進行多靶點神經調控定位,再導入手術計劃系統,阻斷大腦邊緣系統情感環路的異常傳導部分,平衡遞質分泌,從而消除或控制患者較為明顯的精神癥狀。

術後5天醫生檢測患者的閱讀能力是否正常

大量的手術病例結果證明:第五代腦立體定向手術已成為當今治療難治性精神疾病的最好方法,而DTI/CT/MRI融合技術、手術計劃系統等最先進技術組合,使定向手術靶點的選擇和定位更加精確,手術安全高效,是精神外科未來的發展方向。

編者語:關於精神病的手術治療,自20世紀40年代末立體定技術向引入「精神外科」。隨著我國醫療技術的不斷革新,立體定向技術的升級。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南院)功能神經科醫療團隊自2008年至今運用最新一代「第五代腦立體定向術」成功治療患者2700餘例。關於手術核心內容請致電張醫生諮詢。

醫院科室: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南院)功能神經科

醫院性質:公立三級甲等醫院 全國醫保定點單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顱腦神經醫學 的精彩文章:

停葯就複發、纏綿不休「精神病」患者何去何從?

TAG:顱腦神經醫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