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人工智慧和機器人的前沿與展望

人工智慧和機器人的前沿與展望

2018年3月17日至18日,博古睿研究院中國中心舉辦系列學術論壇,以「人工智慧、機器人與社會」為主題,邀請中外相關領域專家學者奉上四場高水平、高質量的主題發言和學術研討。

北京大學人文講席教授、博古睿研究院中國中心學術主任安樂哲

在開場環節,北京大學人文講席教授、博古睿研究院中國中心學術總監安樂哲表示,博古睿研究院中國中心希望向世界發出中國聲音,這個世界舞台需要中國。

博古睿研究院中國中心主任宋冰

博古睿研究院中國中心主任宋冰表示博古睿平台的研究方式是跨領域、跨學科、跨文明的對話,參與者不僅來自科學界、哲學界和其他社科界,也有來自投資業、出版業等實業界的嘉賓,這樣的人員構成也正契合了博古睿研究院所致力的宗旨。研究院除了繼續開展高端講座、跨領域對話等學術活動外,還將計劃推出論文集等文化產品。

在17日上午的主題學術講座環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陳小平、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曾毅、北京大學智能科學系副教授羅定生分別擔任報告人,騰訊研究院資深顧問張孝榮擔任主持人。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陳小平

陳小平的演講題目為「從解析性到容差性:AI新進展中的可續思維變革」。他認為,在過去60多年裡,人工智慧研究始終處於累積性發展之中,大量新技術不斷湧現出來,但這些技術在解決大規模實際問題中的表現始終不理想。而以AlphaGo為代表的人工智慧新進展並沒有引進顛覆性的新技術,但是卻在大規模真實問題中取得了顛覆性的進展,放棄了立足於解析性的問題求解方式,即「解析模型+數學近似」的傳統理念。運用這種全新理念對現有人工智慧技術進行「創造性簡化」和大規模工程化集成及實驗,使得60年來所積累的人工智慧技術「一舉」達到了原來無法想像的能力高度,在已知最困難的棋類博弈問題中遠遠超越了人類的能力,從而強有力地展示了新理念在解決大規模人工智慧問題中的巨大潛力,也為產業應用和技術風險等重大社會問題帶來了新思考。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曾毅

曾毅以「類腦智能:構建受腦啟發的認知機器」為題作了學術報告。據他介紹,類腦智能的研究目標是構建結構與機制受腦啟發、認知功能類人的具有意識和生命的智能體。而在多尺度的腦結構和原理、機制的啟發下構建類腦智能核心模型,是他認為實現真正意義人工智慧終極目標的重要途徑。在演講中,曾毅探討了他對智能本質的理解,進一步著重介紹了他的課題組對腦啟發智能的探索。

眾所周知,突觸的修剪對於腦的發育至關重要,而其研究團隊通過運用相關理論解決人工智慧應用的問題發現,這個理論對於智能系統獲得更自適應的學習能力有重要貢獻。他還介紹了其科研團隊的首次嘗試,即通過來自腦與神經科學自我意識研究的啟發,構建了機器自我意識研究的路線圖,並以機器人鏡像測試自我感知、心智的揣測為具體實例進行了實際研究驗證。更重要的是,曾毅暢想了未來智能生物可能出現的對自己的興趣、價值觀、生命意義、情感、夢想等的追求與探索。他認為,這一切都值得探索,並在嚴格的科學方法與實踐的基礎上形成具體的模型。他同時著重探討了人類在制定人工智慧倫理的同時,應當重視對人類自身的反思,在面對有生命、有意識的智能體時,人類應該以何種心態與其共生在人機融合的未來時代。

夏威夷大學東西方中心主任何隨德

對此,點評人、夏威夷大學東西方中心主任何隨德表示,東方文化重道義、重感情,實際上這種共存方式是一個多層次的互動關係,新的智能體和我們是社會性的,它們和我們在精神、文化以及物質等各個方面聯繫在一起。因此,看待人工智慧的發展要以哲學範式看待問題,不僅有智能本身、各種先進技術,而且要把相關的一切聯繫都放在一起考慮,這就是一種相互依存性。

北京大學智能科學系副教授羅定生

國際社會對人工智慧的倫理與法律問題呈現高度關注和持續討論的態勢,其中,智能養老服務的倫理與法律問題是一個迅速凸顯且十分緊迫的課題。羅定生從「智能護理機器人中的倫理問題」的主題出發,面向智能養老倫理的主要問題展開分析。針對以護理機器人和人工智慧技術為核心的智能養老新體系,可以將主要的倫理問題歸結為:隱私、老齡人心理、易用性與接受度、自主意願四個方面。

首先,由於智能護理機器人的應用場合多見於私人空間,隱私保護顯得尤為重要。在護理機器人設計層面,倡導採用信息泄露風險低的感知策略;在數據使用層面,強調傳輸、存儲、分析、呈現等各個環節的數據安全;在國家層面制定法律法規,規範面向老齡照護隱私數據泄露的界定、相關責任等。其次,老齡群體心理問題高發,在照護系統設計中,應將老齡人心理需求納入外觀、交互方式等的設計之中。同時,也要從社會層面加以考慮:照護系統應增加而不是減少老齡人的日常社交、應加強而不是減輕子女的責任感等。再次,易用性與接受度也深刻影響了智能照護系統的實用性。老齡群體對新事物學習的能力差異較大,在設計上應在不同群體或個體的粒度上進行個性化考量,並要兼顧使用者的經濟承受能力,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力求降低成本。同時,國家應在政策上給予引導與扶持,實現個人、家庭、社區、機構與健康養老資源的有效對接和優化配置。最後,還應關注老齡人的自主意願,因為這是一種尊嚴需求,對於老齡人而言尤其重要。智能護理機器人應在保障安全和健康的前提下,充分尊重老齡人的自主意願。

此外,羅定生也在發言中給出一些思考和建議。他認為,以機器人和人工智慧技術為核心的智慧養老服務新業態,是搭建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最具潛力的可行方案。而針對人工智慧用於養老所涉及的倫理問題加以深入探討,明確指導原則並廓清監控與隱私、便捷與尊嚴之間適度把握的平衡度,是我們圍繞醫療與老齡照護領域的機器人研發和人工智慧技術應用所應關注主要問題的出發點,是直接影響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進程乃至成敗的關鍵問題。唯有整合國家、社會及AI從業者等多方力量,從政策制定、資源配備以及從業規範等多個角度綜合考慮各種倫理問題的解決方案,智能老齡照護才能真正被廣泛接受並發揮效用,最終造福於人類社會。

斯坦福大學CASBS研究員唐一源

斯坦福大學CASBS研究員唐一源在17日上午的總結髮言中表示,人類在數據時代發展了人工智慧,這個技術不可能停止和逆轉。當我們人類還在自身不完美的時候,或者說人類自身文明沒有達到理想要求時候,這種新技術出現了。這種情況下,我們沒有任何餘地,必須要面對。未來新的生命物種或者智慧,相同於或者甚至超出於人類自身的智慧和品質,是可能的。發展出來之後,而人類沒有進化到那種程度,這個問題或許更值得考慮。因此,加速人類自身的文明和發展,可能是解決這個矛盾的關鍵一步。此外,人的關係是不是會被人與機器的關係所降低、取代,或者是互補?面對這些問題。或許我們提出問題遠遠超出了AI發展、倫理研究等,而人類進化與技術發展核心問題是——人類應該怎麼做。唐一源認為,東方文化和智慧中的很多觀點,如果能與西方技術、哲學放在一起思考與結合,也許能走出一條平衡之路。

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山東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劍橋大學、斯坦福大學、維斯里安大學、夏威夷大學以及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騰訊研究院、博古睿研究院等多家高校及科研院所的40餘位專家學者和投資界嘉賓參加了此次論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博古睿研究院 的精彩文章:

如何養育超智能後代?

TAG:博古睿研究院 |